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各兵团司令,初上朝鲜都易轻敌犯错,唯有一员猛将避开此坑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12-12 05:06:38

1951年初的杨得志,人如其名,应当是十几位兵团司令员中最得意的。然而入朝作战之时,他从解放战争中那位进退自如、大将风度的名将,突然变得非常谨慎乃至于有些保守。

是什么因素刺激了杨上将呢?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杨得志将军为视角,观察和评价华北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

一、从得志到瞻顾

杨得志将军最应该得意,甚至说,比王近山更有资格得意。

看看他抗战以来的经历就明白了。

从八路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一团团长,到晋冀鲁豫鼎峙一方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从刘邓大军的第一纵队司令员,到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从响当当的华北定盘星,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西北砥柱。所到之处,都是万众瞩目、地位崇高、上级信任的大将、首将。

尤其是十九兵团入朝前夕,对部队进行了强化补充,步兵武器全部换成苏制的,包括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其中转盘轻机枪、高射机枪射程远威力大,杀伤力大,很受将士们欢迎,比以前万国造强的没影了。

十九兵团的兵力也前所未有的充实,每个步兵团都补充了大量新兵,每团从2700人增加到3000人,师炮兵团从500人增加到1000人,军直属队人员也有所增加。十九兵团总实力达到空前的15万左右。

杨得志处处皆首将,处处皆得胜,入朝时年方四十,正是年富力强、高视阔步、更图伟业的黄金时期。但谁也没想到,杨得志突然之间变得十分谨慎小心,以至让人觉得他都有点保守了。

什么表现呢?

第一,提前派一批军长、师长、参谋长等高级干部入朝,低姿态、低调门地向前期入朝部队学习取经。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足足带回十条战斗经验,仗还没打,先兜头一桶凉水浇到十九兵团将士。虽是高级指挥员细致稳妥作风的体现,但仍有点自损锐气。

第二,在第五次战役前的志愿军党委扩大会上,杨得志没有激进表态。新入朝的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表现的十分高调,其提出的打掉美军一个师、活捉5000美军俘虏的口号令人印象深刻,与杨得志的低调沉默形成鲜明对照。杨迪、洪学智等人的回忆都没有提及杨得志有什么夸口之辞,只在彭德怀一再追问之下,说部队能按时到达位置发起攻击。

第三,十九兵团研究如何突破临津江时,杨得志提出四个作战方案,但无论哪个方案,都只限于如何渡江,对渡江之后如何展开进攻、攻到何处,并没有深入筹划。似乎对江岸对面的美军英军韩军颇为忌惮。

第四,展开进攻之后,杨得志胃口似乎也不是很大。虽然明确六十三、六十四两个军,一方面包围英军29旅,一方面切割其与美军3师的联系。但在战役计划上,并不像邓华第四次战役打横城那样,进行远近结合、里外多层的战役穿挺设计。看起来有点畏首畏尾,不敢大打。

我们不仅要问?这还是那位指挥若定、从不犹疑的虎将杨得志吗?

由此而来两个更深层次的考量:

第一,杨得志将军这种表现,究竟是临场畏怯还是小心谨慎?

第二,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表现?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肯定是后者而非前者。谁临场畏怯,杨得志也不会畏怯。大战在即,手下指挥十五万将士,不轻言浪战,保护将士们不受无谓杀伤,哪怕于自己声名有损也应小心再小心,这是大将应有之担当。

二、将军本色应如是

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导致杨得志如此谨慎小心?

