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偏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成熟度有待提升、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电力调度模式亟需升级以及政策和市场支持不足。
政策方面,今年5月,江西省能源局发布《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制定了分阶段的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2030年,力争实现各设区市新型储能投产规模不少于新增新能源装机的15%、20%。到2035年,力争实现全省新型储能投产600万千瓦以上。
日前,江西发改委发布了《江西省支持独立储能健康有序发展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措施》),对于独立储能的认定标准以及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主体地位做出了明确。
《措施》强调,要充分调用独立储能设施,确保独立储能每年调用完全充放电次数原则上不低于350次。这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可圈可点。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在产业链上,江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锂矿。2022年,江西锂矿储量超过青海和四川,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40%。2022年度全国锂矿储量增量也主要在江西,占增量的94.5%。
有着丰厚锂矿资源的江西,不仅孕育了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还吸引了国轩高科、宁德时代、比亚迪、赣锋锂业、欣旺达等锂电头部企业先后布局江西,并带动一批中下游配套企业相继落户。
江西是锂云母资源丰富,仅宜春一地氧化锂储量就超过900万吨,更拥有亚洲最大的锂云母矿山宜春钽铌矿,整体锂云母储能占到全国的4成左右。
锂盐产能和产量更是全国首屈一指。数据显示,2021年江西锂盐产能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其中碳酸锂产能超过20万吨,产量为12.22万吨;2022年,则是我国锂矿储量增长的主力军,占总增量的94.5%。
按理说,周边的几个用电量大和新能源需求旺盛的省份,江西不管是卖矿、还是卖储能系统都能“发家”,但却迟迟没发起来。
这背后还是和交通有关。行业周知,锂矿、稀土等资源一般靠水运,因为长途运输中,水运价格低廉。13世纪,京杭大运河的完工标志着中国经济重心转移,这是一项极具远见和创新的工程。时至今日,运河仍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江西计划投资3200亿人民币建设浙赣粤运河,这一投资规模将超过京杭大运河,成为全球最长的运河。运河建成后,将大幅降低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预计潜在运量可达3亿吨以上,将惠及浙江、江西、广东三省,直接推动江西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
江西的储能产业具备非常好的底子,只要政策给予持续的支持,等到超级大运河建起来之后,相信江西储能“破圈”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