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胡耀邦邀请华国锋出席会议却被拒绝,邓公:不来算了

红尘情难舍 2025-01-03 14:09:49

如今,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成就瞩目,老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所有人都看到了改革开放这个决策的高瞻远瞩。不过,很多人对我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的过渡了解的并不多。

大家都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转折性的标志,从此我国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了改革开放。实际上,这个过渡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关键人物除了邓公,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胡耀邦,另一个是华国锋。

一 破旧迎新

提到华国锋,很多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铲除了“毒瘤”,大快人心。之后,他当选为新一届最高领导人。当时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精神活力逐步恢复。

1977年3月,中央党校开始筹备复课。当时党校的校长是华国锋兼任,副校长的汪东兴兼任,另一位主抓日常工作的副校长,由中国科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胡耀邦调任。当时的党校主要工作是从理论上破旧迎新,继往开来,既要学习新时期新课题,也要学习毛主席思想。这两方面都是华国锋的主张。

当时胡耀邦很赞同华国锋的理念主张。在党校的指导工作中,无论是全校大会,还是跟各教研室负责人讨论时,他都要一再强调,要加深对新一届领导班子的路线的认识,加深对华主席的认识。

他主持党校复建工作,像召开整风会议、机构设置、人事任免、课程安排等,都会向华国锋和汪东兴请示,得到批复后才执行。

党校复课后,在华国锋的支持下,胡耀邦创办了党校内刊《理论动态》,一方面持续批揭恶行,另一方面积极探讨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可以说,此举对活跃和启发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经济建设是华国锋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他多次提到,经济上要“大干快上”,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他指出国内民众非常重视两件事,一个是生活富足,另一个是安定团结,并强调安定团结离不开生活富足。

为了尽快让国家致富,他主张经济建设的步子可以放大一些。这一点在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起初国家计委提出的价值65亿美元的进口项目,后来又增加到180亿美元。这个举措得到邓公支持,他还建议引进规模可以增加到500亿美元。当时他们的想法一致,那就是思想再解放一些,胆子再大一些。

后来,有人批评此举是冒进,还跟1958年联系起来把此举形容为“洋跃进”,并把责任归咎到华国锋身上,这种说法受到胡耀邦驳斥。他说当时经济决策都是中央全会通过的,不能算到华国锋一人头上。邓公也做出回应,称这种说法并不合适,因为当时的情况跟1958年不是一码事。

应该说,当时的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保守了还是激进,问题多还是少,这都是可以讨论的,但有一点没人怀疑,那就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这个方向。

不过,在探索未来的路线上,他们并非总是步调一致。

二 思想“破冰”

对于当时的情况来说,解放思想至关重要。只有思想真正解放了,没了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探索新发展道路的脚步才会从容坚定。我们的改革开放走得坚定不移,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思想解放步调跟得上。而这就得益于那场影响深远的破冰之举。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刊出一篇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结尾画龙点睛道出了“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个社评幕后的指导人是汪东兴,而“两个凡是”表达的是他跟华国锋共同的主张。

此前,华国锋也发表过类似的表述。比如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他提到,批揭行动要注意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论都必须禁止。

实际上这两个表述都是中央理论学习组撰写的,由此可以看出,此二人不仅徘徊在毛主席的“继续革命”的理论范围内,而且还在继续个人权威的老路。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华国锋身上存在一种矛盾,他一方面主张经济上放开步子,但同时又抱持保守的政治思想。“两个凡是”出来后,很多问题都成了不能讨论的“禁区”,对拨乱反正构成了阻碍。在当时,如果不能如实拨乱反正,就谈不上真正的破旧迎新,更谈不上深入的解放思想。所以不难理解,在1980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批评华国锋对拨乱反正“不积极、不热情”。

“两个凡是”成了不可撼动的最高标准,破旧迎新、思想活跃的局面眼看要被冻住,要向前推进,必须破冰。这个破冰行动在1977年秋悄然酝酿。

当时《光明日报》向南京大学的胡福明教授约稿,请他写一篇有关拨乱反正的文章。胡福明教授提交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

随后报社理论部和其他学者以及作者本人又对文章进行多次修改,题目后定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光明日报》绕开主管宣传工作的汪东兴,直接把文章送到胡耀邦审定。在胡耀邦的把关下,文章题目最后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发此文,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转载,由此引发广泛而深刻的讨论。随后出现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是以汪东兴为代表的强烈反对派,他点名批评胡耀邦,意图压制住这股暗流涌动,另一种是以邓公为代表的坚决支持派,他不仅称赞文章,还建议《红旗》转载。随着讨论深入,各界人士纷纷加入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始深入人心。

与汪东兴的态度不同,华国锋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他并不反对讨论。不过,随着讨论的深入,“两个凡是”以及个人权威现象都受到批评,这一次华国锋被点了名。

三 不破不立

实际上,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就是对“两个凡是”的回应,所以随着讨论的持续深入,批评“两个凡是”也顺理成章了。

从1978年8月开始,胡耀邦在讲话中多次批评“两个凡是”。他认为,“两个凡是”意思就两点,一个是过去一切不许动,再一个是今后一切都照搬。对此他提出质疑,过去一切是对的,不许改,是非如何清?对此,邓公也强调,不要设禁区、下禁令,把刚刚活跃起来的政治氛围压下去。

此外,个人权威也成了讨论的内容,这方面身为最高领导人的华国锋还被点名批评了。华国锋担任领导人之后,对他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像“接班人”“英明领袖”。如果只是口头表达,姑且还可以算是说话一时改不过来,问题是像到处挂领袖肖像、动辄高呼万岁这些旧习惯还在流行着,这在当时已经日渐开放的环境下特别显眼。

不仅如此,当时神化领袖的做派依然存在。1978年12月,中央党校组织学员到北京某养猪场参观机械化养猪,据说华国锋主席也去参观过。学员们很快就证实了这个说法。他们看到华国锋用过的物品被在特制橱窗内展示 ,供人膜拜、参观。

有学员写信向华国锋建议纠正此举,华国锋也给了回信,称接受该学员的建议。学员的举动得到胡耀邦的赞扬,他借此教育全校学员,要敢于纠正这种不良作风。

1979年2月,在一次中央党校全体大会上,胡耀邦再次强调反对新老个人迷信:不要突出宣传个人,不要制造迷信。同时,在他的支持下,党校内刊《理论动态》发表了相关文章,掀起一股反对个人权威的讨论热潮。1980年1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胡耀邦直接点名批评华国锋突出个人,影响很坏。

从1978年底开始,华国锋就逐渐淡出权力的核心。1981年6月,胡耀邦邀请他出席会议,也被他拒绝了。邓公回应很坦荡:不来算了。这场破冰行动,用邓公的话讲,是一场较量。

这场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此后社会各界都活跃起来,各种讨论此起彼伏:科学无禁区,突破旧理论、创立新理论,拨乱反正……可以说,这个过渡期,这场破冰之举,为后面的改革开放做了铺垫。

参考文献

沈宝祥.胡耀邦与华国锋(上)——我所知道的若干情况[J].同舟共进,2009(11):55-60

沈宝祥.胡耀邦与华国锋(下)——我所知道的若干情况[J].同舟共进,2009(12):44-46

韩钢. 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J]. 炎黄春秋,2011(2):9-18.

韩钢. 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续)[J]. 炎黄春秋,2011(3):9-17.

杨继绳.1978:坚冰是怎样被打破的[J].贵州文史天地,1999,(01):60-62.

0 阅读:1
红尘情难舍

红尘情难舍

红尘情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