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八百破十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辽。
但在张辽之前,白马将军公孙瓒也打出过类似战绩。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家世二千石。
东汉的辽西郡令支县,就是今天河北省迁安市一带。当时属幽州。
而家世两千石,是指家族世代都有两千石的官员。相当于太守级别。
汉灵帝“废史立牧”之前,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自主权极大。
同时,太守还可以自己辟用僚属,组成小朝廷,郡中人士称之为“郡朝”。
公孙瓒出身在这样的家族,毫无疑问,他就所谓的士族阶级。打娘胎里便有出仕做官的资质。
不过,由于母亲是小妾,地位卑微。公孙瓒长大后,没混上一官半职,只能在涿郡担任小吏,平时协助太守处理文书。
那有人就要说了:古代嫡长为伯,庶长为孟。公孙瓒既然不是嫡子,为什么还能字“伯珪”呢?
按照《英雄记》的记载,公孙瓒表字中的“伯”,多半是他自己取的。
(公孙)所宠遇骄恣者,类多庸兒,若故卜数师刘纬台、贩缯李移子、贾人乐何当等三人,与之定兄弟之誓,自号为伯。——《英雄记》
由此可以看出,早年的公孙瓒非常上进。
没有身份不打紧。反正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除了心态积极,公孙瓒长得还很帅,口才也好,能言善辩。
他每次向太守汇报工作时,会把多件事一起汇报,从没有忘误之事。
试问这样有家世、有能力的靓仔下属谁不爱呢?
于是,公孙瓒就被时任涿郡太守侯氏相中,成了候太守的女婿。
后来在老丈人的帮助下,公孙瓒投奔卢植门下深造,与同在卢植门下的刘备做了同学。
在卢植门下待了一段时间,公孙瓒又拜师刘宽。
待学成归来,太守换人了。新任太守刘其举荐公孙瓒为上计吏。
别看仍是小吏,但上计吏与普通吏员不同,是有机会见到皇帝的。亦可以就郡国行政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
后来的灭吴总设计师、名将羊祜就曾担任过这一职务。
不久,刘其因为犯事,被押解到洛阳,交由廷尉治罪。
按照东汉法律,本郡官吏须回避本郡的犯事官员。
但公孙瓒很会来事,他打扮成吏卒模样,一路上殷殷勤勤,照顾刘其。
到了洛阳后,刘其被判发配到交州日南郡。即今天越南中部地区。
公孙瓒得知消息,提着酒肉,跑到洛阳城北的邙山上,哭着说道:“往日我是公孙家的孩子,今天我是刘太守的属下。我将要追随刘太守前往日南郡,听说日南郡多瘴疠,我恐怕不能活着回来了。今日长辞坟前,就当是最后的诀别吧。”
旁观者看了,莫不叹息。
日南郡位于今天越南中部地区
后来,刘其在发配途中得到朝廷赦免,公孙瓒也就没去成越南。
朝廷早不赦免,晚不赦免,偏偏在公孙瓒当众作秀后赦免。这是什么爽文情节?
事情显然不可能这么凑巧。
据《后汉书·卢植传》记载,熹平五年(176年)后,卢植在朝中担任侍中、尚书。给汉灵帝当高级顾问。
而熹平五年(176年)至光和四年(181年)间,刘宽两度出任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公孙瓒把动静闹得那么大,那两位老师能不知道吗?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卢植、刘宽应该插手了此事。
自己的学生嘛,还有孝心,提携一把,有什么问题?
于是回到幽州后,公孙瓒便实现了阶级跃迁,由上计吏迁任辽东属国长史。
辽东属国即今天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在当时属于边疆中的边疆。经常受到鲜卑人和乌桓人的袭扰。
幽州下辖十郡一国
有一天,公孙瓒与随破虏校尉邹靖分别带队追击胡人。邹靖追进埋伏圈,惨遭包围。公孙瓒回师救援,解了邹靖之围。
还有一次,公孙瓒带着数十名骑兵巡逻,遭遇数百名鲜卑骑兵。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公孙瓒对部下说:“今天倘若不主动出击,恐怕死无葬身之地。”
说罢,他便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左劈右砍,杀伤数十人。
鲜卑人一看,心想这是哪来的活阎罗?大呼惹不起,麻溜遁走。
此战之后,公孙瓒扬名边塞。他也因此升任涿县县令。
涿县是刘备的老家,这不巧了吗?
