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是圈子里有名的social爱好者。
他有自己的房子,却喜欢周末赖在别人的小出租屋里晒太阳,也常常在自己家里开派对,买来一堆新鲜食材煮火锅,大家边吃火锅边喝加了冰块的葡萄酒,热热闹闹聊到深夜。
然后,他就会盛情邀请那些住得比较远的朋友在家里留宿。
01
我有点社恐,一次跟他聊天,我问,为什么你总是能保持这么高强度的社交呢?不停地跟人相处,会不会偶尔觉得有点累?
他说,是有点累,但如果不跟人相处,我就会觉得非常孤独。
“那跟朋友紧密相处的时候就不会孤独了吗?”我问。
他说,其实也不是,很多时候哪怕屋子里有很多朋友在聊天、玩闹,走到阳台透风的时候,深呼吸一口气,还是会觉得,心里的那种孤独感挥之不去。
他笑了笑,说,或许我只是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
那天之后我想,有的人如此热爱社交,可能并不仅仅是热衷于跟朋友们分享观点、共同经历有趣的事情,而是他们在逃避跟自己相处这件事。
然而悖论的是,如果没办法跟自己和平共处,那么你跟其他人的关系再密切,依然会察觉到孤独。
02
就像我的那位朋友,有次我们聚餐,他执意邀请其中一个朋友在家里住下来,对方因为还有别的事情要做,拒绝了他的请求,没想到他再三劝别人留下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过于依赖友谊,想要借助一段密不透风的关系去驱散自己的孤独感,有可能对别人造成冒犯。
因为无论关系有多么亲密,每个人都只是独立的个体,过于依赖或者被依赖,都会让人觉得这段关系有些窒息。
那么,如何跟自己相处呢?
我的答案是,自私一点。
去做自己想去的事情,不论什么事情。
看书也好,一个人逛影展也好,去游戏厅里玩个痛快也好,光顾很喜欢但一直没舍得去的餐厅也好,都可以。
关键是要让自己发自内心地觉得愉悦,慢慢地你会切身体到,原来跟自己玩也可以非常开心。
一个人待着的时候,我喜欢靠在沙发上看旧电影,花一个周末把“爱在”三部曲看完,看男女主角从火车上的偶遇到肆无忌惮在城市中闲逛,再到分离、重逢、结婚生子,经历了种种龃龉之后终于确定对方就是那个会跟自己厮守终生的the one。
我羡慕他们如此深入的爱,随着镜头一帧一帧放映到结尾,好像自己也跟着他们过完了一生。
另一个跟自己相处的方法是,要么喜欢现在的自己,要么选择成为那个你喜欢的自己。
真正接纳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以后,你会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它让你在目睹了别人的辉煌时不过度焦虑,不气馁。
而如果你不喜欢自己,哪怕你已经在同龄人中做得很好了,也还是会时常觉得痛苦和孤独。
选择成为那个你喜欢的自己,觉得自己胖,就去健身,觉得不够漂亮,就多看一点美妆视频研习怎么化出更适合自己的妆面,觉得现在的工作不够好,那就努力学习、进步,让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待遇。
成为你喜欢的自己,信任自己,依靠自己,爱护自己,你会变得越来越独立,从而避免成为某段友谊或是爱情的依附,也填补了精神世界的空虚。
其实独立的人,能够更好地经营一段友谊。
04
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逻辑体系,对不同的时事他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更多新鲜的话题可以探讨。
他会有自己的美学概念,在穿搭、装饰、设计方面能跟朋友们形成新的碰撞和交融,他还有明确的生活规划,不会混混沌沌过日子,这也可以为朋友们的生活增添一些可能性。
曾经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我的成绩比他好一些,高中时期,每当他遇到不会的题目就会来问我,这个习惯到后面演变成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也会向我请教。
我们各自上了大学后,他有时给我打电话,几乎都是在问我发生xx事情应该如何处理。
我们很少交换对某个社会事件的具体看法,很少谈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开心事,慢慢地,作为单向回答者的我觉得越来越疲惫,因为我在这样的友谊里感受不到任何温度,好像自己只是一个替别人解决问题的机器而已。
很自然地,我们停止了往来。
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会在空闲的时候约着一起打球,吃饭,讨论某个电影导演的水平正在明显下滑,分享工作中遇到的棘手的问题,大家一起想具体的解决方法。
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会聚在一起安静地喝酒。
这样的友谊亲密却有分寸,不会对彼此的生活造成冒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生活也能过得很好很开心,大家聚在一起,会觉得更开心。
而当聚会结束我独自回到家中,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我知道还有一个老朋友在陪伴着我,那就是我自己。
我们如此密不可分,也注定会一起走向生命的终点,他洞悉我的一切情绪,知晓我的全部生平,依然由衷地欣赏我、鼓励我,跟我一起变得越来越好。
有一句话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觉得说对了一半。
爱自己这件事,可能并不是那么的浪漫,但它可以驱散你内心最本质的孤独感。
它让你健康、乐观、独立,让你能够以一个更完整的姿态去投入一段关系,无论是感情,还是友谊。
在那之后,任何关系都是你的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