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最常见的,有人爱在背后议论别人,这才有了谣言,有了八卦,绯闻。弄得乌烟瘴气,给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看到别人正在干的事情,非要过去评论一下。说的好还行,说不好净招人厌。双方都不开心。
整日担心:老板如何看过,他人如何看我,别人喜不喜欢我······。
还有些家长爱干涉自己的孩子。
吃饭要怎么吃,吃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写字要用什么样的姿势;跟什么样的人玩儿,上几个辅导班等等。
有时候孩子不按着家长的要求来,家长还会逼迫。
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你好,你现在啥也不懂,不按我说的,将来会后悔的!
任何人都不希望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哪怕是孩子。家长越是这样,孩子越叛逆。
所以阿德勒主张课题分离。什么叫课题分离呢?
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他人的事。然后管好自己,别把眼睛盯向别人。
说白了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和人之间要有界限,这样大家都好过。
在家庭里、恋人间:你要如何做,如何付出,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别人会不会回应、感激你,那是他人的事。如果你要求别人回报,那就是在干涉在控制他人,这样就会徒生许多烦恼。
再说别人怎么对你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和改变只有你自己。
工作中:你好好工作,老板赏识不赏识那是他的问题。
工作是你的课题,赏罚是他的课题。
信任同事是我的课题,他们不信任我那是他们的课题。我只负责做好自己。
你看,只关注自己的课题,人生简化,省出更多的精力。
那对待他人我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难道我就看着他们不好好读书?放任他们胡作非为?
课题分离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不管,你可以帮助他。
在《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打的一个比方是:你把马领到河边,但是喝不喝水,那是它自己的决定。
归根结底,如果孩子就是不想学习……你只能接受。
改变他人很难,你只能改变自己去影响他们,逼没有用,而且有害。
为孩子做好榜样,做好准备,等待他们召唤你的帮助。
学习终究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的课题。而你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道理简单,但很多父母很难做到。为什么呢?是控制感在作怪。
控制感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
人得到的控制感越多,安全感就越强。每个人都在追求控制感。
当你的人生牢牢在握,你身边的一切事情都在预料中,别人按照你的要求来做事情,你就会很开心,状态提升。
相反越是状态不好,越烦躁,焦虑,我们就越需要控制感来安抚自己。
在面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控制感飙升。首先,面对熊孩子我们很累,很焦虑,我们需要控制感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其次,我们没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而是觉得他们就应该听我们的。
你想得到、践行自己的控制,孩子想自己获得生活的控制权。就会产生拉锯战,影响亲子关系,严重时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
控制感在驱使你,就不能很好地进行亲子间的课题分离。
所以,我们要懂得放下对孩子的控制,然后从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能量。比如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中攀登,当你越来越好,控制感也就回来。没必非跟孩子较劲。
懂得放下,脱离苦海!
最后愿每个人都能有清晰简单的人生,快乐充实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