在主政涿县期间,虽然没有公孙瓒提携刘备的史料记载。
但《先主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
很难想象,若没有公孙瓒引荐,一介布衣的刘备凭什么追随邹靖平定黄巾军?
要知道,“将军”这会儿还未泛滥,校尉的含金量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接触到的。
平定黄巾起义后,邹靖因功迁任北军中侯。
这个职位的俸禄低于校尉,但能掌监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所领北军五营。实为京师常备禁卫军长官。
不久,凉州爆发叛乱。
参与叛乱的既有羌人,也有汉人。
为了平息叛乱,朝廷决定调三千幽州骑兵参战。
那谁来领导这三千骑兵呢?
司徒种嵩举荐中山国相张纯。
邹靖推举公孙瓒。
最后经过一番商议,朝廷采纳了邹靖的提议。
张纯是国相,地位相当于太守,却被公孙瓒这个县令比了下去,自然非常不满。
一怒之下,张纯自封弥天将军,安定王,举众十余万造反,割据幽州。
得知张纯叛乱,公孙瓒率麾下军队讨伐,立下战功,升为骑都尉。
中平五年(188年)九月,朝廷遣中郎将孟益率公孙瓒讨伐张纯。
同年冬,公孙瓒在辽西属国的石门大破叛军,俘虏张纯的妻儿,张纯狼狈逃出塞外。
据《典略》记载,刘备也参与了讨伐张纯的战斗。
但他点背,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靠装死才躲过一劫。
张纯败逃后,公孙瓒率部追击,结果阴沟里翻船,被乌桓首领丘力居围困于辽西管子城。
被围期间,公孙瓒所部粮食耗尽,不得不宰马为食。
马匹杀尽后,煮弩楯为食。
弩楯就是弓弩与盾牌,当时弩机与盾牌上都有皮革,一般是用犀牛皮,非常坚硬,用水把这些皮给煮烂了,方可下肚。
最后连皮革也吃完了,公孙瓒只得下令突围。
关于这次突围,史料记载有冲突。
按《后汉书》的说法,乌桓骑兵因人疲马困,无法深入追击,才令公孙瓒逃过一劫。
而《三国志》的说法则是朝廷派刘虞与乌桓议和,丘力居主动撤兵。
管子城大致位置
不管咋回事吧,公孙瓒与乌桓人结下了梁子。
此后五六年间,每次一听到乌桓人来袭,公孙瓒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往死里打。这让他的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很不满。
汉桓帝时期,为了防止地方势力搞割据,朝廷颁布“三互法”。规定本州人不能在本州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根据这一规定,公孙瓒就算拯救了地球也不能担任幽州一把手。
因此朝廷便另派宗室出身的刘虞出任幽州刺史,后迁任幽州牧。
而公孙瓒则在管子城之战后,任中郎将,封都亭侯,属于是二把手。
刘虞到了幽州后,见民生凋敝,便决心恢复经济。
但要想恢复经济,就得先与乌桓人缓和关系,避免边境冲突。
一个主张把乌桓人往死里打,一个要缓和关系,立场完全不同。
公孙瓒与刘虞翻脸,自然只是时间问题。
中平六年(189年),洛阳爆发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等人冲入皇宫,扫平宦官。
可随之而来的却是董卓乱政。汉少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陈留王刘协被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
之前有朝廷罩场子,刘虞还能压制公孙瓒。
现在皇纲失驭,社稷多难,朝廷自身难保了,刘虞拿公孙瓒没辙。
为避免冲突,刘虞只好将公孙瓒及其麾下万余骑兵调往右北平驻守。
这时,袁绍与董卓闹掰,来到冀州,被东郡太守桥瑁推举为讨董联军的盟主。
在《三国演义》中,公孙瓒也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实际上,他根本没掺和。
至于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董卓并未垮台,而关东牧守们却为了扩充个人的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争斗。
冀州牧韩馥见袁绍的人气飙升,恐其做大,便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垮袁绍的军队。
袁绍正面硬刚不过,只得曲线应对。
他首先想到了刘虞,想要拥立其为皇帝。但被刘虞骂了一顿。
后来听说公孙瓒与刘虞不和,袁绍又写信给公孙瓒,怂恿他进攻韩馥:既然你在幽州无用武之地,何不向冀州发展呢?
