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雍熙北伐,在宋东路军惨败于岐沟关之际,辽军主将耶律休哥上言请求辽廷同意乘宋军新败势弱,让辽军尾追遗逃的宋军杀入宋境,南向掠地河北州县,直至黄河为界。

但萧太后鉴于燕京一带刚经历一场惨烈大战,虽说大败宋军,不过己方也损失巨大,加上云州方向的战事正激烈进行着,胜负未定,实无暇亦无力即刻大举南侵,于是以时当盛夏、不利行军为由予以拒绝;但还是命令耶律休哥整顿兵马,准备器甲,储积粮草,待秋季风高天清、弓劲马肥之时再大举征宋。
萧太后此招,宋太宗倒也预料到了。
1、君子馆之战986年(宋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六月初,宋太宗即起用久罢节镇的诸宿将,命张永德知沧州、宋偓知霸州、刘廷让知雄州、赵延溥知贝州等,以防备契丹骑兵南下报复;并命“独以所部振旅成列而还”的东路军将领李继隆知定州。
七月,因李继隆在安集自前方溃散下来的士卒上处置有方,被宋太宗擢任侍卫马军都虞候。
宋太宗又因“雍熙北征”中独中路军主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田重进之师“不败”,故擢任田重进为侍卫马步军都虞候,以激励士气。
因知代州杨业已死,宋太宗又命佥书枢密院事张齐贤出知代州,与都部署潘美同领河东沿边兵马,抵挡辽军南侵。
九月,萧太后为儿子辽圣宗娶皇后萧氏,然后举行“再生礼”。十月初,萧太后再次举行“再生礼”,为辽圣宗“祭神祈福”。九日,萧太后南出居庸关,诏令各地兵马前来会集,准备南征,“诸细务权停理问”。
二十日,萧太后驻跸燕京。十一月八日,萧太后在燕京宫殿内设宴大会将校。十一日,萧太后携辽圣宗统率大军南伐,于狭底埚检阅随军辎重兵甲。
十一月二十七日,辽军进至唐兴县(今河北任丘西北),宋军先已屯守滹沱桥北,阻止辽军进逼。
律休哥命偏将带着弓弩手上前乱箭齐射,迫退宋兵,然后放火烧断河桥,阻断了宋军往来要道。
次日,萧太后行营渡过沙河,召见耶律休哥商议军情。辽楮特部节度使卢补古、都监耶律盻在泰州(今河北满城)与宋军作战失利,萧太后以卢补古临阵遁逃而贬官一级,其判官、都监等各受杖责,并命御盏郎君化哥权楮特部节度使、横帐郎君佛留为都监,代卢补古掌领其军,以整饬军纪。十二月四日,耶律休哥于望都(今属河北)小胜宋军。七日,萧太后驻跸于滹沱河北,诏令耶律休哥率骑军阻绝宋军进入祁州(今河北安国)。

此时,宋大将刘廷让率领数万步骑,与宋沧州都部署李继隆合兵,欲自河北东部北上,“声言取燕”。
萧太后获知此信息,急令耶律休哥回兵与南院大王所部会合,阻击宋军,并命宰相安宁率领迪离部及三尅军作为后军接应。耶律休哥派遣兵马扼守要地,九日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北)遭遇宋军,发生激战。
当时正逢天气大寒,宋军列阵野外,士兵都被冻僵了,连弓弩也无法顺利张开,而萧太后统领辽军主力恰好赶至,将宋军层层包围攻击,形势危殆。
战前,刘廷让曾将部分精兵分给李继隆作为后军,“缓急期相救”,不料李继隆接到刘廷让一军陷入辽军重围的急报后,赶忙退兵屯守乐寿(今河北献县)以自保。
宋军悍将桑赞率本部士卒浴血死战,自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杀至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眼见辽之援兵不断涌来,取胜已无望,便引众突围而去。宋军士卒见状,军心大乱,终致全军覆没,阵亡者数万人。
刘廷让得到帐下卫兵之马,率数骑乘乱逃脱,宋高阳关部署杨重进被擒。
2、代州之战君子馆大败的消息传来,河北宋军皆无斗志,辽军乘胜攻占了杨团城、冯母镇,祁州守军出降;辽军又攻拔深州(今河北深县),并以深州宋守军不开门迎降为由,下令将守军将士全部杀死。

