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蔡文姬之父蔡邕是否有罪以及死因,柏杨、李贽等学者各抒己见

梧桐评商业 2024-12-15 09:44:38

对蔡文姬之父蔡邕被王允诛杀一事 ,绝大多数人对蔡邕给予同情,认为蔡邕即使有不当之处,也不应治罪,更不应该处死。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蔡邕难逃罪责;台湾学者柏杨还分析了王允处死蔡邕的真实原因。

蔡邕网络图片

蔡邕简介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东汉名臣,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建宁三年(170年)至建宁四年(171年)间,蔡邕被先后担任司空、司徒的桥玄征召为掾属,受到桥玄的厚待。后出任平阿县县长,又被召拜为郎中,在东观校书。后升任议郎。

蔡邕因屡次直言进谏,陈述时弊而得罪权贵,被流放朔方郡,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董卓掌权时,蔡邕被授为司空祭酒,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伏诛后,蔡邕因在司徒王允座上有所感叹而被王允斥责,最终死于狱中,年六十岁。

台湾学者柏杨分析王允处死蔡邕的真正原因

王允坚持非杀蔡邕不可,他说的那些理由,非常值得玩味。如果是因为蔡邕侍奉过董卓,王允也侍奉过董卓;如果是因为蔡邕受到董卓亲信倚重,王允也同样受到董卓亲信倚重;如果因为蔡邕是董卓所征召,王允也是董卓所擢升。仅只因一声惊叹,罪何至死?

只有两种解释是合理的,一是,王允忌妒蔡邕在史学上的成就。另一是,王允本属于董卓集团,他如果不把董卓的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权,全部托付,其中一些丑态毕露的行为,蔡邕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预防蔡邕泄露他的底细。王允抨击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谤书",充分显示出他恐惧什么——恐惧蔡邕正在撰写的“谤书”。蔡邕请求脸上刺字并砍掉腿脚,留下一命写完史书,王允不答应。

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王允是另一类型的文妖。

明代学者李贽认为蔡邕是真君子

李贽(1527年~1602年),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心学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认为蔡邕是真君子:

人们都认为蔡邕哭董卓是不对的,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蔡邕情有可原,事出有因,为什么呢?士各为知己者死。假如有人受到暴君桀纣的恩惠,在他人看来桀纣自然是暴君,但在受恩惠的人看来桀纣可比尧舜,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哭,不能算过错。蔡邕还胜过如今那些在人家有势力时分享利益,在人家势力衰退时就甩手离去,甚至反戈一击,落井下石,无所不为的人。毕竟蔡邕是君子,而那些人是真小人。

学者顾景星认为蔡邕有罪该死

顾景星(1621年~1687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年)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

顾景星认为:

开始时,蔡邕因为敢于直言被宦官仇恨,被押送到朔方郡囚禁,穿着囚犯的衣服,双手被拷在一起,全家流离在外,可以说非常艰难。遇到大赦时,还害怕被残害,在江南躲藏十二年,无意功名,决心以弹琴著书终老寒门之下。假如蔡邕像西汉末年的隐士梅福一样,长期在江湖飘荡,不是很高明的选择吗?

董卓擅权后,征召蔡邕当官,辟署祭酒,补御史,迁尚书,不过三天时间三次获得晋升。董卓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董卓想以蔡邕为样板招致天下豪杰为他所用,不给予蔡邕高于他期望的荣耀,无以显示恩德。所以董卓推荐受过髡刑、枷锁的蔡邕,授予高官侯爵。试问蔡邕有何功?很快被封侯享食五百户、俸禄五十万?

无缘无故的大利,是圣人所厌恶的。蔡邕认为董卓不可接受“尚父”的称号,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处于显赫的官位,为什么呢?就像如今捕鸟的人,选择狡猾的鸟当诱饵,喂它精米,让它喝过滤过的净水,给予它无微不至的照料。然后带着鸟笼到野外,将鸟笼放在树林边,充当诱饵的鸟就呼叫其它鸟,到了太阳落山时,一大批鸟就自投罗网。

充当诱饵的鸟,也不是一开始就乐于这样做,但是依靠叫声召唤其它鸟,说充当诱饵的鸟没有罪是不可以的。蔡邕就是董卓的诱饵,蔡邕不是一开始就乐于充当诱饵,但厚禄高位诱惑了蔡邕这一类人,蔡邕甘心接受,说蔡邕无罪是不可以的。

汉桓帝征召蔡邕去鼓琴,蔡邕走到偃师(都城洛阳已近在咫尺),蔡邕自称有病而返回。董卓每次宴请宾客,蔡邕都参加接待鼓琴。蔡邕后来呈表推荐董卓,当时董卓已经担任太尉,受封郿侯、进位相国,废少帝、放太后,倾逼人主。蔡邕说应当给予董卓更高委任,厚其爵赏,难道还要给董卓加九锡、封安汉公(王莽曾受封安汉公)吗!那么处死蔡邕,不也是应当的吗!”

写在后面

对同一历史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三人的评论都非常有道理。柏杨是批判王允;李贽是借蔡邕哭董卓嘲讽那些忘恩负义的小人;顾景星是以自己不受清朝官爵的行为,批评蔡邕无功接受高位显爵,然后为董卓出谋划策,歌功颂德。

0 阅读:5
梧桐评商业

梧桐评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