公孙瓒觉得有道理,便以讨伐董卓为名,率军向冀州挺进。
据《英雄记》记载: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
公孙瓒的这支精锐骑兵可不是一般人能应付的。
而就在这时,韩馥麾下头号大将麹义跳反了,与袁绍结盟。
韩馥亲自率兵征讨,反被麹义击败。
公孙瓒进入冀州后,也吊打了韩馥的军队。
韩馥不通军事,缺乏武略,被搞得不知所措。
见此情形,袁绍实施反间计,秘密收买了韩馥的亲信辛评、荀谌、郭图等人。
这帮墙头草拿了好处,威胁韩馥,说:“公孙瓒南下,锐不可当;根据情报,袁绍也准备动手。时局之发展,难以预测,我等为您深感忧虑啊。”
韩馥本来就慌,现在更慌了。
心慌之下,韩馥主动让贤,派儿子将冀州牧印绶送交袁绍。
袁绍代领冀州牧后,原本没想杀韩馥。
但奈何韩馥太怂,竟然自己把自己活活吓死了。
韩馥之死,让袁绍很被动。因为公孙瓒还没走。
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他还想着入主冀州呢。
冀州官员觉得袁绍卑鄙无耻,又见公孙瓒兵强马壮,因此很多郡县望风而降。
袁绍没招,只得割地求和,任命公孙瓒的从弟公孙范为渤海太守,将冀州的一部分让给公孙瓒,希望他能高抬贵手。
公孙范上任后,立即调转枪口打袁绍。
但就在这时,青州三十万黄巾军涌入渤海郡。
袁绍见状,选择坐山观虎斗,获得短暂喘息之机。
公孙瓒不能见死不救,便决定主动出击。
此时公孙瓒的兵力大约两万余人,还不到黄巾军的零头。
然而黄巾军缺乏领军人物,面对公孙瓒的攻击,连战连败,损兵十余万。损失的车甲财物更是不计其数无数。
黄巾军见公孙瓒骁勇,不敢再战,逃向青州。
战后,公孙瓒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新官上任都得抖抖威风,公孙瓒也不例外。
他任命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刘备为别部司马,命二人攻掠青州。
紧接着,公孙瓒又任命亲信单经为兖州刺史、严纲为冀州刺史。
既然连冀州刺史都任命了,那袁绍这位代理冀州牧,当然就得搞掉了。
初平二年(191年)冬,公孙瓒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杀向袁绍。
袁绍退无可退,遂调集数万大军迎战。
双方在界桥以南二十里处展开大决战,公孙瓒将三万步兵排列成方阵,两翼各配备五千骑兵;
袁绍令麹义率八百勇士为先锋,并在左右两翼设置强弩千张,作为掩护,他自己则统领数万步兵在后。
古代打仗,一般都是先让步兵上。等时机成熟,骑兵再去收割。
但公孙瓒看到麹义仅率数百人在前,飘了,竟令骑兵率先攻击。
而麹义早有准备。他命八百勇士藏于盾牌之下,待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冲到跟前时,勇士们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
与此同时,左右两翼的千张强弩齐发,射去箭雨。
白马义从猝不及防,仅一个回合下来,就被射杀了一千多人。
其中就有公孙瓒刚刚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
更不幸的是,骑兵调转马头,往回逃跑的过程中,还冲散了自家的三万步兵。
袁绍见机,立刻发出了总攻命令。
公孙瓒虽骁勇,却也无法阻止士兵溃退。只得向北连撤二十里。
待退至界桥后,公孙瓒心里不服气,决定死守,不再后退一步。
然而他低估了麹义麾下勇士的战斗力。
双方再战,公孙瓒再败,连大旗都被对面缴获。
见败局已定,公孙瓒只好投子认负。
袁绍听说胜局已定,就放松了警惕,只带一百多名侍卫在后方休息。
但没想到突然之间,不知从哪冒出二千多溃逃的白马义从,把袁绍里三层外三层围住。
霎时间,箭如雨下。
田丰连忙拽着袁绍,要躲在断墙之间。
袁绍也很刚,甩开田丰,一把扯下头盔扔到地上,大喝道:“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于墙壁之间就能活命吗!”
