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一小孩亲见石达开兵败大渡河

百晓声谈历史 2024-11-07 11:12:34

安顺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雅安市石棉县大渡河中游南岸,安顺场渡口东西向流过的是大渡河,河南岸有松林河注入。

大渡“翼王悲剧地”就是指这里。

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其所率的数万太平军几乎全军覆没。石达开也被清军拘禁,并处死,年仅32岁。

1935年,2万红军被国民党大军围困于大渡河安顺场,正当一众行家里手对滔滔大河束手无措之时,一个深夜,一名耄耋之年的老秀才颤颤巍巍地走进了毛泽东的寓所,只为献上一计。

而这一计,足足筹谋了72年。仅只言片语,便让灯火下的领袖有所领悟。

石达开是如何兵败的?老秀才的脱壳法门是什么?这一桩奇闻至今仍为许多史学家津津乐道。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率太平军抵达安顺场大渡河畔。此时太平军尚有4万余人,对岸无清军。

石达开下令准备船筏,于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3日后,清军陆续赶到大渡河另一侧布防。清军于对面山上架炮猛轰太平军,太平军伤亡惨重。太平军为冰冷湍急的洪水所阻,三次抢渡大渡河都没有成功。

后改为抢渡松林河,也没有成功,粮草用尽,陷入绝境。士兵战死、饿死,仅余6000多人。

在大渡河的支流松林河上,原设有一悬桥。在石达开大军到来之前,土司为防备石达开的太平军,将桥拆毁,且坚壁清野,令太平军找不到粮食。

6月11日,石达开率残部退至大渡河老鸦漩河段的石儿山下。

石达开决心向清军投降,以身换取将士生还。

经双方谈判,由太平军自行造散4000人,剩余2000人保留武器,随石达开进入清营。后石达开被押往成都,2000太平军也被屠杀。

泸定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初,第二年四月初步建成,可通人、马匹。桥东岸的《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道:“桥成……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爱赐桥名泸定。”原来,“泸定”两字的涵义,“泸”是指泸河,“定”是安定之意,意思是说,桥建成后,泸河一带人们的往来已得到了安定。

不久,石达开兵败此地。

此后的日日夜夜,宋大顺都在思考石达开兵败之难,若是再来一伙人马,能平安度过此劫吗?似乎很难确定,因为多年过去了,终究再无军马抵达大渡河、再次偶遇他宋大顺,顺道真正检验自己心中的那一个推论。

然而,七十二载轮转,江水滔滔,斗转星移,中国的形势早已翻天覆地,宋大顺也早已从青葱少年变成了鲐背老人,不变的只是他的归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守在这大渡河畔。

宋大顺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常有村中人侃他:“大顺叔,你这名字取得好,宋(送)大顺(大胜)!”

越是垂暮老矣,他就越是清明:要想破石达开当年之困局,必须快速从泸定桥渡河。

多年过去,直至1935年5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17勇士已取得成功,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抵达大渡河畔安顺场,历史的轮盘开始转动。

当时,蒋介石一面下令薛岳、周浑元等反动军队继续围追红军;一面下令四川军阀在大渡河沿岸修筑碉堡,布置防线阻止红军渡河。

蒋介石任命四川军阀杨森为大渡河守备指挥,并要他效法清代在大渡河边生擒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章。

工兵连从25日下午折腾到26日上午,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未能成功:河水太深,无法打桩;想牵铁丝过河再铺设木板吧,拉起的铁丝在急流中几次被冲断;想用船体来连接吧,又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船……

人送雅号“能人”的工兵连连长王炳南,也是一点法子也没有了。

参与组织架桥工作的肖华后来回忆道:“控制渡口之后,为了抓紧时间抢渡,我们曾试图架设浮桥。后续部队为我们准备了许多铁丝、木板、竹子。”

将几十根铁丝拧结为一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浮桥刚搭好一半,就被湍急的洪流冲垮了。反复数次,皆因水急浪猛,流速太快而未能成功。

当时只有三条木船,红军过河的速度缓慢,而围追堵截的敌军又一天天逼近。如果拖长时间,红军就有被敌人各个击破于大渡河两岸的危险。

毛泽东熟谙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他深为深孚众望,又文武全才的石达开而惋惜。石达开为什么会全军覆灭呢?

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突然解惑:“刚才我在镇上拜访了一位90多岁的老秀才,这人名叫宋大顺,曾经亲眼目睹了石达开的覆灭。老人记忆力很好,还给我念了一首诗。”

“噢,念来听听!”诗人毛泽东来了兴致。李富春掏出一个小本子念念有词:“前有大渡河天险阻拦,右有唐军门雄师百万,左有松林河铁索斩断,后有铁寨子倮倮把关。”

5月25日深夜,毛泽东派人请来了这位颇有名气的老秀才宋大顺。

当时,毛泽东住在安顺场一家中药铺隔壁。老秀才到来后,他连忙起身让座,恭敬地为宋大顺倒了一杯开水,随后笑容可掬地问:“老人家,您知道石达开当年是怎样失阵落马的吗?”

