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回述张闻天降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议17位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

红尘情难舍 2024-12-30 17:20:13

张闻天,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党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中坚人物。

他的名字,曾在遵义、瓦窑堡、洛川等会议上闪耀过光辉,西安事变中,他的身影也不曾缺席。

他低调谦逊,政治信仰如铁石般坚固。

张闻天的晚年,依旧保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直到默然离世。

他的夫人刘英作为革命的见证者,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手稿。

她在多次访谈中,详细回忆了张闻天的过往。

特别是“八大”前的风波,以及政治局委员的调整,皆是革命历史的一部分。

刘英回述张闻天降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议17位八大政治局委员名单

张闻天与刘英

刘英与张闻天的爱情,始于那场万里征程中的风雨飘摇。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再度占领遵义城。

那时,刘英与几个伙伴漫步在街头,偶然与张闻天相遇。

张闻天见她,微微一笑,邀请她到自己的驻地闲聊。

两人在莫斯科结识,曾有过无数次随和的交谈,但这次,张闻天显得有些拘谨,话语间透出一丝迟疑。

他低声说道:“我们彼此早已了解,愿不止是普通朋友……”

话未说尽,一时沉默。

刘英并未作任何思想准备,虽然她一直怀有对张闻天的崇敬,却从未把“恋爱”二字与他相联系。

毕竟,长征的日子已经把她的生活压得疲惫不堪,哪里有闲暇去想什么“恋爱”之事?

于是,她坦然回应:“我早有打算,五年内不结婚。”

这句话脱口而出,却也在她心中悄然播下了爱的种子。

她未曾察觉,一句话的时间,已悄悄改变了两人之间的距离。

时光荏苒,1935年4月,刘英成为中央纵队的秘书长,负责中央领导人的生活、警卫员的思想工作,以及会议记录的任务。

这个职位使她与张闻天的接触更加频繁,交流日渐深入。

每一次的相遇,张闻天关切的目光和言语,逐渐消融了刘英内心的防备。

在那充满艰难与挑战的长征路上,两人常常并肩行进。

无论是骑马,还是步行,几乎总是形影不离。

夜行军中,警卫员拿来了一盏小马灯,刘英看见后不禁笑道:“黑夜里行军,小马灯倒是挺亮的。”

张闻天当即接话,带着一丝幽默:“这是流萤(刘英)嘛。”

那一刻,刘英心中的冰封世界似乎开始融化。

再经过一段时日,刘英渐渐接受了张闻天的感情,虽然表面依旧保持着距离,但心中早已泛起涟漪。

张闻天察觉到了这一变化。

红军终于到达陕北,生活似乎暂时平静下来,张闻天轻声对刘英说:“红军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咱们也该有个家了吧?”

刘英只是一笑,点了点头。

两颗相爱的心终于紧紧相依,路上的风风雨雨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彼此。

张闻天与刘英的爱情,在硝烟中悄然绽放。

1936年6月,刘英与张闻天在瓦窑堡结为夫妻。

那时,并未有华丽的仪式,也没有什么宴席招待宾客。

两人简单地将行李卷叠在一起,就当成了家的象征。

对于革命者而言,婚礼的繁华与奢华本不在考虑之列,重要的,是两颗心的契约。

至于风风火火的“闹新房”,倒是后来毛主席亲自登门补上了这份遗憾。

毛主席当时带领红军在直罗镇大捷归来,神采飞扬,心情极好。

当他到达瓦窑堡时,第一时间便直奔张闻天与刘英的住处,一进门便开口调侃:“你们结婚了,怎么没请客?这婚不算数!”

张闻天一向沉稳,见状顿时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回应。

刘英见状,冷静地答道:“请什么客?没钱,也没什么好招待的。”

毛主席闻言,哈哈大笑,打趣道:“那就不承认了!”

言外之意,尽管没有铺张,无论如何,也不能缺了这份“新婚的喜庆”。

随即,他补充道:“不过,我是真心为你们祝贺的,还特地写了首打油诗!”

两位年轻人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彼此依靠、相知相守。

刘英31岁,张闻天36岁,虽身处乱世,心中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与温暖的陪伴。

谁有真理,跟谁走

刘英与张闻天的结婚后,跨越了近十年的风雨岁月,横亘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

刘英不仅是张闻天的贤内助,更在党内承担了重要职务。

她曾先后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央秘书处处长,以及张闻天的政治秘书。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共中央领导层逐步深化了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反思,特别是对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

张闻天虽然早在遵义会议前便已脱离王明的集团,但他依旧肩负着执行王明路线的历史责任。

随着对毛主席领导能力与威望的深刻认同,张闻天明确表示:“谁有真理,跟谁走。”

1941年,张闻天提出了下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建议,并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那年,党内开展了整风运动,刘英担任了行政处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开始参与对党内干部的思想审查。

这场运动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

张闻天自然成了审查的重点对象。

反思与剖析的过程,既艰难又痛苦,尤其是对自己曾经执行过的错误路线进行深刻自我批判。

刘英既是张闻天的得力助手,也是一位文化素养高、政治觉悟深的老党员。

她帮助丈夫深刻总结王明路线的深刻教训,还通过她的智慧与洞察力,帮助党内领导人更清晰地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1941年9月,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明确指出,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期间党中央所犯的错误,根本上是路线错误。

张闻天在会上诚恳地表示,必须彻底清算这一时期的路线错误,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检讨和承担责任。