说罢,袁绍命令弩手应战,射杀不少敌兵。
麹义听说袁绍遇险,迅速领兵前来救援。
对面终究是溃兵,战斗意志薄弱。见援兵将至,狼狈逃走。
界桥之战前,袁绍四面楚歌,被公孙瓒随意拿捏。而这一战后,双方形成均势局面。堪称是袁绍崛起的关键一战。
因此战得利的还有曹操。
公孙瓒任命单经为兖州刺史,而曹操不久后,也将成为兖州刺史。
如果袁绍战败,公孙瓒继续南下,后面多半就没有曹操什么事了。
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公孙瓒无法接受。
几个月后,他又发兵攻打袁绍。
双方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境内)遭遇,公孙瓒输了个底掉,咬牙切齿地退回幽州。
此役后,单经也在史书上消失。估计是被曹操诛杀。
公孙瓒退回幽州,袁绍趁势收复冀州地界。
紧接着,袁绍又任命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矛头直指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
为了争夺青州,田楷和袁谭打得昏天黑地。
战至初平四年(193年),袁绍和公孙瓒都有点吃不消,但又都不愿意先认怂。
这时,汉献帝派人前来撮合。双方就坡下驴,趁机握手言和,结为儿女亲家,各自退兵三舍。
两边休战之后,袁绍开始带领大军扫荡冀州境内的农民武装。
公孙瓒则与刘虞杠了起来。
前面说过,刘虞为人宽厚,善待百姓,一直不愿意打仗。
公孙瓒与刘虞相反。不仅三天不打仗就浑身难受。他还经常纵兵劫掠老百姓。
刘虞对此十分不满,一直规劝公孙瓒:你懂什么叫可持续发展吗?把老百姓抢了,咱们明年吃什么啊!
公孙瓒不听,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初平四年(193年)冬,刘虞忍无可忍,亲率十万大军攻打公孙瓒。
当时公孙瓒的部队都在外边,看到刘虞来势汹汹,第一时间就准备提桶跑路。
但就在逃跑的前一刻,公孙瓒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刘虞的军队。
这一看,他决定不跑了。
因为他发现所谓的十万大军,多半是临时征召的老百姓,没啥战斗力。只是看着唬人。
刘虞当时还发布了一条命令:“不要多杀无辜,只杀公孙瓒一人。”
并强调严禁放火,以免烧了平民的房屋。
一支乌合之众,如果还规定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这仗也别打了。
毕竟那时候没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想保障战斗力,就得让人有利可图。否则还不如回家种地呢。
刘虞仁慈,不许放火,导致几乎一座空城,迟迟拿不下。
另一边,公孙瓒可不管这些。
不久后,趁着风势有利,公孙瓒派数百名壮士溜出城外,纵火焚烧刘虞兵营。
刘虞哪见过这一幕?呆立当场,不知所措。
公孙瓒则趁机引兵出战,以数百人大败十万之众。
刘虞兵败后,北逃至居庸县,打算召乌桓、鲜卑骑兵救场。
公孙瓒整齐兵马,仅用三天时间便将刘虞活捉。
其行动之迅速,让乌桓、鲜卑人都没反应过来。
考虑到刘虞深得民心,公孙瓒起初没敢杀害他。
后来献帝派使者段训到幽州给刘虞增封,公孙瓒趁机威逼段训,以朝廷的名义将刘虞处死。
刘虞死后,公孙瓒控制幽州中西部八郡之地,表面上看似春风得意,实则盛极而衰。
为啥占了地盘,还越混越衰呢?
