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春:孩子双相怎么办?警惕4个误区,别让病情“雪上加霜”!

淳于观看养护 2025-02-06 02:23:52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自杀率极高的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年龄通常低龄化,且不易被发现,有研究表明,从首次出现抑郁或躁狂症状到明确诊断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可能会滞后8年。

在被发现到被治疗的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误区还可能让孩子的病情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康复,我们必须警惕这些误区,以免让病情“雪上加霜”。

误区一:忽视症状,误认为是“青春期叛逆”

有些孩子某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缺乏、不愿上学等等,而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变得情绪高涨、活动增多、整天忙忙碌碌等,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很正常”。

然而,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远非简单的叛逆,若家长不加以注意,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这些异常的情绪、行为等会反复循环出现,带给孩子的影响远超青春期正常的情绪波动,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残、轻生等念头及行为。

所以,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正视疾病,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图片来源网络

误区二:指责批评,认为孩子“不努力”

当情绪问题持续存在,孩子可能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或者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而厌学、休学,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认为孩子“不上进”、“不努力”,往往会批评、指责孩子。

事实上,并不是孩子不想做好,而是疾病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此时,家长的批评指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更加无助。

因此,发现孩子情绪异常,家长除了要及时带孩子就诊,还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回归正常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

误区三:过度保护,限制孩子正常社交

双相抑郁发作期的孩子,会变得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人交往,有的家长由于病耻感,或者担心孩子在社交中受到刺激,病情加重,于是更加不愿意让孩子出门,过度限制孩子的社交活动。

然而,这样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隔离,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其实,患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同样需要社交,与同龄人交往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社交能力,对病情的恢复也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家长应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参与适当的社交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图片来源网络

误区四:自行停药,认为症状消失就是“好了”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情绪有所好转,症状基本消失,就认为孩子已经康复,于是自行给孩子停药。

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精神疾病,且复发率极高,患者需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治疗,若突然减药、停药,很可能会导致病情“卷土重来”,而且复发后的治疗难度会更大。

因此,家长必须认识到,遵医嘱坚持全病程治疗是帮助孩子稳定病情、减少复发的重中之重。

图片来源网络

孩子患上双相情感障碍,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家长能够警惕这些误区,积极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就一定能够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新拥抱健康和快乐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康复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未来。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0 阅读:33
淳于观看养护

淳于观看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