第一,毛主席战前的措置。十九兵团起初作为志愿军第三线兵团准备,1950年冬第一次战役打响之际,就已经开到山东进行整训,第三次战役实际就可以投入作战。彭总多次向毛主席请示何时把十九兵团调入朝鲜,毛主席指示要缓进。

主要考虑到打过三八线后补给线拉长,兵力过多的话补给太难,而且似乎打大战役机会不多,没必要过早过急调上去。这是战略上的持重与谨慎,虽说有一定误判(或者说是对美军的打法没有全面认知),也不失为应对变幻莫测局面之保底手段。

杨得志敏锐察觉到毛主席的持重,并将其转化为十九兵团入朝作战的总体节奏。

第二,作战要素空前多元,战争基本面貌更加难以判断,必须以稳为主。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带回来的十条经验,其中透露的变化令人触动很大。比如制空权的缺失,只能夜间行军和战斗,通信要解决到师、团、营、连一层,汽车和胶轮大车的使用及修理问题,骡马对枪炮和汽车声的适应性训练等等。

这些问题在国内也有过,但都属可管可不管之因素,做得不好也不影响。到朝鲜则不一样了,微小的战术因素上升为制约战斗成败的致命因素。比如骡马对炮声和汽车声的适应性训练,骡马引挽不够,炮兵便无法快速运抵前线(十九兵团第一阶段进攻即有此失),仗就打不成。杨得志过人的战争敏锐,察觉到对美军作战的危险与严酷。这种形势之下,谨慎是必须的。

第三,后勤供应对作战之制约上升到空前的程度。比如其他兵团讲的教训,不重视运粮导致将士们饿着肚子作战,本该大胜打成小胜。国内偶尔饿一两次也属正常,但从不会饿一两天,更不会影响战役大局。第五次战役彭总给各兵团明确任务,一定要搞好后勤,打了胜仗一线将士功劳一半,后勤占另一半。为什么这么严峻了?一方面没有国内随处可以找到粮食的条件,既无根据地也无人民群众,朝鲜老百姓早就让美军打的四处逃窜,没有余粮。另一方面美军空军对我后勤补给线威胁太大,我们有粮运不上去。看似只是粮食问题,其实是我军军事体系整个领域性的落后,杨得志对此问题的认识具有战略高度。

杨得志的谨慎小心,究竟是否合适呢,到底是自缚手脚影响发挥,还是确保万全、避免无谓牺牲?这要结合敌人的反应和战前准备看。

美军经过前四次战役,对志愿军的基本打法套路有了思想准备,并且很快摸索出针对性打法。很多人都说是李奇微发明了磁性战术云云,实际上我们不应只看到李奇微个人的因素,也不能把一个所谓磁性战术无限拔高。必须认识到美军是一支善于学习战争、适应敌人、适应战场的顶尖军队,即使没有李奇微,也会有别的高级将领推动打法的改变。

任何时候都不能在战术上藐视敌人!

美军也不只靠磁性战术来应对志愿军的战役穿插、分割包围。磁性战术实质是保持接触,使志愿军无法自由地攻守进退,持续陷入美军的消耗性接触无法补充、无法休整。这种战术,只对志愿军战斗力达到顶点由盛而衰、由攻转守时的制约意义最大。

但若是志愿军已经达成分割包围,效果就不大了。那么当志愿军已经完成侧后迂回,将美军以团为单位或以营连为单位包围之后,该怎么办呢?美军也研究出了针对之法。战役和战术层面都有。这是美军除技术装备的代差优势之外,另一个厉害之处。

三、首战基本合格

针对志愿军穿插分割,美军的改进如下。

首先是战役层面。

以往美军容易被志愿军突破防线,迅速穿插到侧后,主要原因是战役纵深不够,即美军习惯于把强大兵力摆成一条线,这样做的好处,固然可以对当面之敌造成巨大压力,但一旦被突破,防线后方很空虚,容易被包抄。

从第四次战役开始,美军调整了部署,把防线分为前中后三条防线,分别配置美军骑1师、空降第187团和韩军第2师,作为战役预备队,一旦有事可快速前出支援。

这样一来,志愿军进行快速穿插受到很大制约,即使打破第一道防线,仍要面对前方的第二道防线,无法掉头去包抄第一线美军。尤其是贸然穿插后,容易遭到敌两翼和正面兵力挤压,自己生存都成了问题。

