有人说,如果苏联没有朱可夫,也就不会有卫国战争的胜利,世界历史都有可能会被改写。那么我们今天的问题来了,对苏联卫国战争和世界历史都如此重要的朱可夫,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晚年他又为何会在凄凉中离世呢?
1、苏联的“救火员”
1896年,朱可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村庄。由于实在太穷了,他们一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以至于后来朱可夫在回忆中写出“挤死总比冻死强”这样的话语。
为了补贴家用,年少的朱可夫早早地便在莫斯科当起了学徒,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学习——在忙完一天的活后,他最喜欢静下心来学习。
也许是天道酬勤,不久他便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莫斯科的夜校。
1915年,朱可夫正式入伍。在一战中,因为作战英勇,他获得了两枚格奥尔基勋章,甚至还受到了斯大林的亲自褒奖。
1939年,朱可夫迎来了自己军旅生涯的光辉时刻——诺门坎战役。众所周知,诺门坎战役是日本对苏联军事实力一次战略性的“投石问路”,如果日本取得胜利,则苏联将面临日本和德国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
彼时,苏军刚经过大清洗,朱可夫被临时指派为指挥员,首次担任“救火员”角色。
尽管虽然入伍之初,朱可夫当的是骑兵,但在诺门坎战役中,他指挥装甲部队也同样显得游刃有余。
此战,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联坦克和装甲旅协同配合紧密,炮兵和空军一同作战,让日本关东军吃了不少苦头。
据战后统计,仅此一役,日军便损失过万人,日本也从此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可以这么说,正是朱可夫取得了诺门坎战役的胜利,才为后面的苏联卫国战争留下了希望。
1941年1月,朱可夫出任苏联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
也就在这一年,朱可夫和斯大林围绕“该不该放弃基辅”进行了深入讨论。
当时攻势正猛的德军向苏联袭来,苏联反应不及以至于损失惨重。朱可夫作为总参谋,向斯大林提出对策,那便是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
虽然历史证明朱可夫的决策是对的,但是作为领袖的斯大林在当时很难接受这个提议,因为他认为,保卫苏联就应该拿出寸土不让的精神,而不是毫无抵抗便放弃基辅。
在基辅的问题上,斯大林与朱可夫出现了严重分歧,以至于斯大林冲冠一怒,直接免去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将其降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这才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然而不久之后,斯大林便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了代价,苏军西南方面军被德军围困在了基辅,基辅沦陷。
被降职的朱可夫不计前嫌,勇敢挺身而出,指挥预备队在叶利尼亚地区发起进攻,有效地抵御了德军的冲击,苏军得以喘了一口气。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朱可夫成为了苏军乃至整个苏联的“救火员”——一次次在危难时刻拯救苏联。
2、天生的统帅
朱可夫在战场上常胜的秘诀有两个,一个是鼓舞士气,另一个则是英明的决策。
他最擅长冷静的分析局势,然后指挥己方部队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以多打少”的优势,最终取得胜利。
苏军高层也逐渐意识到朱可夫这一战略的高明之处,于是围绕朱可夫的指挥策略,1942年,苏联制订了大量的局部战术。
这一战术最明显的应用是在炮兵方面,苏军开始在少数固定点集中火力优势,撕开德军的防线。
这一战法这让德军头痛不已,他们甚至一度认为,自己在整条防线上始终是处于下风的。
很多人开始认为,朱可夫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会指挥军队打一些“顺风局”,但实际上,朱可夫那些成名的经典战役,都是在“逆风”的情况下翻盘的。
例如列宁格勒保卫战,还有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无一例外都是大厦将倾之际被朱可夫力挽狂澜后取胜的。
莫斯科保卫战,苏军一开始的纸面实力便处于下风,人数上苏军有110万,而德军却有170万,火炮苏军有7000多门,德军有13000门,就连坦克,也是德军数量上占据优势。
可想而知,指挥这样一场看似不可能获胜的战役,是多么困难,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朱可夫赢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当时的制胜法宝——“最高统帅部代表制度”。
虽然在沙俄时期,这个制度便已存在,但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苏联认为这一制度效率低下,便渐渐废除了。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斯大林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朱可夫的能力,又启用了该制度。
事实证明,朱可夫确实在各方面的督战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最终拿下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3、朱可夫的晚年
按常理来说,像朱可夫这样的卫国英雄,本应该享受最高的待遇。然而,朱可夫的晚年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是因为他的耿直给自己带来的麻烦,朱可夫在军事上敢说真话又不怕得罪人的作风,让斯大林在内的一众高层早已对其心存芥蒂。
除去朱可夫和斯大林第一次在基辅问题上的争执,在1944年瓦图京牺牲的问题上,二人又一次站在了对立面,朱可夫认为瓦图京可惜,而斯大林却对他做出了严厉批评。
只是这一次,斯大林没有再向朱可夫妥协,因为此时已经到了二战末期,斯大林也不再需要“战场救火员”了。
无独有偶,接任斯大林的赫鲁晓夫同样对朱可夫的耿直有所不满。
原本赫鲁晓夫对朱可夫是心存感激的,因为朱可夫在“六月事件”中力挺自己上台,可也正是因为朱可夫的强势,让赫鲁晓夫对其有所忌惮,因为朱可夫曾对他说,自己可以用武力来镇压反对派和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这一言论让赫鲁晓夫背后直冒冷汗,他不得不对这个“力挺”自己的伙伴有所顾忌,毕竟哪怕今后自己上台以后,谁又能保证朱可夫不会反过来用武力威胁自己呢?
此后还发生了朱可夫担任阅兵首长抢了斯大林风头的事件,这也从一定角度说明了朱可夫在政治上的稚嫩。
1946年,柏林战役结束后,斯大林便调回了朱可夫,顺便还拿掉了他的兵权。此后,没有实权的朱可夫开始抱怨,甚至在后来赫鲁晓夫执政后还妄想插手政界。
如果说这些赫鲁晓夫都可以忍受的话,那么朱可夫接下来的举动便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可夫在插手赫鲁晓夫改革的同时,让苏军政治部原本向党报告的制度转为向自己报告。
这一下,彻底惹恼了赫鲁晓夫。1957年10月,赫鲁晓夫趁朱可夫在南斯拉夫访问期间,撤去了其一切职务,让他直接退休。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在晚年的一片凄凉中溘然长逝。
朱可夫在军事上无疑是成功的,可惜政治上的不成熟又使其晚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但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伟大“救火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