次年正月,辽军破束城县(今河北河间东北),纵兵大掠;再克文安城(今属河北),也因守军将士不即迎降,杀尽城中丁壮,掳掠妇女老幼而去。辽军兵锋所向,竟然南至博州(今山东聊城)等地。
在此同时,辽军又一次进攻代州,因宋副部署卢汉赟只是保壁自固,宋将马正只能以本部士兵列阵于代州城南门外迎击,但众寡不敌,于是知代州张齐贤选厢军2000人,慷慨誓众,增援马正,众将士皆一以当百,击退辽军。
此前张齐贤遣使去并州(今山西太原)请河东主帅潘美出兵夹击敌兵。
不料使者为敌军所获,不久潘美也遣密使来,称大军至柏井(今山西阳曲北),接到天子密诏云河北宋军大败于君子馆,命河东宋军不得出战,故潘美大军已退还并州。
张齐贤认为敌军知潘美来而不知潘美已退,便将密使藏于密室,以封锁消息。
入夜,张齐贤先命二千厢军埋伏于土镫砦,然后发兵二百,一人手持一面旗帜,背负一捆木柴,在州城西南30里处树立旗帜,点燃木柴,使辽兵误认为宋军并州援兵大至,惊慌而退。
至土镫砦,辽军遭到宋军伏击,伤亡甚重,国舅详稳挞烈哥、宫使萧打里等数百将士战死,失陷战马2000匹、器械无数。
获悉山西辽军进攻代州失败,萧太后与耶律休哥即率兵马北归,以免遭到河东宋军自太行山东出夹击。
同时,宋太宗为防秋季辽兵再次南侵,打算先下手为强,调发大军北伐契丹,但因宋军连战惨败,兵员损失过多,故命河南、河北四十余州征集壮丁以充义军,“凡八丁取一”。
皇子开封尹、陈王赵元僖也上疏力争,认为“河北民众累经戎马,颇有娴习驰骋、射击者,或可选置军中”,建议只在“河北缘边诸州点集,守卫本地城池,而河南诸州一切停罢”。

宋太宗声言大发兵北伐本来就只是一个姿态而已,现见众臣纷纷反对,就顺势下诏“独选河北,而诸路皆罢”,给了陈王赵元僖一个大面子。
2、平戎万全阵图六月,宋太宗召见并州都部署潘美、定州都部署田重进等将领,向他们出示御制的《平戎万全阵图》,亲自传授此阵图要点以及进退攻击之略。
为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宋太宗每每于战前先制定阵图以及进退方略,严格执行纪律,遥控指挥,让“主帅遵行,贵臣督视”。
宋太宗总结《李靖兵法》等历代兵法而制成《平戎万全阵图》,指出此乃兵家大法,“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
“平戎万全阵”,据北宋兵书《武经总要》记载:
乃是一个巨型方阵,正面宽达17里,外围有少量兵力警戒,机动部队位于方阵中心,总共用兵140930人,其中:步兵110280人,骑兵30650(内650人充探马),战车1440乘。
中央排成3个方阵,各相去1里;每方阵周长7200步,分1440个地分,每地分以战车1乘、步兵22人防守,阵内另有机动兵5000人和“望子”80人。
方阵前后各有两列骑兵,前列62队,每队50骑,后列62队,每队30骑,另有五路探马50队共275骑和少量机动兵;东西侧翼两阵也各有两列,前列125队,每队50骑,后列125队,每队30骑,另有三路探马30队共165骑和少量机动兵。
这一阵法的核心是“以步制骑”:
将主力步兵配置在方阵正中,依托战车保护,抗御骑兵突击,而外围配置的骑兵主要担负警戒侦察任务。可见这阵法所强调的是单纯防御,缺少机动性,但这也是缺少骑兵的宋军出于无奈之产物,为保护步军不至于被契丹骑兵一冲即溃。
但宋天子闭门造车的发明,虽然自我感觉良好,但如此庞大又缺乏机动性的军阵,毕竟无甚实用价值,因而也就难以被千里之外的将军用于实战。

