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中有句话:“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
人这一生遇见谁,看似偶然,实则皆是内心磁场的回响。
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遇见什么样的风景。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人;
所有遇见,都是因果;所有磁场,都是自造。
人到中年终会明白:人生所有的遇见,从来不是运气,而是因果的伏笔。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在人群中生活,有必要认识谁是自己的同类。”
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找到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
同类的事物,总是会相互感应;志同道合的人,总会相聚在一起。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招贤纳士,门下食客有上千人。
其中,有个叫淳于髡的人,能言善辩,常常为齐宣王出谋划策。
有一次,齐宣王让淳于髡举荐一些贤士,淳于髡一天之内就推荐了七位。
齐宣王很惊讶,便问淳于髡:“我听说贤士是很难找的,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推荐了七位,他们真的都很贤能吗?”
淳于髡回答:“大王,鸟有鸟群,兽有兽类。那些贤士也一样,他们会聚在一起寻找志同道合的人。我就是在贤士聚集的地方找到了他们,所以才能这么快推荐给您。”
作家苏芩曾说过:“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若他们走进不了你内心,就只会把你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人生路上,我们遇到的人成千上万,但真正能入心的却寥寥无几。
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能聚在一起;而三观不合的人,终究会渐行渐远。
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野狼在羊群里成长,也会变得温和而丧失狼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身边的朋友,基本决定了他的人生价值观。
如果你想要展翅高飞,就要和雄鹰一起翱翔于天际,而不是与燕雀为伍。
如果你想要变得强大且有力量,就要和优秀的人一起并肩作战,而不是在懒散的圈子里得过且过。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只乌鸦计划着向东飞翔,半路上它与一只鸽子相遇。
鸽子好奇地问:“你这是要飞往何处呢?”
乌鸦叹了口气回答:“我也不想离开,但这里的人们都嫌弃我的叫声难听,所以我想换个地方居住。”
鸽子听后,善意地提醒乌鸦:“这没用的。如果你不能改变叫声,你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他们费尽心思去迎合别人,却忽略了自身的成长;他们总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却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去取悦别人,而是不断丰富自己。
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才华还撑不起你的远大抱负时,静心学习;当能力还实现不了你的目标时,沉心历练。
朋友老赵,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年轻时,他来到城里打工,因为没有学历和技能,只能干一些苦力活。
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喝酒打牌,而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技能。
他自学了电工、焊工、木匠等手艺,还报名参加了电脑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掌握了多项技能,还成为了公司里的技术骨干。
现在的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程队,带领着几十号人,在城里闯出了一片天地。
老赵说:“我从不羡慕那些有背景的人,我只羡慕那些比我优秀的人。”
《格言联璧》有言:“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这世上最划算的投资,就是打磨自己:
刻意迎合,换来的多是施舍;专注成长,吸引的才是尊重。
当你专注提升自己时,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真正的贵人,从来都是另一个优秀的自己。
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想要往更高的山上爬时,你会发现,曾经和你一起爬山的人,已经追不上你了。因此,你不得不换一批更厉害的人,一起往上爬。”
优秀的人总是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而平庸的人却总是被平庸的人所围绕。
吸引力法则本质是:让自己先成为“高价值个体”。
曾国藩的“脱胎换骨”,藏着改命的玄机。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是个浑身带刺的“愤青”:
嫌同僚愚笨,上书痛批皇帝“目光短浅”,甚至当众嘲笑部下“长得像腌菜坛子”。
结果处处碰壁,被贬湖南练兵时,竟没有一个人愿随他赴任。
直到有一天读《周易》,看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惊出一身冷汗。
他开始每天写日记自省,给得罪过的同僚写信致歉,甚至向门房学习说话之道。
二十年后,当初那个“人见人嫌”的刺头,身边聚集了李鸿章、左宗棠等旷世之才。
国学大师曾仕强曾说:“人生就是不断修炼自己的过程。”
你埋怨遇不到伯乐,或许你根本不是千里马;
你叹息圈子太低端,可能你只配得上这个圈。
人与人之间,本质是价值的交换。
当你不断修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自然能感召来更多美好的人。
▽
《了凡四训》中有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吸引力法则,本质是一场因果修行。
人生所有遇见,皆是自我修行的倒影。
与其抱怨圈子太俗、缘分太浅,不如向内深耕。
把自己活成一座青山,草木鸟兽皆会寻香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