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的父亲黄敬

历史博览群观 2025-01-07 13:43:01

文/俞敏声

1949年2月13日,天津市各界隆重召开庆祝天津解放大会。图为天津市市长黄敬在大会上讲话

我的父亲黄敬去世时只有46岁。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在多种复杂和艰难的环境中,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个战友说:“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全国抗战爆发前,黄敬曾任中共北平市委书记,是我国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一二·九”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刘少奇称他为“一二·九”运动的灵魂。

全国抗战时期,黄敬先后担任中共晋察冀区委、冀中区委、冀鲁豫区委书记,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书记。他对开创或巩固上述抗日根据地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毛泽东说:“我们的区党委书记多有黄敬这样的,抗日战争胜利得就会越快些。”

解放战争时期,黄敬曾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华北军区后勤司令部政委、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部长。他在保障军队后勤供应、领导财经工作和土改工作中都有重要成绩。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敬曾担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薄一波说:“黄敬同志在领导天津市的工作中,同样地贯彻执行了党的关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在恢复和发展生产、实行民主改革、改革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做出了重大成绩。”

1952年至1958年,黄敬先后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兼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在中央领导下,黄敬率领全体职工,把基本上是修配性质的我国机械工业,改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机械制造工业,并开始向“从仿造到自行设计”的方向发展。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我国的机械工业已经能够自己制造所需机械设备的60%以上。原机械工业部编写的《当代中国的机械工业》一书中说:“他是新中国机械工业的主要奠基人。”

黄敬积劳成疾。病中,毛泽东托人转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黄敬病逝后,毛泽东亲自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追认黄敬为烈士,其家属享受烈属待遇,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病逝的老同志中,是少见的。

黄敬有诸多共产党人的优秀品德和才艺。毛泽东称他“多才多艺”。

薄一波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时说:“黄敬同志对党和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具有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忠心。他积极努力把党的方针政策同具体的革命实践在工作中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去完成党所交给他的工作任务。他的善于团结同志、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他的发奋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他的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精神,都是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学习的榜样。”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说:“他(黄敬)的作风:各方面的人都能团结,平等待人,又能民主,又能集中。他的主张,大体上对的多。没什么私心。爱才,对知识分子爱才,对工人很平等。……他不看势力风头,他谁也敢争,开会该争就争。主要是他没什么个人打算,这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东西。”

黄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力求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反对照抄照转、生搬硬套。他说:“这是吃小米拉小米。”黄敬注重调查研究工作。在冀中抗日根据地时,为了研究农村的合理负担和村财政问题,他曾到48个村进行调查。在一机部工作时,他每年都要下工厂调查两三个月。他总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他说:“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什么?……是实事求是。”

黄敬在工作中善于抓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推动全局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说,黄敬“这一点我一直是觉得值得学习的,他不分散力量,不同时搞几个问题,而是集中力量研究一个主要问题,研究得很透。因此,观察问题很深,往往作出很正确的结论”。

黄敬善于团结同志。他襟怀坦荡,从不在背后议论同志的是非。他处事公正,从不搞小团体、小圈子。他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公开检讨自己的错误,也敢于批评其他同志的原则性错误。原煤炭部部长张霖之曾说:“什么干部黄敬都能团结,老干部也服他,不简单”;“原则性强,而工作方法则软”。

黄敬一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虚心向他们请教。他放手使用知识分子,务必人尽其才。抗战时,他担任冀中区党委书记时,冀中区内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几乎全被动员,热情参加抗日工作,推动了冀中地区的政权建设、抗日宣传和文教卫生工作的蓬勃发展。许多知识分子在抗日斗争中成长为我党的优秀干部。他在领导天津市和一机部的工作中,也动员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大胆信任使用,让他们有职有权,在工作中予以支持。

许多同志说,黄敬最突出的特点是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心连心。

原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安说,黄敬“每到一地,与房东,与群众,一钻就钻下去。和基层干部,非常亲切,热心谈心。一接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正的平等精神,‘以诚待人’。使各种各样的人都感到诚心,是‘一事人’,把心里的话掏出来,把体己的话说出来。和黄敬谈一次话就感到力量,他的字眼是‘诚则灵’。‘诚’,是坚定的阶级感情,纯真的无产阶级思想”。

吕正操说:“他(黄敬)是大学生,但善于跟贫下中农接近,使冀中军民之间建立了鱼水那样紧密的关系,如果不建立那种关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在冀中是站不住脚的。他和老农见了面,老农就喊他‘老黄’,请他抽烟,他拿起老农的旱烟袋就抽起来。黄敬同志就拉老农过去随便谈起来;老太太见他路过,非给他水喝,不喝水就过不去。军民关系,打成一片。黄敬同志在这方面是模范。今天看,从冀中,到天津、北京,他一直是这样。”“黄敬和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接近,包括知识分子,他具有民主作风。”

曾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的张霖之说,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黄敬到了,群众路线才真做到了”。

中共中央原委员、原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建南说:“他(黄敬)个人作风上是平易近人、联系群众的,很值得讲讲。干部,包括一般干部,均觉得他亲热。尽管他忙,只要找他,他真帮助解决问题。黄敬下厂时,从干部一直到工人,都感觉他平易近人,联系群众。”

黄敬基本的工作方法是走群众路线。他善于总结群众的新鲜的实践斗争经验,集中上来,再推广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黄敬重视学习外国的经济建设经验,但强调一定要通过走群众路线,把外国经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中国式的道路。他说:“学习外国的经验,我们的任务是要把洋东西变成中国货。还有一条群众路线,这是外国人总结不出来的!”

