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员虎将,他本是魏将,被俘后拜入诸葛亮麾下,此人足智多谋、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在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以后,肩负起丞相遗志,主持北伐大计。景耀六年,刘禅投降魏军,并敕令姜维投降,自此蜀汉灭亡。
因为投降,姜维深受唾骂,后世纷纷指责他辜负了诸葛亮的信任,然而,直到他被杀害82年以后,随着一封藏在蜀宫的密信重见天日,他投降的真相也终于大白。
姜维出生于天水郡冀县,字伯约,所以他在自报家门时总是会说“天水姜伯约”。他的父亲叫姜囧,生前是天水郡的一名功曹,为人耿直勇猛,在抵抗外敌入侵时战死沙场,当时姜维还是个年幼的孩子,失去依靠后,只能和寡母艰难度日。
姜囧活着的时候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从小教他读书写字,教他兵法策略,希望他长大后能继承自己的官位,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军。
姜维不负所望,自幼饱读诗书,能文能武,一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和其他同龄人还有很大不同,旁人都厌恶晦涩拗口的儒学著作,偏他沉浸其中忘乎所以,还常常跑去和老先生探讨儒学,他见地深刻,所悟所言令人惊叹。
寒来暑往,姜维也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郎,母亲劝他继承父亲的志向,投军报国,做一个少年将军,但他觉得自己资历尚浅, 不能贪功冒进,应该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所以在天水郡做了一名中郎。他才华出众,很快就引起了上司的关注,外出巡视常常把他带在身边。
三国时期,蜀汉代表着汉室的正统,加上刘备爱民如子、素有贤名,深受各地老百姓的欢迎。诸葛亮北伐时期,每到一地必引起巨大轰动,大家纷纷夹道欢迎,希望蜀汉军队能光复大汉王朝,给他们带来和平。
百姓的反应令魏军十分恐惧,因此每当听说蜀汉军队即将到来,就会派出大批人马四处巡查,以防百姓发动叛乱。
这天,刺史郭淮像往常一样,带着姜维巡视各地,巡视途中忽然传来蜀军逼近的消息,众多大魏官员仓皇逃窜,天水太守马遵命令姜维殿后,等其他人都跑进城的时候,他才快马加鞭赶来,可是迎接他的只有紧闭的城门。
他孤零零一人在城门外高声呼喊,任他喊哑了嗓子都无人应答,眼看蜀军越来越近,他只能调转马头,逃往冀县老家,令人没想到的是,冀县同样是城门紧闭,所有守城官员对他的呼救置若罔闻,仿佛大家达成了某种协议,要将他彻底抛弃。
姜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绝望之中被蜀军包围,看着周遭虎视眈眈的属国士兵,他心中无限悲凉,忍不住哀叹一声。
宁做亡臣,不做降将,别人不仁,他不能不义,思及此拔剑出鞘,准备自刎以全忠义之名。
雪亮的剑挥向颈间,一代名将即将身死谢幕,就在此时,忽然呛啷一声响,姜维的剑被人打落,来人一身铠甲,身材高大,虎目圆睁,正是蜀军名将赵子龙。
原来赵子龙早就听说过姜维的名号,认为他是一名难得的人才,可惜是敌非友,每每提及语气里都是惋惜。所以当他听闻姜维被俘,心中大喜,快马加鞭赶来相见,终于在关键时刻救下姜维的性命。
赵子龙把姜维引荐给诸葛亮,彼时蜀汉正是用人之际,而诸葛亮已到暮年,军中急需年轻血液的加入,得知姜维是位了不起的少年儒将,有心将他收入麾下。而对姜维来说,诸葛大名垂宇宙,他早有仰慕之心,如今见他真诚相邀,自己又被魏国抛弃伤透了心,再三思虑,最终选择辞魏拜蜀。
拜师孔明,北伐悍将姜维归降蜀汉没多久,马谡痛失街亭,导致诸葛亮的北伐大计破产,蜀汉军队损失惨重。
此时的诸葛亮心力交瘁,而姜维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希望,他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姜维,希望将他培养成优秀的将才,将来可以继承他的遗志。
两人虽然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拜师礼,但在姜维心中,诸葛丞相就是他的恩师。也正是这样真诚的知遇之恩,他打心底敬重诸葛亮,在诸葛亮病逝后接过北伐重任,为光复汉室呕心沥血,不惜付出生命。
姜维拜蜀的时候,诸葛亮麾下已经有很多悍将,论资历、论军功、论地位,在姜维之上者众多,但是能和他获得相同待遇地没有几个。