是年未,草木皆兵的河北沿边诸州又纷纷上奏说“敌将犯边,急设备”,谍报纷纭,宋太宗赶紧准备率军亲征河北,以为防御。河北转运副使王嗣宗急忙上奏称“敌必不至之状”,宋太宗才罢亲征之议,而边境果然无事。
3、萧太后的高明之处此前辽军虽取得了君子馆大捷,但“歼敌一千,自损八百”,辽军伤亡也颇严重,所以萧太后本年度为休养兵马,未有南下的打算。
988年(宋端拱元年,辽统和六年)三月,南京留守耶律休哥奏告“宋事”。四月,萧太后移驾燕京城,筹划再次南征;六月,诏谕诸道兵马准备南征攻城器械;七月,赐耶律休哥、萧排押部诸军战马,命增设涿州路驿站。不久,耶律休哥与萧排押等率一支精骑南下“捉生”(捉俘虏),在易州城外遭遇宋兵,杀宋将指挥使而还。
八月中,宋太宗为加强镇州一线防务,对河北前线主将作了调整,命宣徽南院使郭守文为镇州路都部署。
看来岐沟关、君子馆之败的教训,也使宋太宗深切感到天子居中遥控指挥的危害,故而暂时有限放权给前线将帅,以便随机制变。
九月十九日,萧太后祭旗鼓,发兵南伐。二十六日,萧太后进抵涿州城下,将劝降的帛书射入城中,但宋将据城坚守,未予理睬。
十月二日,辽军四面围攻涿州,大将萧挞凛等中流矢重伤,但涿州城孤立无援,终被辽军攻破。
前来增援的宋军获知涿州已落入辽人手中,即刻退兵。萧太后一得消息,急命大将耶律斜轸、萧排押等追击,大破之。
五日,辽兵转攻沙堆驿,驸马都尉萧勤德(也作萧恒德)独当一面,督军土登城血战,破之;但萧勤德亦被流矢射中,归营后,萧太后亲自为他敷药,并将天子所乘坐的辇车送他回后方疗伤。

萧太后将归降的宋军士卒分置七指挥,号归圣军,以补充辽军兵员。行军参谋、宣政殿学士马得臣认为这些士卒“恐终不为用”,终留后患,“请并放还”,但不为萧太后所接受。
此次南下亲征,萧太后的一些做法与以前颇有不同:
一反此前攻破城池后屠城立威的做法,而遣人抚谕民众,将投降的士卒编入自己军中,以图改变宋朝百姓心目中“北夷好杀”形象,为日后招降更多的宋地守城军民作一铺垫。
此外,萧太后对士兵劫掠百姓的行为也有所禁止,如因横帐郎君达打里“劫掠,命杖之”;在扎营时,有士卒出营劫掠,萧太后当众施行答刑,并将其所劫掠来的财物分赐给左右。
此时,分路进攻的诸部辽军也纷纷奏捷:
破宋狼山寨(今河北易县西南),败宋兵于益津关(今河北霸州),进军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击败来增援的定州宋军,并进围长城口。
4、唐河大捷十一月七日,萧太后和辽圣宗亲临长城口外,督诸将四面围攻。宋长城口守军无力支撑,只得弃城突围南逃,却遭到耶律斜轸的拦截。
耶律斜轸遣人招降,宋军不听。
此时,辽圣宗要亲临前线过过战斗之瘾,萧太后让韩德让率精兵侍从保护。结果宋军全军覆没,投降的宋军士卒被分隶燕京诸军。

