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爸爸,大部分都是“女儿奴”。
一个孩子还好说,儿女双全的家庭,这种状态必然会让男孩感到失落。也因此,妈妈们普遍会更宠爱儿子一些。
我一表哥家就是这样,表哥家条件不错,对女儿一直都是“富养”,从小的衣食住行基本都是名牌。
对儿子则是散养状态,在表哥的意识里,男孩就得自己去拼搏,才能有担当,所以他对侄子一直要求很严格。表嫂心疼儿子,就格外护着侄子,娘俩关系格外亲密。
本来夫妻二人一人疼爱一个,也还算公平。但一次家庭聚会中闲聊得知:9岁的侄子竟然还要妈妈给他洗澡!
瞬间感觉有些不太适应了,于是旁敲侧击地告诉嫂子,孩子大了,要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但嫂子却不以为意地表示:他再大也是我儿子。
生活中不乏有像我嫂子这样的妈妈,她们以爱为名,和儿子关系密切。在她们的意识里,儿子和妈妈亲密无间是好事。
殊不知,当男孩长到一定的年纪,妈妈就应该注意自己的分寸,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独立感,否则会影响男孩的性格。
儿大不避母可能的危害心理学上有一个“性别角色认同”理论,认为无论男孩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从而承担起自己角色的相应责任。
但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双方中一方过度介入,可能会阻碍孩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探索,从而导致孩子性别角色混乱。
比如长时间与妈妈待在一起的男孩,由于缺少父亲的陪伴,会不知道如何与同性相处,如何获取同性的认可。他们的情感也会更偏向于女性化,变得细腻敏感,而少了男孩子的大气奔放。
除此以外,如果儿大不避母,妈妈事事包办,也可能让孩子过度依赖母亲,阻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这类男孩以后会很容易缺乏自信和决策能力。
生活中这样的男孩不在少数,他们遇到困难第一反应是寻求父母帮助,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就是网友口中常说的“妈宝男”!
埃里克森提出,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需要解决。
比如在男孩上学前就要解决主动性与内疚感的问题,他们需要学会如何与同性异性相处,从而战胜自卑。
正因此,妈妈们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或者在7岁之后,尽可能让爸爸多带带儿子。
7岁后,3个“雷区”妈妈最好别碰●雷区一:不要帮儿子洗澡
7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自理能力,洗澡、收拾自己的书包等这样的日常活动,他们已经完全有能力胜任。
如果妈妈继续帮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阻碍独立能力,还会破坏孩子的隐私意识。
要知道,孩子4、5岁时就已经有了性别意识,这时如果妈妈不注意,还按照对待小宝宝的方式对待孩子,就会模糊孩子的性别角色,从而影响孩子未来对待同性和异性的态度。
其实不仅男孩,女孩子在4、5岁之后也要尽可能避免和异性家长一起洗澡。
●雷区二:不要事事包办
男孩子都比较大大咧咧,没有女孩子那样细心。因此在整理书包,收拾床铺、学习规划等日常技能方面会不如女孩。
再加上男孩比女孩更晚熟,大部分男孩的妈妈就会无意识地帮儿子打理好一切。比如早上起来帮孩子整理床铺,收拾书包,晚上回家盯着孩子写作业、设置第二天闹钟等。
研究发现,大部分男孩的母亲,在孩子成长的初期,会因为担心孩子受伤或出错,而过度保护他们。
殊不知,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和挑战,正是锻炼他们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途径。
如果母亲总是事事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不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那这个孩子长大以后会变得依赖性很强,缺乏独立。
●雷区三:不要过分亲密
妈妈和孩子之间关系亲密是正常的,但过度的亲密可能会让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隐私尊重和自我保护意识。
当男孩到7岁之后,妈妈应该注意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界限,尊重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比如,孩子7岁以后,妈妈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更换衣物,以免让孩子产生不适或困惑。
曾在网上看到某位女明星为了展示和儿子关系密切,晒了和儿子的亲嘴照,虽然这种行为看似很温馨,但实则为孩子后续性别角色发展留下隐患。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性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孩子进入潜伏期(大约6岁至青春期),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内化,如果这时妈妈与孩子之间过于亲密接触,可能会对这一阶段的正常发展造成干扰。
一直在妈妈亲密接触下长大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无意识作出一些和异性亲密的行为。很可能这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他表达亲近的一种方式。但在女生看来,这却会成为很大的冒犯。
这类男孩子,除非情商出色,否则很难与异性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总的来说,妈妈在儿子的“性别角色认同”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退出,只有这样才能帮孩子平衡对异性和同性的看法。
今日话题:儿大避母,对于上面说的3个“雷区”,你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