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和李世民均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他们的生活虽然优越,却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上层社会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从小就对权术耳濡目染,学会了用权术来应对各种人际关系。
统一战争的功臣两位皇帝在统一战争中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善于结交人才,崇尚武力,拥有英雄情结和豪情壮志,以及一种“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霸气。
宫廷争斗与皇位的争夺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兄弟中都排行第二,尽管对本朝的建立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在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下,他们对于最高权力的渴望却显得遥不可及。这种不甘心驱使他们投身于宫廷的权力斗争中,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对原太子及其集团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获得了皇位继承人的资格。
父皇的退位与权力的掌握在成为太子之后,两位皇帝都对父皇施加了某种政治手段或压力,促使父皇提前离世或退位,从而使自己登上皇位,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隋炀帝的放纵与自负隋炀帝在登上权力巅峰后,开始全面释放自己的压抑,享乐只是他表现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例如,他下扬州的盛大排场,以及会见突厥启民可汗时的宏大场面,这些都消耗了巨大的财富。
自负与独断
隋炀帝拥有强大的个人能力,这使他自信到自负和自大的地步,不允许别人超越他,更不愿意听取大臣们的忠言。他在文学领域也表现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态,睥睨天下。《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他的自负:
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余绪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这种自负导致帝国的运转完全依赖于他一人的决策,这是非常危险的。他的自负也使他不将民众的生死放在心上,因此,他不顾民众的承受能力,在短时间内连续启动大规模的工程和项目,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民变和崩溃。
唐太宗的谦卑与克制与隋炀帝不同,唐太宗始终保持着谦卑和克制的态度。即使在取得巨大成就后,他也保持着这种态度,尽管这样做可能会让他感到痛苦和不自由,甚至失去自尊。
唐太宗也有过几乎无法忍受谏言的时候,他曾扬言要杀掉不断谏诤的魏征,也曾斥责过刚直不阿的王珪。但在长孙皇后的规劝和自我反省之后,他仍然保持了纳谏的气度和开明的姿态,继续接受群臣的制约。
态度决定命运隋炀帝和唐太宗虽然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正是他们对待臣民和治理国家的不同态度——“自大”与“谦卑”——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和历史评价的巨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