黄敬认为,成绩应归于人民,归于党。他在与挚友王林聊天时讲:“我们常常说把成绩归于人民,归于党,不是一句空话,因为我们的成绩(如果有的话)是把群众的成绩加工了的。”王林在1955年6月18日的日记中感叹道,黄敬“谈到成绩是群众的、党的,是那么出自内心,那么真实地自然地觉得自己‘渺小’而群众‘伟大’”。“我感到他正如高尔基说的,党性已经变成一种本能了。”

黄敬一贯关注并尽力解决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1930年,黄敬就离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住在工人住宅区里,向工人宣传革命的道理,感受劳动人民的疾苦。

1933年,黄敬就读山东大学时,组织“海鸥剧社”,深入到工厂、农村中演出进步话剧并访贫问苦。他们在农民家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黄敬和不少人掏出了口袋中所有的钱,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黄敬当时满面忧愁地自语道:“这是杯水车薪啊!这是杯水车薪啊!”他当时就开始思索拯救民众于水火的途径。

姚依林回忆: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中,黄敬率先提出“南下宣传”“到民间去”的主张。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黄敬大力开展民主、民生的群众斗争,不但通过减租减息使农民在经济上减轻了负担,而且通过民主选举使农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这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敬主政天津,始终关注解决民生问题。他把解决工人失业的问题放在市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上,千方百计地筹集资金,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解决工人的就业问题。在制定天津市的财政预算时,他主张“尽力量办人民所需的市政建设事业”。1950年,天津的市政建设费用占全部财政开支的72.6%,而所有建设首先是为了改善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他领导建设了彻底消灭天津水害的四大工程,并兴建了水上公园、第二工人文化宫、人民公园、南开公园等10余处大中小型文化娱乐场所,改善了天津市民的居住环境。仅1950年一年就新修马路18条,补修道路83.2万平方米,建设下水道24条长21公里(相当于日据、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总和),并对自来水设施进行了扩大及更换的工程,全市供水量增加了1倍,全市人民都能吃上自来水。他决心解决工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1952年3月20日,黄敬说:“今年市政工作两大基本任务,就是扩充学校和为工人盖宿舍。”1952年,天津共新建了7处工人新村,新建5.5万间平房,解决了17万工人及其家属的居住困难。

黄敬担任一机部部长后,一如既往地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他说:“我们自己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对待国家所给我们的待遇来说,那就可计较可不计较;但是作为一个国家代表、行政负责人来说,就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福利这项工作。”

时任黄敬秘书的甘子玉(后曾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回忆:

黄敬最大的特点是接近群众。

他到了长春汽车厂,一到那里,先与厂长谈,接着找工人谈,找车间中有特点的工人,有创造的工人谈。他问工人生活情况,先问是哪个地方的人,接着黄敬就说那个地方的方言(黄敬会说各种地方的方言)。他很快就能摸住这个工人的特点,很快就跟工人搞在一起,打成一片。工人的各方面的情况,包括家庭人口、收入情况等等,就一一掌握了。

他了解到,这里有很多南方来的工人,家属工作问题没有解决,生活在北方不习惯,因而情绪不安定。他们是支援祖国大建设来的,但生活得并不愉快。他很快抓住这问题,与工厂党委会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他总结了几点办法,再与党委会研究。

黄敬照顾自己不多,而热心照顾别人。他自己有多少收入,他不知道。……但他却对工人生活、收入等等,非常清楚。他曾向周总理反映关于工人工资、《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学徒转正等问题,周总理叫马文瑞(时任劳动部部长)研究好了再交总理看。可见,他对工人的生活何等熟悉,也可见他如何关心工人生活。关心工人生活,好像成了他的本能。

黄敬是1958年2月10日去世的。临终前一个月,他还多次关注中国的城市贫民问题。

1958年1月中旬,黄敬在广西南宁市大街上遇见一名推车工人并与他聊天。黄敬得知他老婆死了,孩子很多,上不起学,家里生活困难。黄敬叫秘书甘子玉调查他的情况及广西城市贫民的生活问题,并与秘书商议,是否可以从他的工资中给这名工人以生活资助。后来,黄敬考虑,这不是一个工人的问题,还是按系统帮助的好。1月22日上午,他在与广西省委书记刘建勋谈话时,反映了这名工人的情况,并转交了有关材料。1月25日,黄敬在广州生病住院第三天,在病中还向甘子玉问起关于广西城市贫民的调查情况。甘子玉感慨地说:“黄敬对群众的疾苦,敏感、关心。”

黄敬的革命一生,始终和人民心连心。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3 阅读:383
历史博览群观

历史博览群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