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圆木)
朱由校喜欢做手工,非常喜欢,他觉得自己也许是鲁班转世。
他做手工,不止是爱好了,也不是票友级别的,而是特别专业的那种。
皇帝喜欢制作的东西太多了,床板子,小梳子,小匣子,甚至是漆器,他都亲自制作,而且都制作的非常好。
你比如朱由校在位的明朝天启年间,工匠制作出来的床,那都是实木的,实木就沉,沉还不算,普遍还比较大,因此难以移动,真要说从这屋挪到那屋,三五个人你是没治,至少得十来个人。
而且,这种床几乎没有设计,外形呆板,很不美观,朱由校干脆自己画图纸,自己出设计,木头他自己锯,钉子他自己钉,前后共计耗费一年时间,终于造出了一张新式木床。
这个木床,了不得,不仅样式新,花纹多,质量轻,方便移动,甚至还能折叠。
反正这朱由校吧,他是天生工匠神体,尤其对木工活计特别的喜爱和擅长,而且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只要是他看过的东西,别管是木制品还是漆器,无论是摆件还是生活用品,他都能一比一的完美复刻出来。
皇帝还喜欢建造房屋,当然他不是那种有基建瘾的皇帝,他不大兴土木,他建造房屋,建造的是微缩模型,说白了那还是属于手工一类,比如皇帝曾经在皇宫的庭院里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宫殿,这个宫殿啊,高度过不了四尺,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里和乾清宫别无二致,什么桌椅板凳窗户,包括屋里的陈设,那都弄的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我们有3D打印的技术,我们还能群策群力,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很多人做,就会变容易,但是当时做这种高精尖的微缩,全都是朱由校一个人完成的。
这已经不仅仅是靠努力就能办到的,还需要万里挑一的天赋。
做完了微缩版的乾清宫,皇帝又在乾清宫的旁边制作了一座微缩的假山,假山上有池子,有台子,有林子,还有别馆,简直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宫城一角)
当然有时候做这些小玩意也不太能满足皇帝了,本朝天启五年,紫禁城三大殿重修,皇帝就亲自到现场去做总指挥,地基怎么加固,柱子怎么立,上梁怎么放,全都是皇帝亲力亲为,亲自安排的。
客观的说,整天沉迷木工活,那的确是耽误时间的,您想想本朝幅员辽阔,沃土千里,州府县乡不计其数,这大明王朝一天到晚得发生多少事儿啊,那是很多事儿的,负责任的皇帝,像高皇帝和成祖那样的,夙兴夜寐也忙不过来,又何况这种整天顾着自己玩,根本不工作的呢?
皇帝身边当时有个宦官,叫做魏忠贤,这魏忠贤就独揽大权,是个权宦,这人还蔫儿坏,皇帝平时没事的时候,他绝不找皇帝,绝不启奏,皇帝一刨上木头,魏忠贤就立刻拿着政务和国事来找皇帝,要皇帝处理,您想想皇帝这个时候正玩的起劲儿呢,他哪儿有时间处理啊,他根本就是心无旁骛,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推说朕已经知道了,清楚了,剩下的你自己看着办吧。
那你让魏忠贤给你办,那说白了就是给予了他矫诏擅权的这个机会。
魏忠贤把工作都揽收了,皇帝乐得自在,他整天就是在宫里搞发明,搞爱好,自然不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天启元年,努尔哈赤攻陷了沈阳,将领贺世贤身中十四箭,仍然策马奔向敌阵,最终战死。
沈阳拿下后,努尔哈赤又攻陷了辽阳,将领袁应泰引火自焚。
天启二年,后金攻取西平堡,将领祁秉忠奋力杀敌,身上被后金军砍中两刀,射中两箭,仍然上马战斗,一直拼杀到生命最后一刻,终于创裂而死。
不仅仅是关外,不仅是辽东地区战争的惨烈,四川和贵州也有奢安之乱,山东也有徐鸿儒起义,但是您知道,因为这些事情他不是在皇帝的眼巴前儿发生的,皇帝真正听到的,只是一份言简意赅的战报,他看到的也只是冰冷的伤亡数字,而战争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皇帝眼前的时候,皇帝是麻木的,他没有感觉。
天启六年五月,京师城区发生了一场大爆炸,这回皇帝终于有感觉了。
以北京王恭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内城西南隅的棺材胡同为中心,发生了一场堪称核弹级别的爆炸,数万间房屋化为齑粉,一两万人被炸死,爆炸的余波甚至触动了紫禁城,当时正在紫禁城外围修缮城墙的三千名工匠全都被震落摔死,皇宫天摇地晃,朱由校一看大事不妙,立刻就撒丫子往交泰殿跑,途中经过建极殿,几片瓦片砸下来,没砸到朱由校,却把皇帝身边的一个侍卫给砸死了。
皇帝吓的是三魂丢了七魄,后来躲在桌子底下才逃过一劫,不过皇帝的儿子兼太子朱慈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小孩子胆怯,受此巨灾,心神巨碎,不久后就薨了。(爆炸)
(爆炸)
爆炸发生一个月之后,京师又发了大水,江北闹旱灾,山东闹蝗灾,等到秋天到了,江北又发了大水,河南则有蝗灾,可以说此时的大明江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从南到北,无一乐土。
有人说,这不是朱由校的错,因为朱由校的文化水平很低,他生来就是一个鲁班天子,他都不识字,你让他怎么治国?
