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是我最努力学习和孜孜不倦革新自我的时间了,每一天我都在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要怎么去改变一下。
这跟我之前想倒逼孩子上进心的想法,完全不同。我不再给儿子定目标,也不再督促他学习进度,而是想办法去给他提供更多安全感,来消除他内心的恐惧。
这个方法并不是我一拍脑门想出来的,而是根据这段学习的正念和自驱型成长顿悟出来的心理学“小套路”。
毕竟想要唤醒孩子的上进心,不能用蛮力和武力,要让孩子自己想要,而不是家长逼着孩子想要。
不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嘛,那我就努力设置好一个“复原时刻“,做好孩子在面对压力、挫败、自我怀疑或者想要摆烂时,给他”加加油,充充电“。
当然,安抚孩子并不局限于好吃好喝的供着,这只是基础,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心理陪伴和让孩子的情绪韧性获得发展,将短期、温和的压力通过接纳训练和转化练习,变成积极的面对以及积极的压力。
有压力,并不是坏事,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消除掉恐惧和担心的影响,这时就能拥抱压力,把压力当成一个有益的信号。
我是这样跟孩子“套路“孩子的:当有压力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否认自己真实的想法,哪怕是负情绪也要允许它存在。
有压力,或者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上课不够专注而觉得内耗或不开心时,它恰恰说明孩子是对自己有要求的,这是好事。
但是,要是因为自己一时没做到就产生了厌烦情绪,进而影响一整天的心情,就相当于给自己乱贴标签,比如“我不行,我自制力太差了,我又想摆烂了”。
越是这样想时,越情绪内耗,也就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会越来越多,进而感到焦虑,感到无望,感到自己就这样了,于是就真的不想努力了。
再来说说我之前的做法吧,孩子越是摆烂,越是状态不好时,我越是叮嘱:可不能这样哦。一节课跑神没关系,要是一天都跑神,以后不就更跟不上了,可得想想办法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同时,我也跟着着急和焦虑,好像一节课没好好听,一个学期就完蛋了,就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了。
于是,连续几天我会盯着同一个问题不停的询问:听课质量怎么样呀?还困不困了?可不能摆烂哦。
殊不知,我在数次强调要注重上课专注时,已经变相给孩子施加了很多压力,只会让他更烦躁,更内耗,甚至更想摆烂。
一旦真摆烂和不上进时,孩子的内耗变成了死循环,越来越否认自己,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法做到,辜负了所有人的期待。
这时,要再不厌其烦地想方设法倒逼出来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上进,简直是痴人说梦。
明白这个底层逻辑关系后,我就停止了唠叨和过度关心,只是倾听,只是帮助孩子捋清现状,试着去理解他的感受。
当他跟我说状态不好时,学习有点心不在焉时,我是这样“套路”孩子的:
好好接受现在的状态。没有人能做到一直全神贯注,跑神是正常的呀,当你跑神时,不要自责和慌乱,尽量将自己状态拉回来,然后减少分神影响就已经很不错了。
孩子听了我的话后,就没那么自责了,情绪也就慢慢好起来了,emo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未经你同意,没人能让你自责。
是的,孩子的大部分焦虑和困扰都源于自己的非理性思考和认为。但没有人能真正打垮你,除了你自己,也没有人能否认你,只有你自己。
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想上进,而是没有信心自己能做到。更直白地说,是自己的胡思乱想和否认自己,把自己的志气摧毁的。
让孩子主动学习,让孩子拥有自驱力的前提是孩子要有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不是时不时怀疑自己和否认自己,动不动就内疚和自责,觉得自己真是菜呀。
从心理学中来看,能管理好自己情绪和焦虑的孩子,学习同样能很好应对。充足的睡眠,坚持锻炼,对自己宽容一点,这些都是培养自驱力的前提,也是正向的自我反馈。
这几天,我经常会用“VAVE“来自我对话:
W是追溯,这是谁的生活?谁应该为之负责?
A是陪伴,时刻记住是自己帮孩子忙的,不是添麻烦和指挥的;
V是视角,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站在大局上去看眼前的问题;
E是探索焦虑,用提问的方式去尝试触碰孩子内心的焦虑和想法。
神奇的是,当我这么做时,孩子在处理情绪时的能力越来越好,调节能力越来越快,投入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威廉·詹姆斯说:我所同意关注的事物,构成了我的经历。
当父母不断成长,不断学习,不断保持成长的姿态,就能帮助孩子相信他是有能力做好所有事的,他的状态一直很好,有些可能做不到,但一定有些是可以做到的。
这不就是足够好的父母和足够好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