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死在泸定桥头的中央红军干部团机枪连连长云宗连

历史博览群观 2025-01-09 15:53:30

文/吴万金

云宗连(1903—1935),河南省鹿邑县人。193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曾任红5军团13师37团团长,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并荣获三等红星勋章。他在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壮烈牺牲,时年32岁。1992年12月,云宗连被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云宗连,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涡北镇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攻读诗书,后跟父亲学习武艺,品学兼优,文武全才。1919年,云宗连考入开封市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即冯玉祥开办的“中州大学”前身)。

1921年,云宗连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在当见习排长时,他和上级赵博生志同道合,同时参加了北伐战争,并在接受三民主义的基础上积极和中共地下党取得了联系。在中原大战中,云宗连作战勇猛,多次立功,被赵博生提升为警卫连连长。

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下野,其部队被压缩整编。蒋介石对中共地下党员进行“清洗”,苏联军事顾问被驱逐。云宗连坚决反对蒋介石的独裁专政。在赵的指派下,云宗连利用老乡关系,找吉鸿昌、魏凤楼联系。虽费尽周折,但事不遂愿,没有找到他们。赵博生就率领他的特种兵旅成立了“三民主义救国军”,拟入汉中,举义造反,开辟革命新路。不久,义军在东江口遭到敌人伏击而溃败。辗转激战20多天后,赵博生接受冯玉祥旧部孙连仲的邀请任参谋长。孙连仲被蒋介石收编任命为26路军总指挥,开赴江西宁都“围剿”红军。

到了宁都后,时任国民党第26路军参谋长的赵博生积极与共产党员黄火青、袁血卒、罗亚平等人联系,准备举行武装起义,参加工农红军。云宗连积极组织刘向三、耿万福、吕咸等10多名思想进步的青年军官,秘密开会,准备暴动。1931年10月,云宗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做好武装起义的战前准备,赵博生成立了7人的执法队。云宗连先后任执法队副队长、队长。

1931年12月,赵博生等人率国民党第26路军官兵在宁都起义,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14军军长,云宗连任军部作战处处长。

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时,云宗连在黄狮渡一线与敌人作战立了大功,升任13师37团团长。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他因战功获得三等红星勋章一枚。

云宗连战功卓著,陈赓把他调到瑞金中央彭杨步兵学校任教官兼机枪连连长(团级干部)。长征前,学校被合并到中央红军干部团,该团成为中革军委的一张“王牌”,被人称为党中央的“御林军”,是一支无坚不摧的特殊部队。而机枪连则是干部团的一把尖刀,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抢渡金沙江、攻占遵义城等战役中所向披靡,屡立战功。

1935年5月,为强渡大渡河,毛泽东命干部团和红1师占领安顺场后沿河东岸北上。干部团翻山越岭,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一天急行军80公里到达安顺场渡口。在云宗连的带领下,机枪连一马当先,在老雅贤一带担任警戒任务,掩护红1师渡河,接着又渡河增援河东岸的红军。他们连续打退了敌川军杨学端旅的三次进攻。28日,红2师飞速在大渡河的彼岸夹河北上,次日夺取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架在大渡河上的悬空木板桥。为阻挡红军强攻过河,敌人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只剩下光溜溜的13根铁索,桥下河水波涛汹涌。桥的两头各屹立桥头堡一座,左右又修10多个明碉暗堡,并配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组成层层火力交叉网。河两岸有重兵把守,在桥下不远的泸定城内驻扎着2个团的精锐部队。为防万一,蒋介石又命川军刘文辉部的2个旅驰援守桥。敌人叫嚣:别说红军,就是一只鸟也别想从桥上飞过去。

29日早晨,红2师4团组织突击队攀索铺板抢渡大渡河。对岸敌人的火力拼命地吐出火舌,死死地封锁着桥面。泸定城内的驻军已开赴河边,川军2个旅也即将到达,情况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赓带领红军干部团及时赶到。他命令机枪连要尽快地拔掉红4团铺板过桥的障碍。

云宗连立即命令本连2排、3排端掉敌人所有的暗堡火力点。他带1排攻打桥头堡。机枪连的指战员很快击溃了守桥之敌;红4团突击队员乘机攀索过河。这时敌人又一次进行更加猛烈地反攻,并把早已准备好的两桶柴油泼在桥头,放火筑起了第二道防线。云宗连立即端起冲锋枪打倒了十几个敌人,又飞身冲进火海,一脚把一个油桶踢进河里。他的衣服着了火,如果在地上打个滚或脱下衣服身上的火就会被灭掉。但他看到另一个油桶马上要爆炸,一旦油从桶里全部喷出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奋不顾身地冲向油桶,使出全身的力气把这颗已经点燃、威力巨大的“燃烧弹”推到桥下,他也随油桶跌了下去……

红军长征创造了世界奇迹,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经典之战。云宗连在这两次战役中都立下了战功。然而,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他和很多革命烈士一样成了无名英雄。直到2001年,他的战友、水利部原第一副部长刘向三写的《往事的回忆》一书出版,云宗连被封尘了66年的英雄事迹才面世。

刘向三年多来一直苦苦寻找云宗连的家人。1990年,81岁的刘向三在鹿邑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云宗连的家乡王庄村,找到了他的亲人。刘向三很快将此消息通报给当年幸存的战友黄火青(曾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袁血卒(民政部原副部长)等人,战友们纷纷向刘向三庆贺。民政部批准云宗连为革命烈士后,黄火青又亲笔写信,指示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务院规定,妥善处理烈属继承的相关事宜。县委、县政府立即认真落实优抚烈士家属的各项政策,并把实施情况如实向上级领导进行了汇报。

刘向三在《往事的回忆》一书中,记载了云宗连牺牲时的情景:“1935年5月底,中央领导决定,夺取泸定桥……刘伯承司令员马上组织22名突击队员铺桥……在铺桥战斗中,陈赓同志的干部团调上去掩护,干部团的连长云宗连壮烈牺牲了……听说他牺牲时,我掉下了眼泪。”

本文为《党史博览》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等。侵权必究。

0 阅读:1
历史博览群观

历史博览群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