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说谈“孝”

不朝鸿 2025-01-13 15:41:27

孝的本意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祭祀”是“孝”的引申义。《礼记·祭统》对此曾有所阐述:“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孝和顺连在一起,顺的本意是延续,而孝顺的本意是爱敬天下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

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孝顺的含义及其狭隘的变成了孝敬服从,似乎子女必须绝对的服从父母,否则就是不孝。

而且更进一步的孝顺就是把父母接到身边服侍供养,否则就是不孝。

再更进一步的孝顺子女服侍供养父母的同时,大小事务还必须父母决定,不能忤逆,否则就是不孝。

孝本身是发自内心的感情,然后外在表现出来,并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这样程式化、又固定格式的尽孝,从古到今都不曾有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而偏偏追求这种固定格式的孝顺表现的,全部是寒门平民,这到底是尽孝,还是道德绑架?还是其他不可告人的七七八八?

“举孝廉,父别居。”这是东汉时的歌谣,在受到察举的孝廉之中,这是常规操作,意思是孝廉本人事体繁忙,没有时间照顾父母,于是让年老的父母和自己分开居住,专门给父母配备足够的侍从,左右服侍,代替自己尽孝,而自己则能够从照顾父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尽职于朝廷,效忠于皇帝陛下。

试问,亲身服侍父母养老的人,有没有时间处理公务?有没有精力接受朝廷的委派,司任官职?再者,“上则顺于鬼神,外则顺于君长,内则以孝于亲。”在古人的伦理观念中,侍奉君长、忠于国事哪一个都比私孝个人的父母来得重要一些,所以请人代自己侍奉供养父母,“举孝廉,父别居。”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天下悠悠众口,没见识的村妇们闲话:“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肉饼似山,大葱如海。”也都是常规操作。

毕竟即使在现在,异地奔前程的子女,不孝的标签自己已经给自己打上了。

孟子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然而孟子并没有说出其他二不孝具体是指什么。后来汉代人赵岐指出:“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种不孝就是一味的顺从父母的话,陷父母于不义。第二种就是明知道家境贫寒,仍然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可见古人意义上的“孝”,长者是希望年幼者有自己的前途,而不是要求必须承欢膝下。

有一些控制欲极强的父母,本身没有多少见识,可能连省城都没有去过一次的,却对在工作生活中能够独当一面的子女,指手画脚,稍微不合意,就破口大骂,称其不孝,何其愚也!

0 阅读:0
不朝鸿

不朝鸿

伪装成历史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