三方面原因:
首先,杀害刘虞,影响太恶劣。
公孙瓒过分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军队在手,就可以目空一切。老百姓的死活,他根本不在乎。
刘虞活着时,大家还有点希望。
刘虞一死,大家悬着的心也终于死了。
如时任常山国相孙瑾就因刘虞之死,大骂公孙瓒,结果惨遭杀害。
巧的是,赵云正是常山人。
当初常山国在袁绍和公孙瓒之间,选择支持公孙瓒。
现在孙瑾被杀,身为常山国郡兵头目的赵云也没理由再待下去,便找了个借口,就此离去,再也没回来。
赵云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当时不少人看衰公孙瓒,亦有不少人对公孙瓒恨之入骨。
第二,公孙瓒看不起世家豪族。
东汉末年,世家豪族已经是一股极为庞大的力量,任何人想要割据一方,都得跟他们搞好关系。
公孙瓒不走寻常路,世家子弟,他一概不重用,只重用贩夫走卒。
在他看来,即便自己重用世家子弟,那帮人也不会感恩。而贩夫走卒不一样。他们没机会当官,对自己必然忠心。
事后来看,公孙瓒任用的贩夫走卒对他确实忠心。
可在已经失去民心的情况下,公孙瓒又失去社会中间力量的支持,他还怎么玩呢?贩夫走卒终究缺乏号召力。
第三,公孙瓒和乌桓人势同水火。
刘虞死后,乌桓各部担心公孙瓒报复,便先下手为强,积极与刘虞的心腹鲜于辅、袁绍麾下大将麹义等人联络,对公孙瓒进行群殴。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底,鲜于辅率幽、冀、乌桓、鲜卑联合部队,向公孙瓒发动大举进攻。
公孙瓒在鲍丘河迎战联军,被杀得大败,弃尸两万。
得知公孙瓒栽了跟头,本就对他不满的幽州民众纷纷起义。
一时间,代郡、广阳、上谷、右北平等地陆续易帜,响应鲜于辅。
失去这些地方后,公孙瓒的地盘仅剩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附近巴掌大的区域。
面对此情此景,公孙瓒丧失雄心壮志,他不再奢求逐鹿中原,只希望保住一亩三分地。
为此,他在易京周围挖掘十道堑壕,堑壕边上又修筑许多大土丘,每座都有五六丈高。
在土丘之上,他还修建碉堡。
其中最大的一座堡垒,高十余丈。公孙瓒就住在这里。
由于得罪的人太多,担心遭到暗杀,公孙瓒在堡垒入口处安装铁门,除了他的大小老婆和七岁以下的孩子,谁都不能进出铁门,就连左右侍从也不行。
这位曾以骁勇令袁绍认怂枭雄,如今却自己把自己囚禁了起来。
你可能会很好奇:公孙瓒不见下属,他怎么对军队发号施令呢?
公孙瓒的办法很简单。
如果他有什么指示,就让大小老婆站在城堡上用嗓子喊。
如果他的部下要找他签字,就先把文书、报告写好,拿到城堡之下,吼一嗓子,城堡上会放下一条绳子,把文书、报告吊上去。
公孙瓒这么搞,大家都有意见。
没意见就见鬼了!想当初压着袁绍打。现在袁绍越发壮大,公孙瓒却化身宅男,蜗居于易京,从一州之主沦为了一城之主。
再不思进取,怕是这一城之地也保不住。
面对下属的非议,公孙瓒解释道:“我以前乐观了,误以为天下指日可定。如今看来,乱世才刚刚开始。既然前途不明,不如暂且休兵,努力耕作,以度过灾年。兵法说‘百楼不攻’。现在我修筑碉堡楼群数十重,积贮谷物三百万斛,等军粮吃完之时,就足矣知道天下大势了。”
这番解释,倒有些道理。但问题在于,袁绍会让公孙瓒静观其变?
