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毛主席关系“特殊”,主席称她“女皇”,年龄比主席小了18岁

历史迷小贺 2025-01-08 15:00:59

前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人物因其卓越的贡献和非凡的影响力而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标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毛泽东和他的一些重要伴侣们的故事,无疑增添了这段历史的丰富色彩。其中,关于毛主席与某位被其称为“女皇”的人物之间的关系,虽并非广为人知,但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小编将从多个维度探讨这一话题,揭示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

时间回溯到近代中国,那是一个风起云涌、变革迭起的时代。毛泽东主席,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正在悄然崛起。而他的生活与事业中,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性,她们或成为他的战友,或成为他生活中的伴侣,共同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中华女士豪杰”的红军女战士:曾玉

1927年,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后,毛主席与朱老总共同踏上了浴火重生的革命之路,在江西井冈山地区建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块根据地。当然,在这些革命同志当中,不乏有一些女同志,她们怀揣着坚定地革命信仰和勇往直前的决心,与众多的革命人士一同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1938年毛主席题写的一张“井冈山的同志们”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很多熟悉的背影,比如贺子珍、康克清、吴仲廉、曾志等,他们虽是女性,但是体魄和革命神情如同一旁的男子样宏大,她们在革命的道路上超越了战事无常的侵扰以及生理极限,赫然行进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队伍中,并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但我们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张黑白照片中,有一个体态娇小,身体瘦弱的女红军战士,她坐在第一排的第10位,参加红军长征中30位女战士之一的曾玉。

在许多的历史资料中,都将生于湖南郴县县坳上乡苏木头村的曾玉错记为湖南宜章县人。然而小时的曾玉却有着不幸的童年,12岁的她被送至本村做童养媳,随后在朱德、陈毅等在湘南搞革命的途中被解救,之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年仅16岁的曾玉依毅然投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她白天站岗放哨,晚上缝补衣物到深夜,从来不喊一声苦。不久,她又调到了师部当起了通信员,为了及时、准确的把消息传递出去,她每天日行百余里。后来,在湖南发生了“反白事件”,她为了保住师部的文件,并掩护党代表蔡协民脱险而深受大家的赞扬。

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后,曾玉接受了湘南农民军的改编,组织在找到曾玉谈话,问她是回湘南还是留在井冈山,曾玉坚定地回复道:“我是党的女儿,走遍天涯海角也要始终跟随着党”。 后来留在井冈山的曾玉在战友的介绍下,与周子昆结了婚。

1934年曾玉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在长征开始时,曾玉因为身怀六甲的缘故,所以没有被列入转移名单之中,可她得知自己的丈夫在在战略转移的名单内,曾玉硬是不顾自己的身体悄悄的跟在了队伍的后面,最终,曾玉也成为了红军长征中女红军的一员。

然而,在长征途中,女同志们最为艰苦,他们不仅要顾及频繁地战斗,而且他们所面临的环境也是最艰险的,每当一遇到下雨天,就会被雨淋成“落汤鸡”;而且在沿途干旱,严重缺水的地区脸上又被蒙上了一层灰尘。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之下,他们忘却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个个破衣烂衫,蓬头垢面,头上长虱子了就剪去了秀发,为了生存下去,树皮、草根、皮带......几乎什么都吃,曾玉也不例外。

然而,她们毕竟是女性,会面临生理期的痛苦和怀孕、分娩的折磨,这使他们承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而在红军队伍到达老山界时,她的女儿也刚好出生,可是面对着敌人的围堵,曾玉只好像贺子珍、廖似光、吴仲廉等在长征中分娩的母亲一样,不得不忍痛把刚出生的亲生骨肉用白布包住,在里面夹着一张纸条,几块银元,托付给老乡抚养,却从此生死不明.......

曾玉在经过一路的千难万险后,爬过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1个省,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道路,但始终没有掉队,一直紧跟着中央红军大队平安的到达了陕北。

1939年冬,曾玉调任山东军区独立师副师长。在前往济南与地下交通员接头时,她不幸被捕。在审讯中,敌人对曾玉使出各种卑劣手段,但她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半个字。1940年2月,曾玉在济南平角岭英勇就义,年仅28岁。噩耗传到延安,朱德总司令特题写“中华女士豪杰”,以作哀挽。

曾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她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当然,除了曾玉以外,在同一时期,还有一名革命女战士,她同曾玉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同样的为我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就是被毛主席称之为“女皇”的英雄——曾志。

