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毛泽东大智大勇深入虎穴,与蒋介石面对面进行谈判。
但是,谈判并不顺利,一度令蒋介石心生歹意要扣押毛主席进行军阀审判。
为什么毛泽东能够功成身退,没成为“张学良第二”呢?
这得从谈判的国共分歧说起。
毛泽东来重庆,蒋介石起初的接待方针是:“诚恳忍耐”。他为什么要“诚恳忍耐”,主要是企图蒙骗毛泽东,逼迫中共让步、屈服,为此他还告诫自己遇事要“忍耐”。
毛泽东抵达重庆后,中共提出了六项谈判要求,有的蒋介石是赞成的,如中共表示要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如承认蒋介石在全国的领袖地位,尤其是这一点,蒋介石是满意的。
但是,他和毛泽东最大的分歧就是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改编数字。此时全国军队的编制是100个师。中共提出要编制48个师,蒋介石却顶多给12个师。后来,蒋介石作出退让,说可以给中共20个师编制。事实上,中共的军队已达100万。显然,20个师是不够的。
第二个分歧是政权的分配。毛泽东提出山西、陕西、山东、察哈尔、河北5省的省政府要由中共来组建,天津等市的副市长要由中共党员来担任。因为,在日军投降时,事实上这五个省已经由中共控制。蒋介石认为毛泽东的要求太高了,于是起了歹念,准备把毛泽东扣下来,交给法庭审判。为此,他还在日记中起草了毛泽东和中共的十几条罪状,还说:
“如果我不拘留毛泽东,不加以审判的话,我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先烈。”
但是,蒋介石有贼心没有贼胆。
毛泽东去重庆的安全问题,是由美国和苏联担保的,且全国人民要求和平。他扣押毛泽东,一、必定要置美苏于一边,得罪美苏;二、必定与中共爆发内战,三、蒋介石要打内战,却还没有准备好。因此,他扣留毛泽东,不仅令自己陷入被动,还可能成为千夫所指。
他反复掂量后,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给毛泽东授抗战胜利勋章,然后礼送毛泽东回延安。于是,毛泽东于11月11日回了延安。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书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多次名列畅销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