这种看法,听起来好像很合理,因为朱由校的父亲朱常洛,也就是泰昌皇帝,在位的时间很短,只有一个月,所以他就没有时间来教育儿子,朱由校的爷爷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也不是很喜欢泰昌和天启这对父子,那自然对他这个孙子也疏于管教,所以,十六岁即位的朱由校,他文化水平很低,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认为皇帝大字不识一个。
其实,这是不对的。
我们说朱由校没有接受教育,这个教育,指的是明朝宗室子弟的那种皇家教育,儒学正宗,礼仪典章,这部分的教育朱由校缺失了,但是普通教育,读书识字啊,基本文化啊,他肯定是都在学的,当了皇帝之后他也一直都在出席经筵日讲,所谓经筵日讲,那就是一帮大儒在给皇帝讲课,这么浓重的学习氛围,谁还不受点熏陶啊,所以您说天启不识字,没有文化,那肯定是不现实的。
归根结底,朱由校只是不喜欢做皇帝罢了,在皇帝的眼中,他生来没有一定就要完成的事情,他也没有必要继承祖先的遗志,也无需对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有更多的责任感,反正重铸大明荣光是几代人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在本代完成,那么既然如此,天下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启五年,宅男朱由校好不容易不在屋子里研究木头,而是在魏忠贤的陪伴下,到西苑湖面上游船泛舟,这只船上啊,一共五个人,宦官魏忠贤,王体乾,以及另外两个小宦官,最后是皇帝本人。
一开始呢,这船行驶的挺好的,却突然来了一阵狂风,直接把小船给刮翻了,皇帝就落了水,那是美美的喝了个水饱,捞上来之后就病了。
明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有类似的经历,朱厚照天生爱玩,南巡的时候路过江苏清江浦,非要驾船捕鱼,结果船也翻了,朱厚照好一阵扑腾,救上来之后也病了,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就这么死了。
这朱由校和朱厚照的情况差不多,病因应该是呛水太多,引发了肺疾,也就是肺部的感染,而且还是比较严重的感染,我们知道感染了需要用抗生素来治疗,那个时候没有抗生素,御医给皇帝看病,看来看去不外乎是风寒,用药也不会对症,因此只会越拖越厉害。
(游湖)
朱由校患病之后,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他已经不寄希望于医学和科学了,而是像他那位吃红丸的父亲一样,把所有的注都押到了神学和玄学的身上。
那么这个时候,一个叫做霍维华的大臣就出场了,这个霍维华说,自己有一味仙药,名曰“灵露饮”,神仙所赐,能治百病,吃了之后就药到病除,朱由校听说之后非常开心,于是开始长期服用霍维华的这个灵露饮。
灵露饮的味道,清甜爽口,味道还不错,朱由校一顿喝,结果原本的病没治好,反而患了新病,导致浑身肿胀,以前皇帝还能下床溜达两步,这回喝完倒好了,四肢无力,连床都不能下了。
天启七年,朱由校预感不妙,他隐隐约约就感觉头顶上有个“危”字忽明忽灭,于是他就开始安排后事。
这后事大体是两件,一件是宣布魏忠贤是大忠臣,一定要善用他,以后接班的皇帝一定也要重用这么一个公忠体国的人。
另一件是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他还给自己的弟弟留下了嘱托:
来,吾弟当为尧舜。
(天启皇帝)
两件后事交代完,几天之后,朱由校就驾崩了。
根据后来的一些资料研究显示,朱由校死前一直在饮用的灵露饮,主要成分,是馊掉的米汤。
年轻的崇祯皇帝还没有意识到“吾弟当为尧舜”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哥哥并不是说说而已。
朱由校从来不思改变,结果一切不变,而朱由检做了皇帝之后,一直在改变,结果一切还是没变。
天启七年,是1627年,丁卯年,属兔。
表面观之,辽东战事有了眉目,西北匪患也稍有安定,一切似乎都在逐渐变好,朝着一个人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只是此时,皇帝的宏图伟略或是安于现状,首辅的集权独断或是平衡各方,将领的英勇果敢或是因循守旧,官员的清正廉洁或是贪赃枉法,文人的激进革新或是停滞不前,其最终归宿,皆不论是非,一律难以在时代洪流中留下深远的足迹,有的黯然离场,有的声誉扫地,更有甚者,既失名节又丧前程。
留给大明的时间,当然还有很多。
但对崇祯来说,已经远远不够了。
参考资料:
《明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六十九》
张经纬,本刊编辑部.黄花梨推手——明熹宗朱由校.艺术品鉴,2019
巫婆的葱.“不是不想做皇帝,只是更喜欢做木匠.课堂内外(初中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