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松江乌泥泾镇有个平凡女子黄道婆,她在生活最难的时候逃到海南崖州,跟着黎族人学了三十年纺织本领,回到家乡后把技术教给大家,还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让松江的棉布传遍天下。
黄道婆生在松江乌泥泾镇一个穷苦人家里面,每天干活到天黑也换不来一顿饱饭,嫁到夫家以后日子更是难过,不仅要受气还要挨打,日子实在没法过下去了就只能逃走。
那时候的海南崖州住着很多黎族人,他们种棉花织布的本事很大,黄道婆在这里遇到了愿意教她的好心人,一点一点学会了从种棉花到织布的全部技术。
在崖州住了整整三十年,黄道婆从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外乡人变成了纺织高手,但是家乡的亲人一直让她牵挂,终于在年纪大了以后决定回到松江。
回到家乡后黄道婆发现乡亲们还在用最原始的方法剥棉籽,她马上把黎族人用铁杖去籽的办法教给大家,后来又想出了用搅车来轧棉籽。
乡亲们弹棉花用的小弓效率太低,黄道婆就把黎族人用的四尺大弓介绍给大家,用大弓弹出来的棉花又快又好,节省了很多时间。
在纺纱织布上面黄道婆更是下了大功夫,她把手摇纺车改造成脚踏三锭纺车,一次能纺三根纱,这个发明比外国的珍妮机早了四百多年。
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锭纺车让纺纱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她还创造了很多织布的新方法,能织出各种漂亮的花纹图案。
在黄道婆的带动下松江的棉纺织业发展得很快,产的棉布质量好价格便宜,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地区的老百姓终于有了暖和的棉衣。
乡亲们感念黄道婆的恩情,在她去世以后特意建了一座先棉祠来纪念她,祠堂一直保留到现在,成了见证那段历史的重要证据。
黄道婆不是什么大学者或者官员,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但她懂得学习也愿意分享,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了很多工具。
从南方到北方,从海南到松江,黄道婆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之间的技术交流有多重要,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纺织厂里都是现代化的大机器,但是研究黄道婆的故事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她那种不断改进工具追求进步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