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的遗憾:十余万大军齐出动只干掉英军一个营,到底谁失误了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2 03:34:43

我们这篇主讲杨得志上将在第五次战役的事,但话头却要从英国国王亲赐荣誉的一个步兵营说起。

一、十九兵团的特点

1950年夏,香港码头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英国军队的出征仪式,来自万里域外英国的一支步兵营:英军第29旅格洛斯特营,将从这里开赴朝鲜战场,协助美军作战。

本文的另一主角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正在位于西安的兵团司令部里,为怎样安抚士兵们的情绪而费尽思量。

谁也想不到这两者将会在一年之后,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遭遇。

十九兵团共三个军,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前身都是晋察冀老部队,聂帅一手拉扯大的。

聂帅带出来的部队有一大特点,稳。三个军长分别是傅崇碧、曾思玉、萧应棠,大家应该都不是很熟悉,华北系统最有名气的是两位兵团司令杨得志、杨成武,以及纵队司令郑维山。

好巧不巧的,十九兵团的司令员杨得志也是一位以稳著称的名将,当然杨得志的稳和聂荣臻的稳不是一个概念,杨得志上将打仗视野极其开阔,善于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打仗既有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有瞻顾周全的一面。

十九兵团(包括其前身华北二兵团)成军以后没有经过特别高难度的大战。

什么叫高难度呢?

或是豫东战役这样,指挥调度极其复杂,高度依赖纵队、兵团甚至野战军指挥员指挥水平的综合性、兵团规模的大战。

或是挺进大别山这样,在极端恶劣军事环境下左冲右突,时刻面临生存危险,又无日不战的高强度战争,极度考验部队的凝聚力。

或是西野大战胡马,以极度劣势兵力与数十倍之敌周旋,极度考验指挥员的水平,以及部队的耐力和战斗精神。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九兵团接受的考验都不是特别大。

在国内战场或许暴露不出缺点,但在朝鲜战场,面对现代化水平极高、实力极其雄厚、战斗经验丝毫不在我军之下的强大敌人,任何被长处掩藏着的短处,都有可能在极端条件下被放大、利用、进攻,甚至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点。

1951年3月,十九兵团入朝,开启了一段命运莫测的战斗历程。

二、狠抽英国女王带血耳光

1951年4月19日,十九兵团开始进入作战状态。

杨得志在西线,王近山三兵团在中线,宋时轮九兵团附三十九军、四十军在东线。

杨得志的任务是渡过临津江,向议政府方向穿插迂回,切断当面敌军的归路,并向汉城方向进攻。

要切断的敌军,主要就是英军29旅。

杨得志对渡江任务进行了特别详细的筹划,大概把精力的百分之九十都用在这上面了。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且卖个关子,暂且不说。先说精彩的。

因为筹划的详细,准备的充分——这也是杨得志当了兵团司令以后的惯常做法,稳控局面,没把握不浪战——,各部过江比较顺利,而且一过江就抓住了英军29旅的格洛斯特营。

格洛斯特营的规范称号是格洛斯特郡团第一营,以下简称格洛斯特营。这个营历史非常悠久,组建于1694年,至1951年已有257年的历史。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当年清康熙帝平台湾时(1683)的一支八旗兵,番号建制一下沿续到1951年……

格洛斯特营在1801年进攻埃及亚历山大时,采取背靠背队形两面射击埃及军队,取得大胜,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嘉奖其功劳,赐其军帽前后各戴一徽章,上刻EGYPT(埃及)字样,后来谬种流传说格洛斯特营是皇家步兵营,实际并非如此,但可以说代表着皇家荣誉。

该营当时约有800人左右,与我军一个步兵营实力相当,但火力远远超过我军。一方面是本身配备的兵种比较齐全,有装甲战车,除步兵连外还有支援连(迫击炮、机枪、反坦克、工兵)。另一方面,因有专门的无线电通讯排,可以随时召唤旅部重火力支援。故其一个步兵营的火力实可与我军一个团相比拟。

志愿军回忆,英军战斗力很强,不亚于美军。

怎么灭掉这个营的呢?