为了克服主观主义,张闻天提议要“补课”,通过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来纠正错误。

1942年春,他亲自带领调查团深入晋西北与陕北的农村,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与研究。

此行,他不仅收集了大量有实践价值的资料,还写出了多篇深具理论性和实际意义的调查报告。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派遣两万干部与十万军队进驻东北。

作为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之一,张闻天与陈云、彭真、高岗一道,肩负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前往这片曾为敌军侵占的土地。

而刘英则坚定地与丈夫并肩同行。

在东北,张闻天先后担任了中共合江省委书记、东北局财委副主任、辽东省委书记等职务,扛起了恢复革命斗争与建设的重担。

刘英也在这一时期,先后担任宁安县委副书记、合江省委组织部长、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辽东组织部长等职务。

张闻天在东北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深入到基层,发动群众,恢复了地下党的活动,建立了公开的地方政权。

与此同时,他领导了反奸清算、清剿土匪、分配土地等一系列工作,为东北的安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闻天能够敏锐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东北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

他向中央提交的关于五种经济成分及经济建设方针的报告,得到了党中央与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成为新中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直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英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她帮助丈夫在党务工作上整理思路,协调各方力量,还亲自参与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与群众动员。

新中国成立后,张闻天被任命为第一任驻苏联大使,而刘英则成为使馆参赞、中共驻苏使馆特委副书记。

张闻天深谙国际形势的复杂与多变,始终关注世界政治的动向,并积极思考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未来。

他较早地提出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趋势的判断,指出和平将成为世界的主旋律,战争将不可避免地减少,民族主义将继续强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等一系列见解。

毛主席与中央对张闻天的外交理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59年庐山会议前期,毛主席甚至在张闻天《关于若干国际问题的意见》上写下“很可以一看”的批语,足见其意见的深远影响。

刘英在驻苏使馆期间,凭借其卓越的外交才干与非凡的凝聚力,获得了外交部的通报表扬。

1954年底,周恩来亲自打电报召她回国,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兼人事司司长。

此时,张闻天也回国,担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得力助手。

两人在周恩来领导下,继续在外交事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协同推进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这是对我的最好评价”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舞台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数量从原来的13人增至17人。

张闻天和康生两位老资格的政治局委员被调整为候补委员,而陈毅、李富春等八位新成员则加入了这个至关重要的决策层。

纵观这一变动,可以看出一个显著的趋势。

党内对军队与经济工作领导力量的重视日益增强。

张闻天的角色变化,无疑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他从中央政治局委员降为候补委员,让不少人产生了各种猜测:他是否心生不满,是否会对这一变动有所怨言?

事实证明,这些猜测并没有根据。

根据刘英的回忆,“八大”之前,中央已经和张闻天进行过充分的沟通与商议,张闻天并未表现出任何异议。

刘英说,张闻天对这一变动的态度相当平和:“组织确定了,怎么定的就怎么定。”

“候补就候补吧!无所谓,不计较。”

在革命事业中,权力的得失、名利的浮沉,往往是领导干部党性的重要试金石。

而张闻天,无疑是这一党性高标的最佳典范。

回首张闻天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真正价值,正是在这种超越名利的精神境界中,在无论职位高低、风头如何的变化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

早在遵义会议时,尽管广泛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总书记一职。

但张闻天以其深厚的谦逊与自我约束,再三推辞,直至中央常委会正式作出决定,方才担起了这一重任。

纵观张闻天的一生,他无疑是一位矢志忠诚、无私奉献的革命者。

在党内,他始终坚持集体领导,凡事必求同、广听意见。

他的领导风格,决不是那种依靠个人英雄主义来完成任务的类型,而是在深思熟虑、集体讨论之后,作出最终结论。

这种务实而又包容的作风,使他始终不争名、不争利,随时准备为集体和事业的需要作出自己的让步和牺牲。

1935年,长征途中,面对张国焘的分歧与独断,张闻天毫不犹豫地提出让出总书记职务,以此来保证一、四方面军的团结。

又比如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张闻天主动向毛主席提出“让出总书记一职”的建议,欲推举毛主席担任党中央总书记。

然而,毛主席却深知张闻天的独到之处与领导所需,婉拒了这一提议,认为张闻天的民主作风与顾全大局的精神,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

而张闻天,也正因其能顾全大局、始终保持谦逊、无私,才被毛主席赞誉为“最适合担任总负责”的人选。

在张闻天的心中,名利与权力从来不是衡量个人成就的标准。

张闻天的务实作风也让他在党的宣传工作与马列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他将精力集中在宣传教育领域,后又成为中央马列学院院长,致力于理论研究与传播。

他的学识渊博、眼界开阔,使他不仅在党内获得高度尊重,也被同僚誉为“红色教授”。

从毛主席到王震,无不对张闻天的品格给予高度评价。

王震曾回忆说,毛主席曾在与他谈话时提到:“洛甫这个同志是不争权的。”

这一句简短的话,便凝聚了张闻天作为领导人的真正品质——他不谋私利,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而当王震将此话转告张闻天时,张闻天却谦逊回应:“这是对我的最好评价。”

这样的评价,恰恰是对他一生务实精神、集体主义风范以及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刘英伴随张闻天王谦刘英谈外交部的人和事何方

4 阅读:1771
红尘情难舍

红尘情难舍

红尘情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