辽军铁骑闯入北宋河北腹地,四处出击,连下数城;八日攻围攻满城,十一日破其城,宋军士打开北门而逃,萧太后遣使招降其将领;十五日攻下祁州,纵兵大掠;十六日拔新乐(今属河北);十七日破小狼山砦,辽军休哥麾下一部又深入莫州境内掳掠。二十四日,宋军千人出益津关逆战,遭到了辽国舅郎君桃委、详稳十哥的袭击,宋副将一人阵亡,余众退回关内。
十二月中,辽军主力进至唐县(今属河北)西30里的唐河以北地区,遇到宋将都部署李继隆、监军袁继忠所部的强力截击。
当时宋军诸将见辽军大举南侵,欲根据天子诏书旨意从事:“坚壁清野,勿与战。”
但定州监军袁继忠认为:
“契丹兵马已在近路,今日城中屯驻重兵而不能翦灭敌兵,令其长驱深入,侵略他州,此为自安之计则可也,然天子任我辈以折冲御侮之用又何在乎?我将身先士卒,赴敌而死矣。”
袁继忠词气慷慨,众将皆服其勇,愿率军出战。但监军太监却手持天子诏书加以阻止。
于是定州都部署李继隆表态道:
“阃外之事,将帅得专其责焉。往日在君子馆不即赴死者,固然为今日有所报效国家尔。”
便与袁继忠率兵出城迎战。
李继隆麾下有一支精兵称静塞骑兵,由易州(今河北易县)勇士组成,作战骁勇敢战,故李继隆令这支骑兵侍从帐下,而他们的妻儿留在易州城中。袁继忠进谏道:“此支精兵只可留守城中,不然,万一敌寇至,城中谁与捍敌?”

但李继隆未听从。此时涿州沦陷,易州隔在敌后,信息不通,传言纷杂,说易州已被契丹攻陷,其妻儿皆为契丹所掠,故军心大动。
为免意外,李继隆欲将此支骑兵分散归属诸军。袁继忠认为不妥,指出:“唯有上奏天子同意提升其军额,给予优厚之粮饷,使其尽节效力可也。”
李继隆听从袁继忠的建议,并让袁继忠统率这支骁勇之师,众军皆感奋,纷纷请战。当两军对垒,袁继忠率静塞骑兵冲锋,直杀入辽阵内,辽兵大乱溃退。宋军追击不舍,直杀过曹河。
宋方史书称宋军报捷于十一月己丑(六日)至天子前,群臣称贺。
唐河之战当发生于十二月五日至十一日之间。宋人称是战斩首万五千级,获马万匹。此数字显然大有水分,但可以确定的是,辽军在宋军追杀之下,损失颇大,于是萧太后决定班师,经长城口北还。
5、徐河大捷为防御契丹骑兵南下攻掠,宋军在河北沿边地区增设城寨,屯兵戍守。其中威虏军(即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即设置于与辽界相接的平川上,粮饷需从后方调运,而运送辎重的宋军往往遭到辽军骑兵的越界截击。由此,宋军往往出动成万人的大兵团护送辎重至前线城寨。
七月中,耶律休哥获得宋军向前线威虏军运送大量辎重的情报,便亲率精骑数万南下偷袭,不料却在徐河反遭宋将尹继伦的偷袭,惨败而归。

当时宋威虏军内粮草俱缺,辽廷欲趁机夺取这一北宋边防要塞。宋太宗获知情报后,诏令定州路都部署李继隆调发镇州、定州两地万余兵马,护送数千车粮草辎重至威虏军。
但宋军此一计划亦被辽人所侦知,辽大将于越耶律休哥决定亲率数万精锐骑军南下,欲于半路邀击李继隆部,打乱宋廷的边防部署。
七月十五日,萧太后批准耶律休哥遣兵南征计划:十九日,于发兵前“劳南征将王”。二十二日,宋北面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率步骑千余人在边境线上巡逻,恰与南下的辽于越大军遭遇。
不料辽军将士竟然视尹继伦所部宋军如无物,只是迅疾南行,未加攻击。
目送契丹将士绝尘而去,尹继伦对惊愕不已的麾下军士说道:
“敌寇蔑视我等如鱼肉尔。彼南下而获捷,还军之时将乘胜驱我等北去,如不胜亦将泄怒于我等,我等将无遗类矣。为今日计,只有卷甲衔枚以蹑踪其后,乘便袭击之。
彼锐气前行,不料我等杀至,力战而胜,足以自建功业。万一不胜,纵然战死犹不失为忠义之人,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之鬼乎!”
众军士闻言皆激愤从命。尹继伦命令军中秣马会食,等到夜晚,即人持短兵器,悄悄追踪辽军之后,急行军数十里,来到唐河、徐河之间。
二十三日凌晨,天色尚未明,辽军在距离李继隆所率宋军四、五里之外扎营休息打尖,准备吃完早饭后即列阵攻击宋军。
当时辽军将士光注意警戒列阵在前的李继隆部宋军,根本未料到尹继伦竟敢统领区区千余兵士,来偷袭数万骑精锐辽军,因此当尹继伦出敌不意从辽军阵后杀入时,辽军一片惊乱,辽将号“皮室相公”者阵亡。

