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战术角度还是战略角度,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美军的战绩足够辉煌。美军从中太平洋踹开了日军防御大门,包括日本本土等核心要地完全暴露给美军。然而就是这样一场胜利,也逃不过“批评家”们的指责。
首先被诟病的是第5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在菲律宾海海战前,第58特混舰队曾要求主动接敌,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但斯普鲁恩斯命令米切尔不要远离马里亚纳群岛海域,致使美军丧失了击沉更多日军战舰的良机。
斯普鲁恩斯在战后解释说:“就战术而言,我认为追击敌人把他们的航母敲掉,比等着敌人来攻击我们更为稳妥,也更符合要求。但当时我们正开始打一场非常重要的两栖登陆战,我们不能去赌博、去冒险。”
斯普鲁恩斯的解释没有消除纷争,而且批评声音大部分来自海军内部。关键时刻,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都站出来支持斯普鲁恩斯,他们认为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核心作战任务是登岛作战。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排除干扰,保证塞班岛的两栖作战。
从战后解密的日军文件里可以看出,斯普鲁恩斯的决定是正确的。日军联合舰队在6月19日发动进攻前,专门在航母编队前方100海里部署了3个防御大队,其配备的高炮和舰载机将负责拦截发动进攻的美军机群。
虽然日军的部署不足以改变战局,但美军势必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有趣的是日军在前沿布置的防御兵力并没有完全闲置,而是在19日上午迎击了一批经过其上空的飞行编队,击落击伤“敌方”飞机10架。不过他们袭击的并非美军飞机,而是从己方航母出动的第二波次攻击机群。
尼米兹和欧内斯特·金为斯普鲁恩斯撑腰并没有说服所有人。几个月后,哈尔西率领的第3舰队和金凯德率领的第7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菲律宾群岛莱特湾再次相遇。哈尔西和金凯德置登陆部队于不顾,率领各自舰队主力离开莱特湾海域追敌,结果给正在莱特湾作战的两栖编队造成惨重损失。
马里亚纳海战造成的风波远不止于此。负责指挥登陆作战的霍兰德·史密斯则给尼米兹引来了更大的麻烦。
霍兰德·史密斯行事果断,最见不得的就是部队行动缓慢。在塞班岛战役期间,负责登陆作战的包括海军陆战队第2、第4师和陆军第27步兵师。其中两个海军陆战师处于战场两翼,陆军步兵师则居于战场中央。至7月初,日军已经被逼到塞班岛北部,但他们依托山地地形,抵抗程度丝毫没有减弱。陆军第27步兵师曾多次参加登陆作战,但是陆军部队始终习惯于在战场上谨慎行动,遇到阻击时往往会选择停下来,呼叫炮火支援。白天的战斗结束后,第27师还会后撤一段,以防日军在夜间偷袭。
与陆军不同,海军陆战队在训练时就鼓励用步枪、炸药包、刺刀进行近战甚至是肉搏战,不完全依赖后方的炮火支援。两个军种之间的理念差异适合不同的战场环境,陆军习惯在广阔空间作战,而海军陆战队原本就设定在空间狭小的岛屿作战,所以必须培养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
霍兰德·史密斯原本就对第27步兵师不满。1943年11月吉尔伯特群岛战役期间,第27师负责攻取马金岛,因部队行动迟缓,霍兰德·史密斯亲自跑到第27师指挥部督战,但该师连师长拉尔夫·史密斯也不愿意配合。
塞班岛战役放大了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师的差异。两翼的第2和第4海军陆战师进展更快,第27步兵师则被落在了后面。这样一来,中路进展落后造成第2和第4海军陆战师的侧翼暴露给日军,构成巨大的隐患。
霍兰德·史密斯多次敦促第27师加快进度,批评拉尔夫·史密斯指挥不力,缺乏进取精神,但战事依旧没有改观。最后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撤销拉尔夫·史密斯的职务,由自己亲自接管第27师的指挥权,直到新指挥官到任。
作为此次战役的登陆总指挥,霍兰德·史密斯当然有权在火线上直接撤掉不称职的部下。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霍兰德·史密斯是海军中将,他撤的是一名陆军少将。
根据太平洋舰队传统,作为霍兰德·史密斯的直接上司,斯普鲁恩斯和第5编队司令特纳亲自登上塞班岛了解情况。经过反复考虑,斯普鲁恩斯在一份备忘录上签了字,这份备忘录写道:“你有权下令撤销第27师师长拉尔夫·史密斯少将的职务,任命桑德福特·贾曼(岛上另一位陆军少将)为该师师长。”
尼米兹得知此事后,要求尽量不要把消息散布出去。但是这种军种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他能控制的。不久之后被撤职的拉尔夫·史密斯返回位于瓦胡岛的太平洋战区陆军司令部,向战区陆军司令理查森告状。后者勃然大怒,立即委派巴克纳将军率领一个陆军调查组赴塞班岛,调查拉尔夫·史密斯被撤职一事。
媒体也得到了消息,随后报纸和广播把新的热点炒得沸沸扬扬,各种稀奇古怪的论调顿时铺天盖地。有人揪住塔拉瓦岛争夺战不放,称“塔拉瓦岛的杀人犯(暗指尼米兹),无情地将年轻人推向火坑”。《旧金山调查报》指责海军陆战队伤亡惨重,呼吁在太平洋战场建立统一的司令部,由“在历次战争中战胜艰难险阻,以轻微伤亡赢得最大胜利”的麦克阿瑟将军来指挥。