毛主席盛赞的女皇:曾志

曾志原名曾昭学,早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她积极参与反对旧礼教、男女不平等和官僚军阀的活动。后来为了给女性曾志气,也为了改变这残酷剥削的旧社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并于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约。

1927年春,曾志从讲习所毕业,担任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并与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夏明震结婚。同年到湖南郴州开展地下工作,夏明震任中共郴县县委书记,曾志任秘书长。之后由于革命形势的严峻,在湖南发动湘南暴动后,跟随朱毛红军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期间,她先后担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妇女组组长等职务。

与曾玉不同的是,曾志充满活力,一点也没有妇家人的娇气,她在井冈山妇女运动中表现得十分卖力,帮忙组织妇女生产以及农协工作,并在其中干出了一番佳绩,受到了战友同志们的一致认可。然而更让人感到佩服的是,她虽为女子之身,但也会毫不顾忌生死的拼死杀敌,曾志以身怀六甲之躯,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展现了她的英勇和坚定。

后来毛主席得知她的英雄事迹后,就给她起了一个称号——井冈山上的“女皇”。这是对她参加革命工作的赞扬同时也蕴含着鼓励与期许。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在战场上铁骨铮铮的“女皇”,也有其“狠心”的一面。

将三个儿子送人的“铁血母亲”

1928年,年仅17岁的曾志,在后方留守处遭遇临产,由于无人懂得接生,只能请一位干部的妻子帮忙,但这位“接生婆”并不专业,导致曾志难产三天,才终于生下这个孩子。

刚生下孩子,曾志就面临了如何喂养和照顾孩子的难题。再加上战争环境恶劣,她深知孩子跟着自己只会遭更多的罪。于是,在王佐部队的一位石姓副连长的妻子提出收养这个孩子后,曾志含泪将刚出生26天的孩子送了出去。后起名为石来发。

后来石来发的养父母在抗战时期不幸遇害,他由年迈的祖母抚养长大。新中国成立后,石来发被送去和曾志相认。曾志看到大儿子饱经沧桑的模样,忍不住嚎啕大哭。尽管曾志希望石来发留在身边,但他选择回到老家,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1931年,曾志和丈夫蔡协民在福州时,曾志再次怀孕。在艰苦的环境中,她熬过了十个月,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取名“铁牛”。铁牛出生后,曾志和蔡协民面临着新的困境。他们必须随组织调动,而带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显然是不现实的。

更糟糕的是,厦门的党组织当时急需一笔经费,为此向一户人家预支了100块大洋,并答应为这户人家找一个孩子做养子。铁牛,恰好成了这个选择。曾志在送走铁牛后,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她没有怨恨上级王海萍,反而从王海萍的经历中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力量。然而,不幸的是,铁牛在养父母身边不足一个月,就因病夭折了。

1938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打响,曾志也在这极其危难的时刻有了她的第三个儿子,与前两次一样,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曾志不得不再次将孩子送人。

后来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开始寻找这个失散多年的儿子。当她终于找到曾春华时,发现他已经因为小时候身患重病导致残疾。曾志心痛不已,但曾春华在养母的照顾下长大,对养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曾志身边度过了一段时光,并接受了教育,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员。

通过曾志的事迹,我们看出一名伟大女性的多样面,它不仅是战场上勇猛陷阵的红色战士,而且也是一位铁血柔情的母亲。在建国后的日子里,曾志也随着国家的调度安排,上任了武汉市军管会物资接管部副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继续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贡献着力量。

建国后的工作安排与晚年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志奉命转战东北,在辽宁、沈阳等地担任地方领导职务,为当地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1950年5月后,她先后在武汉、广州等地担任要职,在岗期间推动了地方的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

1977年,曾志恢复工作并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她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在干部选拔方面,她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原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

在晚年时,曾志的生活过的很是简朴,她淡泊名利,经常教育子女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她将毕生积蓄捐献给希望工程,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83年,曾志重返闽东地区,发现当地尚未享受老苏区待遇。她立即向中央反映,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为老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结 语:

在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我们应该看到在这群革命家之中的女性力量,她们的革命与建设事迹也同样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理想信念、保持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奉献,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那些像曾志一样的革命先烈们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参考文献:

——《“中华女士豪杰”曾玉》

——《红色湘女事迹微集锦 | 曾志》

——《井冈山三姐妹——曾志、吴仲廉、彭儒的女革命家风采》

0 阅读:31
历史迷小贺

历史迷小贺

邢子淳晨觉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