一大原因是英军有点托大,英29旅顶在最前面,防线宽达13公里。格洛斯特营最靠近临津江,左面与韩军1师12团相隔1英里,右面与本旅的另一个营相隔2英里,而且都是山头。左右两面给我军留下了不大也不小的穿插空间。

63军187师一过江就切断该营与左右翼联系,穿插动作熟极而流,宛似在国内打国民党军一样。

但进攻过程不是很顺利,63军战后撰写的《对英军29旅作战特点之体验》称,该营极善于组织火力,面对我军进攻还能打反击,炮火覆盖非常精准,还能联系飞机过来助战。我军虽以两个团轮番攻击,但有的山头阵地攻击8次还被打反击,其战斗素质相当好。其第二步兵连与志愿军战斗到弹尽,最后竟拿起一切可用之工具进行格斗,啤酒瓶、靴子、工兵铲全都用上了……

63军187师559团先担任主攻任务,进攻过程中遭遇顽强阻击,团攻击受挫,187师师长徐信乃命令560团力接替559团进行主攻,559团撤下来当预备队。

进攻期间,格洛斯特营长卡恩中校不断向旅部请示该如何处置,旅长回应,因该营控制着一条公路,不得撤退,一定要就地组织坚守,旅将派有力部队救援之。

29旅曾有一个营在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全歼,此时又有一个营沦入此境地。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怕引起盟友不满,亲自飞到朝鲜指挥救援。

但63军早已布好坚强阻击阵地,英军、韩军、美军救援部队用尽力量,打到距离格洛斯特营2英里处,再也无法前进,直到格洛斯特营全军覆没。

是役,英军29旅共伤亡1100余人,占其旅总实力的四分之一。

格洛斯特营自营长卡恩以下,被毙伤俘共620人,整建制完蛋。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被狠狠抽了一个带血的耳光,英军、美军内部掀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互相埋怨的争论。

卡恩被俘后安然无恙地活到1953年停战,后被志愿军释放回国。英国虽然不像东方国家一样看不起被俘人员,但卡恩整建制送掉一个营,回国居然还受到英国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之表彰,引起社会议论,卡恩从不敢辩解,退役后深居简出,1986年去世。

三、进攻撞进火网

全歼格洛斯特营是十九兵团在第五次战役的两个亮点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说不亮的地方了,不亮、灰暗甚至失利,是志愿军所有参战部队在第五次战役的主基调。

前面卖的关子,我们现在揭开。

十九兵团过于强调渡江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渡江后的战术展开。六十三军、六十四军第一梯队过江后,本有希望把英军29旅全部包围歼灭。

但就在187师围攻格洛斯特营时,189师渡江后却一直犹豫观望,希望彻底掌握清楚当面之敌的情况再打,结果足足浪费了一天时间,既没有及时抓住英军大部,当格营全军覆没、英29旅南撤时也没有追上抓住,本来开局很好,结果坐失把战果扩大的好机会。

十九兵团给189师师长、政委各记一次大过,处分相当严厉。

但责任都是师主官的吗?兵团战前筹划不到位,跟进指导不到位,似乎责任更大。

时任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其《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中提到,反思两个阶段作战,“深感指挥上缺点甚多,需要各高级机关研究改进,否则将来还会吃亏”。反思的虽然是三兵团的缺点,但十九兵团这种问题也相当普遍。

兵团指挥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过江,但过江之后敌人力量究竟有多大,穿插路线怎么确定,遇敌怎么打,从各军的表现看,似乎都处于只有决心而没有方案的状态,大家普遍都是先过去再说的思想。

六十三军这还算好的,六十四军匆匆过江后,被韩军堵在滩头阵地。韩军提前判断好渡江地点,预设了强大的火力网。六十军部队过江后,遭遇密集炮火轰击,稍后敌机又投下凝固汽油弹,六十四军受到重大伤亡。

兵团第二梯队是六十五军,六十五军在杨得志严令催促下也过了江,但因为六十四军还没冲过去,两个军5个师的兵力挤在狭小的江边阵地,进退不得,敌人火力又十分凶猛,伤亡太大而无法冲出去。

第一阶段作战我军虽处于进攻状态,但因为各军锋线都严重受挫,纵深穿插失败,当面之敌也没有抓住,只打掉一个营尚称合格,其余皆无足论。西线的进攻就此结束。

杨得志无奈承认,“基本没有完成志司赋予我们的任务。”

四、杨得志堪当定盘星

第二阶段作战重心转移到东线,西线处于牵制状态,无甚可说。

最大的考验出现在第三阶段,也就是我军撤退,联合国军反扑。

联合国军反扑对我军造成的最大威胁在于,敌人反扑速度非常快,火力非常凶,部队非常整齐。

一定程度上讲,这不是反扑,而更近于有计划的进攻。只不过进攻前玩了一出虚假撤退的障眼法,诱使志愿军大举前出。

第三兵团惨受打击,一个师被击溃,就是因为中了美军这样的圈套。

前两个阶段作战,三个兵团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呢?

