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惠 范振平 郭军霞
今天(5月17日)是第18个世界高血压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45亿。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在内的高血压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然而,高血压可防可控。研究表明,收缩压每降低10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5mmHg,死亡风险降低10%~15%,脑卒中风险降低35%,冠心病风险降低20%,心力衰竭风险降低40%。
然而,虽然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5%、46.1%和16.9%。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
何谓高血压?
高血压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l 建议高血压患者定期进行家庭血压测量;
l 推荐实用经国际标准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l 初诊或血压未达标及血压不平稳的患者,建议每天早晚各测1次,连续测量7天;
l 若血压达标且稳定,建议每周自测1天,早晚各1次。
高血压有什么症状?
有许多患者朋友认为虽然有高血压,但是没有什么不适就不用处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大多数的高血压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高血压患者可以有头昏、头痛、失眠、耳鸣、胸闷、心悸、肢体无力或麻木,还有一部分患者可以直接出现高血压并发症比如视力减退或者夜尿增多、尿中泡沫增多甚至脑出血等。所以没有症状不等于血压不高。
高血压有何危害?
高血压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比如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视力下降、眼底出血、脑卒中、肾损伤、冠心病、心衰等;控制高血压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
早发现:定期检测
l 有高血压危险因素者,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
l 正常血压成人每2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l 出现头晕、头痛、心悸、气促、耳鸣等症状时,要尽快测量血压,明确有无高血压
l 日常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均要测量血压。
哪些人群需要重点监测呢?
l 血压高值(130-139/85-89Hg);
l 超重(BMI 24-27.9kg/m2)或肥胖,和/或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l 高血压家族史;
l 长期高盐膳食;
l 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l 年龄≥55岁。
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治疗目的
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的: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
首先要降压达标。不论采用何种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以下是根本。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mmHg;糖尿病、肾脏病、冠心病患者降压目标为<130/80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50/90mmHg 。
其次是平稳降压。告知患者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保持血压长期平稳至关重要;此外,长效制剂有利于每日血压的平稳控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益,推荐使用。
再次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选择降压药物时应综合考虑其伴随合并症情况;此外,对于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及具有某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考虑给予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疗,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再发及死亡风险。
高血压的治疗-生活方式改善
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戒酒心态平。
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方法可明确降低血压,如减少钠盐摄入、减轻体重、规律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游泳、太极拳等常见健身方式)均有直接的降压效果。戒烟、戒酒可直接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应大力提倡。此外,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也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