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b站上看到一个视频说“中国父母从来不承认他们教育的失败”,当时忍了忍没看,后来想看的时候找不到了。
想想觉得挺可惜,我应该好好看看,因为我妈经常对我说的就是,不知道别人家怎么教育孩子的,我怎么就把你教育成这个样子了。
我一直都知道我的妈妈肯定是爱我的,我也知道她以我为傲,但我也知道她对我的失望。因为我一直不是她理想中的孩子,不听话是很大的一项。
很多的父母
在子女年少的时候,从来不讲平等,不懂尊重。自己觉得对子女好的就强制执行。
在子女青年的时候,不能给予有效的沟通交流,在婚姻,就业等问题上横插一手。
在子女中年的时候,他们大多老年了,如果子女事业有成,会把功劳算自己头上,如果混的不好,就责怪当年不听自己的话。
我之前最喜欢跟我爸妈说的一段话就是“从前有一只鸟,它自己飞不动,就生了一窝小鸟,然后使劲让它们飞。”
没错,我就是在借着这话来讽刺我的父母,他们在要求我的同时能不能要求一下自己。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总在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当我提出别人家的家长时,就会左顾而言,那你去别人家好了。他们付出了这么多,我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我感动的付出感”,举个经典的“吃鱼故事”:妈妈吃了一辈子鱼头,却在临终前告诉孩子,“其实妈妈不喜欢吃鱼头,只是为了把鱼肉留给你”。
这个故事作为“母爱伟大”的范本,流传甚广。
可是仔细想想,如果妈妈看到孩子吃鱼肉就已经满足,那为什么还要告诉孩子真相呢?
《有限责任家庭》的作者李雪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一次逛街的时候,她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干,母亲给她买了,可回家后却开始指责:“你知不知道这些零食有多贵?我们家没有钱,你还要吃这么贵的零食!”
李雪觉得很委屈,家里没钱可以不给她买啊,为什么要买完后埋怨她呢?
是啊,明明两个故事中的母亲都付出了,为什么最后非要让孩子不开心呢?
因为她们太委屈了,辛苦了一辈子,牺牲了那么多,最后一定要用自己的付出换一份孩子的内疚。
妈妈委屈了一辈子,孩子也愧疚半生。
在这种故事里,没有人是快乐的。
经常有人谈论穷养富养的问题,其实原生家庭的好,不在于物质,而是平等与信任,是交流的顺畅与彼此的理解。能放心大胆地在父母面前坦露阴暗面的孩子不容易变坏。他们相信爱,懂得爱,人生自然而然地向着光明那方。
他们不会把挫折当成失败,因为从父母那里,他们得到了做自己的底气: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不会失去被信任的权利;你的人生,不是被某一次考试,某一次成败定义的。
台剧《茉莉的最后一天》里,妈妈的经典台词:“你现在恨我也没关系,将来会感激我的”。这是不是我们父母都会说的话,故事的最后茉莉跳楼自杀了。
我很喜欢博主“大鹿新影”,在解说这部剧的总结
有一种病态叫做第一名,有一种剥削叫做为你好
知道什么是最无能为力的吗?是无论经历了多少折磨和绝望,总是期许着父母打从心底里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付出死亡的代价,因为孩子最想要的始终是父母的认同。
真的该醒醒了,知道你们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我们也是是第一次当儿女,大家都是第一次,请不要用你们多活的日子和血缘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随意支配我们,子女不是父母的传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不要打击我,能认真聆听我的心声,在我青少年时说一句
“你好,初次见面,第一次当家长,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事情,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进步”
心归何处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