《时代》和《生活》杂志的立场更客观,他们认为“指挥官在战场上优柔寡断,担心军种间出现矛盾而不敢撤换一个部属,势必贻误战机,造成部队更严重的伤亡。”
理查森在这次事件中更多地考虑到所谓的陆军荣誉,所以他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一场阴谋,是海军的一次严重挑衅。理查森在公开场合没有扮演调停者的角色,而是偏袒陆军,制造新的麻烦。他没有跟斯普鲁恩斯、特纳和霍兰德·史密斯打招呼,直接飞往塞班岛慰问陆军第27师官兵。当霍兰德·史密斯等人闻讯赶来看望他时,理查森毫不客气地对霍兰德·史密斯一顿训斥。
理查森对霍兰德·史密斯说:“第27师是我亲自训练出来的部队,也是太平洋战区素质最好的陆军师。你歧视陆军,偏袒海军部队。我告诉你,你不能为所欲为地欺负陆军,你和你的上司都没有资格像陆军将军那样指挥大部队。我们指挥部队的经验比你们丰富,你们竟然敢撤掉我们陆军的一位将军。无论怎么说,你们海军陆战队不过是只知道打滩头战罢了,你们在陆上会打仗吗?”
绰号“疯子”的霍兰德·史密斯虽然脾气火暴,但他没有当着理查森的面反驳,而是一言不发。旁边的特纳已经忍无可忍,绰号“怪物”的他绝不是浪得虚名,特纳连损带骂,把理查森气得脸色发白,拂袖而去,然后跑到斯普鲁恩斯那里告特纳的状。斯普鲁恩斯不想矛盾激化,只能对理查森说:“特纳的脾气就是那个样子,谁也不跟他计较。”
事后霍兰德·史密斯写了一份正式报告,怒气未消的特纳给报告加上了一个带有挑衅性的标题《美国陆军中将理查森滥用职权的报告》。斯普鲁恩斯没有犹豫,将报告递交给了尼米兹。理查森返回瓦胡岛后也给尼米兹递交了两份报告,一份指责特纳无礼,另一份则认为对拉尔夫·史密斯的撤职处分不合理。
尼米兹向来对这种内耗感到厌烦,无论谁对谁错他都希望尽快平息此事,以便把精力放在战场上。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报告中,他特意将涉及第27师撤换指挥官的事情轻描淡写,删去了可能会引发新矛盾的部分。但是很快他就得知理查森越过自己,把巴克纳的调查报告递交给了陆军总长马歇尔,于是他把斯普鲁恩斯和理查森送来的报告,作为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附件,以绝密文件的形式送交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
尼米兹在附信中写道:“两个附件没有正式上报,主要是想让你了解问题的全貌。我不想让您正式出面过问,我本希望就地解决此事,哪怕只是写入档案也好。要是把附件放入正式报告,你就得送给陆军部。目前正是需要我们尽全力考虑如何打赢这场战争的时候,上报这样的问题总是令人不愉快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考虑马歇尔将军看到巴克纳调查小组的报告后,因为一面之词而产生偏见,我希望马歇尔向您提到此事时,您已经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
参谋长联席会议知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出面平息了此事。陆军部把原第27步兵师师长拉尔夫·史密斯从太平洋战场调离,转赴欧洲参战。海军部将霍兰德·史密斯也调离前线,升任太平洋舰队海军陆战队司令。很显然此事有失公允,但为了平衡军种之间的越来越激化的矛盾,马歇尔和金不得不各打五十大板。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共有4名领导成员,包括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陆军航空兵司令阿诺德以及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形式上的三军总长)莱希。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并不是独立军种,航空兵部队分别隶属于海军和陆军,所以阿诺德的地位在四人中相对较弱。名义上的三军总长莱希做事很有分寸,他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战时搭建白宫和军队之间沟通桥梁,所以他从不插手军队的内部事务。四人当中,角色最重要的是金和马歇尔。尽管二人常有分歧,但他们都能恪守一个底线,即一切决定都要保证战争的胜利。
坦率地说,二战时的美国能够有这样格局的人屈指可数,但幸运的是美军最重要的几位决策者都具备这样的胸怀。参谋长联席会议所辖的几个战区中,欧洲战区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也具备同样的素质,唯独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做事总是“特立独行”。就在“史密斯事件”发生前,麦克阿瑟与尼米兹就进攻路线问题再次发生分歧,这一次就连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几位大佬也无法摆平,只得让总统罗斯福亲自出面。
事情的起因仍然是太平洋地区反攻路线问题。早在一年多前,麦克阿瑟就主张美军的主要进攻路线应从自己的辖区北上,夺取菲律宾群岛全境,然后以此为跳板继续进攻日本本土。尼米兹始终反对这个方案,美军夺取菲律宾要投入大量兵力,耗费巨量物资,还要准备打一场耗时数月的战役。如果将强攻改为围困,美军陆海军主力绕过菲律宾群岛进入中国沿海,不仅能尽快达到日本本土,也能够大大加快战争进程。
