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野上将对陈赓不敬,刘邓狠批:为人太傲,陈毅无奈端起老总架子

爱车这一族 2025-04-22 13:42:47

1948年7月24号那天,陈毅火了,他给华野的粟裕、陈士榘他们拍了个电报,里头话里带刺。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好几百字,其中有一段特别抓人眼球:在这儿,跟下面的几位同志打交道时,感觉三纵有点傲慢无礼...不管是个人自满还是部队里的自大倾向,这些都是政治上的大问题。

得说一下,那时候陈毅虽然名义上还是华野的司令员,但实际上他早就离开华东地区了,跑去中原局做了第二把手。

因此,电报里提到的“在这儿”还有“下面的各位同志”,讲的都是中野的部队。至于三纵,那是华野的部队,那时候归陈唐兵团管。

家里的事儿当然得关起门来解决,陈毅在远离的中野那边,就听说中原的兄弟部队在私下议论华野三纵太霸道。这让他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脸上也挂不住,所以才发了开头那通电报。

中野为啥会这么说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故事得从一封电报开始聊起。那时候,一切的开端都是因为这封电报。说起来,这电报就像是个引子,牵出了后面的一大串事儿。电报一到,就知道,有事情要发生了。

一、电报引起的闹剧这事儿得从那个电报说起,真是让人头疼不已。电报一来,家里就像炸了锅,大家伙儿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电报上的内容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些字眼儿看得人眼花缭乱。大家伙儿你一言我一语,都试图解读出电报背后的真正含义。有的说是好事将近,有的则担心是不是有啥不好的消息。这一来二去的,家里的气氛都变了。本来挺平静的日子,被这封电报搅得翻天覆地。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后来,还是家里最有威望的长辈出面,才算是把这场风波给平息了。他仔细研究了电报,给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解释。虽然大家伙儿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但总算是有了个方向,不再像之前那样乱猜一气了。这事儿虽然过去了,但每次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电报引起的这场闹剧,让大家伙儿都紧张了一把,不过最终也算是虚惊一场。

1948年3月份,中野的陈谢部队和华野的陈唐大军都集结到了洛阳城门口,打算开始攻打这座城。

战前那会儿,关于谁来指挥部队,闹出了点小风波。

那时候,两大部队已经在中原地区并肩战斗了一段时间,但由于缺少一个统一的领头人,他们之间的协作总是不太顺畅。到了关键时刻,常常会出现配合不到位的情况,有时甚至各自顾各自,没有形成合力。

为了搞定这个问题,中央给二陈兵团发了电报,说接下来的战斗里,陈谢部队得由陈唐来带头指挥。

可没想到,这通电报竟然挑起了两个兵团战士们之间的头一回争执。

在打仗那会儿,就是解放战争的时候,要是碰到不同队伍的军队一起打仗,一般都是让官大的或者人多的那边的头儿来指挥。就像中野十一纵,他们在豫皖苏那块儿打仗时,就是粟裕来统一指挥的。

要说按照那些规矩来,陈谢和陈唐这两大部队的指挥权,一下子还真搞不清楚该归谁。

为啥我会这么讲呢?

咱们先看看职务,陈赓和陈士榘两位都是兵团里的一把手。陈赓呢,在中野那边,简直就是战略上的杀手锏,动不动就被中央点名出征,东奔西跑的,刘邓两位大佬都很少直接指挥他行动。

陈士榘在华野担任参谋长一职,他的地位很高,仅次于陈、粟、谭这几位大佬,算是华东地区响当当的人物。

要是光看职位的话,他俩其实差不多,难分高下。

瞧瞧两边军队的人数,陈赓带的兵团啊,包括了中野的四纵、九纵,还有西北的三十八军这些部队。陈士榘那边呢,则是华野的三纵、八纵、十纵凑在一起的。这么一看,两边的人数啊,还真是差不多。

到现在这地步,事儿就变得有点棘手了。

要是只看职位和手下人数这两个标准,那两位陈先生好像都有能力当最大的头儿。

不过,士兵们心里头还是有几本账要盘的,像是个人的经验深浅、脾气秉性这些都得考虑进去。

陈赓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他参与了南昌起义,并且在红军第一军和第四军都打过仗。陈士榘的经历也相当丰富,但要跟陈大将比起来,还是稍微差那么一点。

在脾气上,陈赓可是咱军队里公认的好好先生,就连碰上性子直杠杠的彭老总,他也能轻松搭上几句俏皮话,逗大家一乐。

陈士榘在华东野战军里的口碑不太好,他和陈毅、粟裕等人都有过争执,甚至闹过别扭。

大家可别小看性格温和这个优点,战场上人人都有急脾气,能有个心平气和、容易沟通的指挥官,那真是挺难得的。

中央心里也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但为啥最后还是决定让陈士榘上任呢?