美军这种布阵方法,其实我国国内战场也有过类似运用,比如打防守时为了减少敌人炮火造成大量伤亡,往往采取前少后多、逐次配备的兵力部署,敌军越突进我纵深,遭到的反击力度越大。淮海战役时中野阻击黄维兵团,就采用过类似战法。不过由于国军力量有限,难以形成一波又一波猛攻,故我军并未普遍推广形成规律性做法。

抗美援朝后期阵地相持阶段,我军在美军猛烈火力的压迫之下,重新捡起这种打法,形成了“火力上前重后轻、兵力上前轻后重”的战术部署,与美军在一定程度形成了对等契合。

美军这样大纵深部署,对志愿军战役穿插形成有力制约。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三兵团12军31师进行纵深穿插,还没到达指定位置,战斗力就已消耗殆尽,便是实例。

其次是战术层面。

美军最头疼的是志愿军的隐蔽接敌、突然发起进攻,这样极容易造成连与连或营与营之间战术单位的割裂。

美军采取的办法是,把一线阵地的防御纵深拉大,拉到10公里左右。在一线主阵地之前,又伸出许多小触角,或是单个阵地,或是编组的战术分队,这些触角距离其主阵地也有10-15公里。前沿战术分队白天进行侦察搜索,晚上则缩回主阵地。

这个距离大有讲究。志愿军接敌和战斗只能在夜间进行,夜间行军的速度大大慢于昼间,一个小时也就5-6公里。美军把防御纵深拉这么大,就是先通过距离消耗志愿军接敌时间。再通过触角,破坏志愿军隐蔽接敌。

这样一来,即使志愿军分割包围的兵力到达美军阵地附近,也要花好几个小时清扫外围、抵近主阵地,留给最后进攻主阵地的时间就不多了。一旦把战斗拖到天亮以后,就是美军火力的天下了。

这些情况十九兵团并不知道。

战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双盲的,即使察知部分情况,也不能保证敌方没有变化,没有隐真示假,没有故布疑阵。

所以,越是对待强敌,越需要谨慎小心,双盲状况下谁贸然出击,风险都会很大,甚至大到伤害自己的地步。

杨得志的谨慎,并不是胆小,而是大将应有之稳慎。

第一阶段进攻,十九兵团面对的敌人是英军29旅、韩1师和美军3师。

杨得志的谨慎产生了什么效果呢?

积极的、消极的都有。

先看消极的。各军、师的作战命令,都没过分延展战斗范围,把阶段作战目标定位在突破敌军临津江防线,第二步才是围歼英军29旅。各师具体战斗计划制定的都有些保守,导致渡江的战斗组织有些松散。而当面之敌的准备明显比十九兵团要充分的多,把我军引入他们预定的阵地,实施了非常猛烈的火力打击。

围歼英军29旅的动作也有点迟缓,没有充分估计敌军接触的发展,认为一冲破敌人防线就好办了。敌军的撤退是有组织的,既没有抓住,也没有大量歼敌。用六十三军军长傅崇碧的话讲,本来组织的好的话,可以把英军29旅全都吃掉。结果只打掉格罗斯特郡团第1营,才歼灭一个旅的四分之一。

积极的呢。

十九兵团始终对各军、师保持了连续控制,走的不快,但通信基本没断,指挥没有断线。189师虽然因为过于保守没有完成截住英军29旅,但毕竟187师把一个营围住吃光了。

美军英军方面反思检讨这次失利,最深的印象有二,第一,志愿军进攻决心非常坚决,动作十分猛烈;第二,志愿军各部的战术穿插非常快,英军过早丢掉第一道防线。等等。

纵向对比,我们就能发现六十三军打掉格营的厉害之处。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各兵团都有截住美军、英军、韩军、土耳其军等营级单位或更大单位的情况,但大部分都逃掉了,其中有记录的有10次之多。

六十三军打掉格营,是十分罕见的干净利落全歼整营的战例。

本篇到此结束。下期文章将继续观察评价十九兵团的表现。敬请持续关注。

0 阅读:35

有历史深度普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