麦克阿瑟坚持的理由从他发给马歇尔的电报中能够得到体现:“菲律宾是美国的领土,我们的孤立无援的军队曾在那里被敌人消灭。1700万菲律宾人几乎仍在忠于美国,而由于我们未能支援和救济,他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有义务去解救他们。”
从这份电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麦克阿瑟夺取菲律宾并非完全从军事角度考虑,而是出于政治原因和所谓的道义。
还有个人因素。
麦克阿瑟知道自己的对立面是海军,他也清楚自己甚至都没有说服马歇尔,于是麦克阿瑟请求返回华盛顿,希望可以跟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几位上司当面谈。马歇尔没有给麦克阿瑟这个机会,他告诫麦克阿瑟:“重新夺取菲律宾等地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我们必须谨慎,不能让个人感情和对菲律宾的政治考虑损害我们的远大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早日结束对日战争。”
麦克阿瑟没有理会马歇尔的忠告,在指挥西南太平洋战区所属部队向北推进的同时,仍然继续完善进攻菲律宾的行动方案。他在方案中提出:1944年10月25日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登陆;11月15日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登陆;1945年1月15日在菲律宾北部吕宋岛登陆;4月1日在林加延湾登陆,向马尼拉进军。
美军高层没有人同意麦克阿瑟的复杂方案,认为方案既费时又面临各种风险。尼米兹试图寻找出一个这种方案,即西南太平洋战区部队首先夺取棉兰老岛,并在那里修筑机场,使日军在北部吕宋岛的航空兵陷入孤立。而后美军绕过菲律宾中部,在吕宋岛以北,与中太平洋战区部队会合,一起向中国沿海挺进。
尼米兹的这个方案既站在军事角度,也考虑到了麦克阿瑟的个人感情。登陆棉兰老岛可以兑现麦克阿瑟当年从这里撤离时许下的诺言,又不至于将美军两个战区的主力陷在菲律宾这个非核心地区。可即便如此麦克阿瑟仍旧反对,坚持夺取菲律宾全境。
参谋长联席会议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斡旋了一年多,直到1944年6月,还是无法统一意见。无奈之下,他们建议罗斯福总统亲自出面,对太平洋上的战略决策作出最后的决定。7月初,尼米兹收到白宫特工局的通知,总统即将访问夏威夷。
其实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这样的决定是不负责任的。这个问题在军队内部解决完全可以从军事角度出发,至于麦克阿瑟提出的政治考量和道义因素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他们把这个问题抛给罗斯福,后者就不得不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罗斯福当时最大的难题是1944年即将开始的新一轮总统竞选,他正寻求第四次连任,以便能在总统任上亲手结束这场战争。但是能够成功连任绝非易事,毕竟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他能够在4年前成功连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战争刚刚开始,没有人能预测战争走向。而现在没有人会质疑盟军即将取得的胜利,所以从实用角度出发,罗斯福并非不可或缺。
罗斯福是民主党人,麦克阿瑟则是共和党人,并且在美国国内颇有声望。早在1943年,共和党内部就曾提议让麦克阿瑟出面参加1944年的总统选举。虽然此事最终不了了之,但足以看出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军事将领,在政治领域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争执进入白热化时,美国国内的总统选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罗斯福赴夏威夷前,是否已经做出妥协不得而知,但他此行的结果显然对选举有利。
参谋长联席会议搬出总统是想让麦克阿瑟乖乖就范,金相信麦克阿瑟在总统面前还不至于大放厥词,届时众人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的意见,一定会让这场旷日持久的纷争划上句号。可惜金失算了。
罗斯福此行的公开目的是为选举赴美国西部造势。为了“避嫌”,他没有带上马歇尔和金,只是让莱希以私人身份随行,并先期赶赴夏威夷。金没想到罗斯福会作出这样的决定,他原打算一同赴夏威夷,与麦克阿瑟当面对质,但罗斯福根本就没给他这个机会。据说金对此事极为不满,他与罗斯福的关系也从此恶化。
7月21日,罗斯福乘坐“巴尔的摩”号巡洋舰离开圣地亚哥。7月26日,“巴尔的摩”缓缓驶进珍珠港。尼米兹为总统准备了最高礼仪,太平洋战区所有在珍珠港的高级将领列成一排,身着白色海军军礼服站在码头上恭候。当“巴尔的摩”号放下悬梯后,众将依次登上军舰,列队接受罗斯福的检阅。
罗斯福面带微笑地享受着军人荣誉,与诸位高级将领逐一握手。然后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麦克阿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