说白了,就是陈赓大方地让出了位置,他向中央建议,让陈士榘来当总指挥。

到了这一步,问题就出现了分歧。

陈赓这位老兄,自己主动站出来说要让位,可陈士榘呢,他大大方方地就接受了,一点也没客气。这事儿,让中野的将士们心里头都觉得有点不太对味儿。

二,夺炮风波

尽管心里有点不舒服,但考虑到大家都是兄弟部队,中野的战士们也就没有过多计较。

不过,后面发生的事,却让两家兵团之间开始有了点摩擦的苗头。

3月14号那天,咱们队伍打进了洛阳城,敌人吓得撒腿就跑,咱们在路上收获了好些战利品。

在那片战场上,陈赓兵团的第四纵队第十旅的弟兄们,意外撞见了一处敌人的炮兵营地,里头摆着好多门大炮呢。

因为战斗仍在持续,所以就只留了几个士兵在那守着,其他人都去追打敌人了。

不过,四纵部队刚撤离没多久,陈士榘兵团的三纵队伍就意外经过了这个地方,他们啥也没说,直接动手准备把大炮给搬走。

四纵那边留着的几个小兵,刚打算上前去说道说道,结果三纵的人直接连人带武器一块儿给拽走了。

事后,陈赓站了出来,努力平复了部队里大家的情绪,可这事儿还是闹得挺大,华野三纵因此背上了骄傲蛮横的名声。

三,刘帅生气了

洛阳战役结束后,中野部队立马在南阳组织了个豫西战斗复盘会,刘伯承、陈毅等大佬都亲自来坐镇指导。

会议上,各个部门分享了他们队伍的战斗经历,刘帅随后逐一进行了概括,并给大家打气。

说起洛阳战役,陈士榘讲起了他们部队的英勇表现。洛阳之所以能解放,主要得益于三纵大炮的威力。

陈士榘对陈赓部队的那些大功绩,居然一个字都没提。

陈赓是刘伯承手下最得意的将领,中野部队上下都拿他当榜样,就连中央也多次夸奖陈赓,说他是全军的典范。

陈士榘对陈赓的这种表现,说白了,就是小看了人家,觉得自己了不起;要是说得严重点,那就是不尊重陈赓,压根儿没把他放在眼里!

刘帅一直把士兵们当亲生孩子一样疼爱,谁要是给他的士兵脸色看,他会立马站出来为士兵说话,毫不含糊。

刘帅平时看起来文质彬彬,挺好说话的,可真要碰到他较真的时候,就连像邓公那样强硬如“铁娘子”的人物,也得给他留点余地。

按《陈毅传》里头说的,陈士榘讲完话,天都擦黑了,可刘帅却发话了,说谁也别想溜。然后,他就毫不客气地数落起部队里某些人,说他们不重视战术钻研,就知道拿大炮蛮干。

有能力的人不需过多督促。

刘帅在会上没直接点陈士榘的名,但大家心里都清楚,他的话里带着对陈士榘的不满,同时也在为陈赓打抱不平。

直到淮海战役那会儿,邓公还直接当着大家的面说:“陈士榘,你这人也太骄傲了吧!”

四,陈将军亲自出面处理。

看到两边队伍有点小争执,陈毅摆出领导的派头,立马给华东野战军发了封电报,让他们那第三纵队赶紧整顿改进。

能让陈士榘上将真心佩服的,就那么两位,头一位是毛主席,另一位则是陈毅。

看到陈帅话里带刺,陈上将赶紧收敛了骄傲,借着跟粟裕一起回电报的机会,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说清楚,还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赔了不是。

犯了错,能承认并改正,那就是好事一桩。

中野那边的人,看到陈士榘那副态度后,都只是笑了笑就没再计较,这件小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陈上将收敛了性子,跟中野一起合作,后来打下了更多漂亮的胜仗。

0 阅读:50
爱车这一族

爱车这一族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