袁绍欲争夺天下,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先灭了公孙瓒,不留后患。
从建安元年(196年)开始,袁绍年年进攻公孙瓒。
由于易京的防御工事确实非常巧妙,沟堑纵横,难以攻克,袁绍吃了不少亏。
到了建安三年(198年)下半年,曹操出兵讨伐吕布。
一旦吕布被灭,曹操就将统一黄河以南。
袁绍不敢再耽搁,遂集中大军,对易京发动规模空前的进攻。
这一次,袁绍制定了针对性战术,对公孙瓒的据点实施逐个击破。
袁绍变换打法,公孙瓒还是死守不出老战术。
哪怕是己方将士被包围,他也拒绝救援。
因为他认为“救一人,那以后众人都会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战。”
公孙瓒如此消极,结果就是大量外围堡垒沦陷。
但他却很乐观,认为只要粮草不足,或是后方出现情况,袁绍就会撤走。
如果公孙瓒能撑个两三年,他的判断也有道理。
可他忽略了士气问题。
自己的将士被包围,他不救,把将士当耗材。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死战了。
随后的战斗就印证了这一点。
公孙瓒部要么放弃抵抗,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同一时间,袁谭大败田楷,乘胜攻入北海,夺取青州。
得知消息后,公孙瓒终于慌了,赶紧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军求援。
东汉末年,黑山军是除黄巾军之外,河北的另一支农民武装。
之前袁绍扫荡冀州的农民武装时,曾大败黑山军。但黑山军此时仍有十余万人。
公孙续带着任务离去后,公孙瓒想出一计:自己率精锐骑兵杀出易京去,与黑山军在外围会师,然后转守为攻,抄袁绍的后路”。
这招“围魏救赵”,有可行性,可以一试。
但公孙瓒的长史关靖说:“如今将士们已经全无斗志,之所以还坚守城池,只是因为全家老少都还在城中,城内还有将军您主持大局。若是将军您出了城,没有人坐镇指挥,易京怕是会陷落。”
公孙瓒想了想,好像是这个理儿,便取消了计划。
如此一来,战争胜负的主动权便完全由袁绍掌控。
建安四年(199年)三月,十万黑山军分三路救援公孙瓒。
公孙瓒闻讯大喜,他写了一封信给公孙续,嘱咐公孙续率五千骑兵到易京北面的低洼地埋伏,到时候点火为号,来个里应外合。
但不料,信使刚潜出城外,就被袁军抓获。
袁绍见信后,将计就计,派出一支精兵在北面低洼地埋伏,同时点燃火把,引诱公孙瓒出战。
公孙瓒不知内情,看到火光闪起,以为好大儿来了,点兵出城。结果被袁绍包围,死伤惨重。
随后,公孙瓒继续死守不出。
袁绍则派人挖掘地道,打算从地下将公孙瓒的堡垒摧毁。
眼看地道越来越近,公孙瓒彻底没招了。
为了不让家人落入袁绍之手,他把妻儿、姐妹都绞死,然后引火自焚。
公孙瓒死后,关靖懊恼不已,说:“要不是我阻止将军出城攻打冀州,也不至如此。”
说罢,关靖策马冲入袁绍军中,力战而死。
黑山军见公孙瓒死了,当即卷铺盖走人。
公孙续也一同跑路,后来被匈奴人所杀。
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天爷给过公孙瓒机会。他拿到了主角剧本的时间比袁绍早。
但因为种种原因,公孙瓒从主角沦为配角,又沦为龙套。
连番打击之下,他选择了躺平,做一个老宅男。
不过,公孙瓒人生最后的三年,也间接成就了曹操的霸业。
正是他蜗居易京,牵制袁绍的三年间,曹操完成了迎献帝、开屯田、灭吕布、破刘备、平袁术、降张绣、安关中等一系列工作,奠定了跟袁绍在官渡一决雌雄的资本。
假设公孙瓒早被灭几年,袁绍早就南下了,曹老板势必无力对抗。历史也必将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