第三、九两兵团胃口都比较大,往前突进的都比较远。十二军91团比180师突进的更远,都到三七线了。九兵团略略收着打,但因志司定的调子高,要全部歼灭韩军两个师,出一出第一阶段逮不到敌人的恶气,故而部队也展开的比较充分。

形象地说,两条胳膊两条腿都伸开了去打对方,躯干各处都暴露出来了,一旦敌人缓过劲来反击,你拿什么抵挡呢?

十九兵团的风格明显不同,整体都比较收敛,过了临津江之后,虽然彭总一封又一封电报催,杨得志一封比一封严厉的指令往下传,三个军就是跑不快。

一来想观望一下,二来部队节奏就是这样。

倒不是畏战,而是从指挥员到一线部队都习惯了这样的节奏,打稳仗。

谁带出来的?自然是老杨哥。

所以猝然间面临由攻转退、进而转入死顶的状态时,十九兵团状态转换比另外两个兵团快一些。

六十三、六十四两个军对危险察觉的都比较早,撤退的也早,准备相对充分一些。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在没有接到兵团指挥部命令之前,就决定先斩后奏撤退,以防被美军大部队围上来。部队刚刚开动,就接到了杨得志的命令。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

当然,退兵过程也出现一些协同不好的缺点,进度快慢不一,导致出现一些乱像,但总比撤得慢被追上好。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撤退中路过机山里,那里原是杨得志的兵团指挥部驻扎地,赶忙派人去看看还有没有兵指留下的联络人员,进去一看,空无一人,原来杨得志也是刚撤走。

一口大锅还冒着热气,做好的饭没人吃。军部人员都饿的不行,抬出饭来刚要吃,美军一支追兵就上来了,坦克声轰鸣,相距不过几百米。军部警卫营顾不上吃饭赶紧展开战斗队形,傅崇碧带着军指人员跳进一条齐腰深的水沟里跑了出去,真是吓出一身冷汗。

十九兵团组织就地反击,相对其他两个兵团来说更好一些。三兵团芝浦里阻击战用的是十五军,九兵团华川阻击战主要靠二十军58师。

十九兵团在最为吃重、最为关键的铁原、金化一带打阻击,投入了六十三、六十五军两个军级单位。从兵力运用的规模和转换节奏上看,杨得志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强过了宋时轮和王近山。

铁原阻击战历时12天,有力遏制了美军攻势,美军在不足3公里的战线上投入两个主力师,硬是冲不过六十三军防线。

三个阻击战各有贡献,但铁原阻击战无疑最具有关键意义,为掩护全部参战部队后撤休整赢得了宝贵时间,遮蔽铁原以北我军最后防线。

铁原阻击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五次战役彻底结束,双方再无大的战斗。

回过头来再看,杨得志未能全歼英军29旅,虽说有战术上的原因,有部队执行不够有力的因素,但志愿军整体指挥模式、装备水平和后勤供应能力,大致划出了我军战斗力的上限,很难在双方兵力火力(两个加起来差不多相当于战斗力)基本相当的情况下,任意捕捉并歼灭敌团以上战斗单位。

抽敌人一个带血的耳光固然可以,但要打残一个具有一定战役意义的战斗单位,在现代战争条件下,主要是指通信条件畅通、兵力机动快速、战争维度由平面向立体拓展,是非常非常难的。

我们过去推崇的古代以一敌百、以寡克众式的战争,越到近现代越难出现,那些古代著名之战,多是战场极为封闭、军事力量基本处于缓慢运动状态下、很多特殊条件共同制造出的特例。

今时不同往日,战场愈加透明化,干净漂亮完整地歼灭一个营级战斗单位,也越来越难了。

0 阅读:35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