正在用早餐的于越耶律休哥闻报慌忙弃去手中匕箸,欲麾众迎战,却被杀入的宋军将士用短刀砍中手臂,伤势甚重,只得跳上快马抢先遁去。辽军随之大溃,混乱中因践踏而死者众多。尹继伦与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各率所部越过徐河追杀,俘获甚众。
6、黑面大王的功绩因为此战死伤惨重,契丹将士谈之色动,故此后数年皆未再大举南下,又因尹继伦面容黝黑,故平日相互告诫道:“当避黑面大王。”
耶律休哥此番惨败的原因,说来还是在于轻敌。自岐沟关大胜宋兵以后,耶律休哥几乎每年或随萧太后南征,或自己统军南下攻击,每有斩获,故甚为轻视宋军。
至此在徐河遭受宋将尹继伦如此痛击,并身负重伤,对于身经胜仗无数、威震一时的一代名将耶律休哥来说,实在难堪,因此《辽史》中对徐河之战未有只字之记录。
宋军徐河之捷,尹继伦战功第一。但当时宋军主将李继隆上报徐河战功时,有意隐瞒事实,声称契丹于越率八万骑军南下袭击宋护粮军,李继隆指挥宋军列阵逆战,辽军兵败北遁。
故宋人有李继隆“一万打八万”的说法。于是尹继伦仅被授予洛苑使、领长州刺史。直至一年之后,宋太宗方得知徐河之捷的经过,而“遽加”尹继伦官职。
此后宋仁宗时大臣富弼,也称誉“尹继伦以千余之兵破敌众数万,可谓奇功也”,但对徐河之战的意义似乎并无有充分之认识。
考之《辽史》记载,此前连年参与或主持南征的辽于越耶律休哥,自是年以后至其病死的998年(辽统和十六年)止,虽宋、辽之间仍处于拉锯战中,却未再举兵南下作战,而且其任南京留守所负责的河北战区也未再发生大的战事。

可以说,徐河之战是耶律休哥所经历的最后一场大战。
而据《辽史》所载,惯于跃马舞兵、主张强硬对宋的战将耶律休哥,此后却主张与宋和平相处。
耶律休哥的这一改变,当与徐河之战有着相当之关系,也从而使不少契丹贵族逐渐认识到,宋朝虽连遭败仗而对辽取守势,但辽也无消灭宋之国力,南北相持、化戈为犁当是双方最佳的选择。
亦因此缘故,当萧太后此后再次举国南侵时,亦没有拒绝互遣使臣往来,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此后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以和平相处的基础,即经此战而被奠定。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悼明
个人认为,北宋初年的李继隆、尹继伦是真正的名将,才能远在曹彬、潘美诸将之上,可惜后世知此二人的不多。
用户15xxx88
锻炼出来的主力部队被他一次败光,这能力相当差劲,若不懂就交给能控全局的主帅,而且一上来休整都没怎么休整的军队就去硬碰辽国,干嘛不去吞并西北还没成型的西夏,等壮大些再与辽硬碰,而且那时候李继迁胆子小,占一半西北地域都能加强军队机动能力,把先弱后强贯彻到底
用户16xxx46
北宋前期军队还是能打的。可惜精锐被赵光义胡乱指挥葬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