只此一言,宋大顺就知道自己等的人来了。这位当年曾亲眼目睹翼王兵败的老秀才略思片刻后,改换了一下措辞,更为精当地答道:“朝西走林河千户阻挡,往东退陡坎子百仞高山,向北进唐总兵虎踞铜河,欲南撤黑彝儿礌木蔽天。”

说完后,宋大顺顿了一顿,又再次强调道:“首长勿停留。”

毛泽东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安顺场的老百姓对中国工农红军又有何看法?”宋大顺用四言八句答曰:“红军起义,替天行道;百税厘金,一笔勾销;贪官污吏,望风而逃;打尽土豪,百姓欢笑。”

毛泽东仔细询问了与翼王石达开失败的详情,并问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后,才派警卫员把宋大顺送回家去。

宋大顺走后,毛泽东反复思索和分析了导致石达开悲剧结局的各种因素,将此作为前车之鉴,马上召集中央军委领导人开会。

会上,毛泽东坚定地说:“以前翼王没有走通的路我们定能够走通。我们共产党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天堑大渡挡不住我们,蒋介石要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是不能变成现实的。”

毛泽东的话,给了红军指战员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毛泽东和朱德于5月26日向各军团发出了《关于控制泸定桥渡河点取得战略胜利的部署》。

接着,红军领导人全面分析了敌情,立即改变由安顺场渡河的原计划,拟定了由红二军四团王开湘、杨成武、罗华生率领飞夺泸定桥的战略部署。

红军先遣队冒着蒙蒙细雨在夜间火速赶到安顺场。安顺场有近百户人家,早有敌人在这里“等候”红军的到来。

当先遭队到达时,敌人屋里还亮着灯光,隐约传出胡琴声和唱戏声。

乘敌人毫无准备,红军很快地消灭了他们。先遣队控制了安顺场渡口,积极准备渡河。但河边的船只已被敌人掳到河北岸去了,南岸边只留有一只作交通用的小船。

红军从敌人手里得了这只小船,并找来了渡河的船工,决定进行强渡。次日上午,由17名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在连长率领和南岸我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乘一条小船颠簸前进。

北岸敌人对我渡船展开了猛烈的射击,但载着勇士的小船依然劈涛斩浪迎着弹雨前进。小船一靠岸,17名勇士便立即登岸,向守敌发动猛攻,很快打垮了敌人,控制了渡口的工事。

小船又迅速返回南岸,继续运载红军过河,过河的勇士们猛撵敌人;敌人军心已乱,全部溃败。

红军迅速占领了北岸渡口,乘胜追击,并在渡口下游缴获两只小船。但仅靠找得的几条小船,要很快渡过全部红军是很困难的,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军委立即决定,红军一师继续渡河,沿左岸北上。

主力沿右岸北上直奔距安顺场160公里的泸定桥,以夺取泸定桥,然后通过大渡河与第一师胜利会合。

红军分左、右两路向泸定桥急进,5月27日,左路军先遣队自安顺场出发,翻山越岭,且战且走。

第二天,他们突然接到了军委的命令,要他们在29日夺下泸定桥。时间只有一天,路程却有120公里。沿路不但有高山深谷,且有敌人阻拦,应当说,任务相当艰巨。

但此时两旅敌人正在向泸定桥增援,如果比敌人到的迟了,红军渡河就更加困难。

红军一路上,打垮了凭险据守的敌人,修好了被敌人破坏的桥梁。夜幕逐渐降临,最后变得伸手不见五指,这时又偏偏下起雨来。战士冒雨急行军,突然,对岸山坳上亮出一长串火光,这才发现增援泸定桥的敌人,正在点起火把赶路。

摸黑赶路速度慢。于是,红军先遣队也点起火把前进。一点起火把,对岸敌人立即问话。

红军回话时,巧妙地冒充是国民党被红军打垮的队伍。敌人信以为真,糊里糊涂地同红军走了几十里。

后来,雨越下越大,敌人经不起狂风暴雨的袭击停下来宿营了。这时红军先遣队一看正是大好时机,为了尽早抵达,哪怕风吹雨打,道路泥泞,沿着曲径险途继续向泸定桥疾进。

一夜急行军,我左路军先遣队终于在拂晓抢先赶到了泸定桥,占领了桥西头。

桥是用十三根悬在空中的铁索组成的,铁索上横铺木板作为桥面,桥对岸泸定城里驻着两个团的敌军,桥头早已筑好了防御工事,并把铁索上的桥板全部抽去。

为了迅速夺下这座桥,红军先遭队一到桥边便立即进行了战斗动员。战士们个个抢做夺桥的先锋。后挑选了22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另有一个连携带的先锋。

挑选木板、铺路修桥,一切紧锣密鼓地进行。下午,夺桥的激烈战斗打响,红军22名突击勇士身背马刀,手持短枪,腰扎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攀缘铁索向对岸冲去。

霎时间,军号声、枪炮声、呐喊声,汇成一片,震天动地。

红军勇士们扶栏突进,勇往直前。正当勇士们冲到对岸桥头的关键时刻,忽然东桥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原来敌人放火焚烧了桥头的亭子,妄图用烈火阻止勇士的前进。

勇士们衣帽着火了,眉发烧焦了,顾不得停一停。

红军增援部队过河后,经一番激战,敌人大部被歼,残敌抱头鼠窜。我左路军胜利地控制了泸定桥,过河后和右路军会合。红军主力便从泸定桥源源不断地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毛泽东等中央首长顺利渡过了泸定桥,在长征路上取得了一次精彩的战斗胜利,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历史杰作。

事后,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中这一句便记载了抢渡泸定桥这场战役。

0 阅读:3

百晓声谈历史

简介:过去的一秒已成为历史,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