姜维投诚的第二年,就被册封为阳亭侯和奉义将军,统领五千虎步军,须知虎步军是蜀汉的主力野战部队,每个士兵都是百里挑一的精兵,即便是蜀汉五虎将之一的赵子龙,手下也只有一万多的士兵,从这点就能看出诸葛亮对姜维多看重。
姜维投诚的第三年,获封征西大将军,带领军队四处征战,所向披靡,成为蜀汉军中一员虎将。
时间很快来到建兴十二年,这是整个蜀汉最悲痛的一年,这一年蜀汉的顶梁柱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姜维谨遵丞相遗嘱秘不发丧,指挥军队有序撤退。
彼时司马懿正在不远处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发起进攻,如果不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临终前妥善做好安排,加上姜维严格执行遗嘱,只怕蜀汉大军危矣。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主持北伐,由于连年征战,蜀汉军队损失惨重,百姓整天处于战火中苦不堪言,慢慢地朝野内外一片埋怨之声。
姜维心有鸿鹄志,奈何蜀汉日渐式微,根本无力支持他继续征战,他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每怀念诸葛亮在时军民齐心的景象。
另一方面,刘禅重用宦官,朝政大权被宦官把持,那些人经常在后主面前构陷姜维,请求剥夺他的兵权,而姜维远在军中,鞭长莫及,无法替自己辩白,最后只能无奈地离开军营。
关于刘禅为什么不肯重用姜维,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刘禅虽然不像刘备那样贤明,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并不比刘备少,很多人戏称诸葛亮写的《出师表》就是刘禅的用人标准,凡是出现在《出师表》里的人员都会获得重用,而姜维并不在《出师表》名单里,所以不管他多能打仗,刘禅都坚决不肯用。
那么,姜维为什么不在《出师表》里?难道是诸葛亮认为他能力不行?
并非如此,实则是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姜维还是魏将,尚未投诚蜀汉,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出师表》里。
姜维沉寂没多久,蜀汉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景耀六年,魏将邓艾和钟会兵分两路攻打蜀地,此时跟随刘备创业的蜀汉名将要么早已离世,要么垂垂老矣,能够领兵打仗的竟然没有几个。
姜维主动上表陈述他的部署建议,希望能防患于未然,可惜被蜀汉军中的一些平庸之辈扯了后腿,黄皓错误估计敌情,致使蜀汉群臣在魏军过来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蒋舒在兵临城下时开城投降,战略要地拱手让人,这一系列操作彻底断送了蜀汉42年的基业。
在魏军的凶猛攻势下,蜀汉军队节节败退,姜维苦苦支撑,依然无法挽救败局。钟会爱才,主动给姜维写信,如果他愿意投降,自己会在主上跟前替他美言,良禽择木而栖,蜀汉气数将尽,不如归顺更加强大的大魏。劝降信字里行间真诚满满,但最后却被姜维当废纸丢弃。
姜维誓死抵抗,要与蜀汉共进退,谁料转头就被刘禅卖了。刘禅向邓艾投降,同时命令姜维也要投降。姜维收到命令后目眦俱裂,气得拿刀挥砍石头,可上命不可违,最终只能选择投降。
这一举动也让他被迫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直到他离世82年后,有人在蜀汉宫殿中发现一封他写给刘禅的信,他在信中安慰刘禅不要心灰意冷,困境是一时的,他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复兴汉室。
原来,姜维并非真心归降魏军,他只是假借归降让敌人放松警惕,以便他从中挑拨魏将之间的关系,令敌人内部分裂,让他们自相残杀,自己再找机会东山再起。
可怜他一片赤诚之心,如果不是这封密信重见天日,只怕他就要蒙冤千古了。
按照姜维的计划,他会说服钟会反叛曹魏,让钟会和邓艾窝里斗,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然后他再找机会除掉钟会,反攻魏国。然而他高估了钟会的能力,非但没能反叛成功,还遭到邓艾的反杀,连累自己也跟着被诛杀。
姜维被称为汉朝最后一名忠将,他在归降蜀汉后,一直以诸葛亮的理想为志向,忠心耿耿辅佐后主,为此不惜背上千古骂名,好在老天垂怜,最终还了他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