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铜陵高速路段与隔离带发生碰撞后爆燃。车内三名女大学生未能及时逃生,最终不幸遇难。据自称是乘员家属的网友称,事故后车门疑似锁死,电池起火加剧了救援难度。
针对事故,铜陵交警部门表示仍在调查中。小米汽车回应称,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并提交车辆行驶数据配合调查。
初步信息显示,事发时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检测到施工路障后系统发出警报并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操控。碰撞前车速约为97km/h,但AEB是否触发尚未明确。
据小米公布的行车记录信息,在3月29日 22:44:24,NOA智能辅助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22:44:26-28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需要指出的是,从NOA发出减速请求、用户接管至最终发生碰撞,全程仅有2秒左右,这意味着留给人为接管的反应时间可能较为紧迫。
对于车门锁死质疑,小米强调全车配备机械应急拉手和后备箱逃生通道,断电状态下仍可手动开启。然而,相关专家指出,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车门变形,机械解锁也可能失效。
电池方面,小米 SU7 标准版供应商有两家: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弗迪电池,均为 73.6kWh 的磷酸铁锂电池。目前官方并未公布事故车辆所搭载的电池品牌。
此外,事故车辆为标准版SU7,未搭载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安全设计或存短板。
这起事故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推上风口浪尖。
小米SU7自上市以来销量火爆,3月单月销量达2.9万辆,高配版百公里加速仅1.98秒的极致性能吸引大量年轻用户。但性能与安全的平衡问题引发担忧——过于激进的宣传是否让用户忽视了潜在风险?
业内人士分析,小米SU7的核心技术依赖供应链,智驾系统仍处测试阶段,城市领航功能8月才全面开放。此次事故中,NOA从预警到碰撞仅留给驾驶员2秒反应时间,夜间纯视觉方案对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也受到质疑。
小米SU7仅用10个月,交付量就突破20万辆,起售价21.59万元的定位精准击中市场。雷军的流量营销功不可没,从新车发布到配色更新,每次动作都能引爆全网。但流量之下,产品质量与用户安全的优先级该如何排序?
目前,事故详细报告尚未公布,家属索赔与责任认定仍在进行。
小米承诺全力配合善后,并重申将严格遵循调查结果。对于车企而言,这场悲剧或许是一次警醒:在追逐销量与速度的路上,安全从来不该是妥协的选项。
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谁该为这场悲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