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盛调任南京军区,对这位靠边站上将很是关照,俩人曾是上下级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02 16:18:34

丁盛调任南京军区,对这位靠边站上将很是关照,俩人曾是上下级

世人皆知丁盛将军在1973年底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却鲜有人知他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令人称道的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人都对"靠边站"的同志避而远之,唯恐被贴上"立场不稳"的标签。然而丁盛却偏偏对一位被监护多年的上将格外关照,不仅登门拜访,更是三番五次邀请其参加各类活动。这位上将究竟是谁?他与丁盛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为何在那个敏感时期,丁盛敢于打破常规,对这位"靠边站"的上将如此关照?这其中又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

一、战场情谊的开端

1951年初春,朝鲜战场上的第五次战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正在进行。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委王平和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第一次见面就是在这次会议上。

会议结束后,王平特地留下丁盛,详细询问了五十四军的战备情况。当时的五十四军隶属于二十兵团建制,这次见面为日后的并肩作战奠定了基础。让王平印象深刻的是,年轻的丁盛虽然军衔不高,但谈吐间显露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第五次战役打响后,五十四军在丁盛的率领下,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突出。一次战前,王平专程来到五十四军指挥所,与丁盛研究作战方案。在讨论中,丁盛提出了一个出其不意的战术建议:利用夜间视线不清的有利条件,从敌军意想不到的侧翼发起进攻。

这个建议得到了王平的高度认可。随后的战斗中,五十四军采用这一战术,一举突破了敌军防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后总结时,王平特别在军务会议上表扬了丁盛的指挥才能。

在朝鲜战场上,王平和丁盛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上下级,更多的是亲密的战友情谊。有一次,丁盛所在的指挥所遭到敌机轰炸,王平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去查看,并亲自到五十四军慰问伤员。

1953年春,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五十四军某部与敌人展开近距离遭遇战。情况危急时,王平临危不乱,立即调配预备队支援。丁盛则根据战场实际,灵活调整作战部署,最终不仅守住阵地,还给敌人以重创。这次战斗后,两人在总结会上相视一笑,都明白这是他们合作以来配合最默契的一仗。

战争期间,每当五十四军遇到补给困难时,王平都会想方设法调配物资支援。有时候就连自己的被服都会调拨一部分给五十四军的战士们。丁盛对此一直铭记在心,常在战友间说起王政委对部队的关怀。

在朝鲜战场上,王平和丁盛两人配合作战近两年,共同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役。这段并肩作战的经历,为他们日后的深厚友谊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年的战火中铸就的战友情谊,在二十多年后的南京,又会续写出怎样的篇章?

二、命运多舛的岁月

1967年的南京,王平正担任南京军事学院政委一职。这位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却在"文革"的风暴中遭遇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当年夏天,一份长达数页的材料将他列入"审查对象",其中罗列了多项"罪名",包括"反对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搞复辟倒退"等。

随后,王平被"隔离审查"。他被安排在南京郊区的一处院落内居住,每天有专人看管。这处院落远离市区,四周种着高大的杨树,围墙也比寻常院落要高出许多。院内除了必要的生活设施外,连一台收音机都没有,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

在这段被监护的日子里,王平的日常活动被严格限制。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院内,就连散步都必须有人跟随。平日里能见到的只有送饭的勤务员和负责监护的工作人员。即便是家人探望,也需要事先申请,且每次探望时间都不能超过规定。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2年。这一年,王平的夫人多次向上级写信申诉,终于在年底收到了军区保卫部的通知。通知要求王平收拾行李回家,但仍需遵守严格规定:只能在南京市范围内活动,离开南京必须请假报备,外出可以向军区管理局申请用车。

虽然回到了家中,但王平的处境并未得到根本改善。他被禁止参加任何公开活动,就连老战友来访也要谨慎行事。有时老同志想来探望,都得选在夜晚人少的时候,甚至要从后门悄悄进入。

1973年初,王平决定北上寻求改变。他到达北京后,辗转拜访了几位老战友,希望能得到帮助。在北京逗留了数月,虽然上级对他的情况有了新的了解,但具体何时能恢复工作仍是未知数。无奈之下,王平只得在1974年初重返南京。

回到南京后的日子更显艰难。当时的南京军区,很多人对王平采取了回避态度。即便是过去共事过的老同事,见面时也只是匆匆点头,生怕过多交谈会惹来麻烦。偶尔有几位关系较好的老同志,如副司令员詹大南,虽然想帮助他,但也只能在深夜悄悄送些生活用品,送完就匆匆离去。

这种处境一直持续到1973年底。就在王平以为这样的日子看不到尽头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到了南京——新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这位昔日的老部下的到来,将为王平的命运带来转机。而这段往事,也将在南京军区的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三、知遇之恩的考验

1973年12月,丁盛在军区大院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里,询问了一个让警卫员颇感意外的问题:"王平同志的住处在哪里?"这个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南京军区却显得格外敏感。一位新任军区司令员,第一时间打听一个"靠边站"干部的住处,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当月的一个周末,丁盛没有通知任何人,只带着一名警卫员,驱车来到了王平家。这次不期而至的探访,在南京军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开始私下议论,新任司令员这般做法是否妥当。当时的军区领导班子中,对丁盛的这一举动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一位军区副职找到丁盛,委婉地表示:"首长,王平同志的问题还在观察期,是不是要慎重一些?"丁盛却态度坚决:"我和王政委在朝鲜战场上共事,他是位好同志。既然组织上让他回家,就说明问题不大,该如何对待老同志,我心里有数。"

这番表态后,丁盛更加频繁地与王平来往。每逢重要节日,丁盛都会派人送去慰问品。一次,恰逢王平夫人生病,丁盛得知后立即安排军区医院的专家前去诊治。这些举动,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

值得一提的是,丁盛对王平的关照并非局限于私人层面。在一次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丁盛特意提到:"对待老同志,要实事求是。有些问题要放在历史条件下来看,不能简单化。"这番话虽然没有点名,但与会者都心知肚明他指的是谁。

随后,丁盛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他首先在军区机关食堂为王平安排了就餐证,这意味着王平可以在公共场合露面了。接着,他又安排王平参加军区的一些非涉密会议,使其逐渐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

这些变化很快传到了王平家属的耳中。王平的夫人专门托人送来一封感谢信,表达对丁盛的感激之情。丁盛收到后立即让秘书将信退回,并表示:"这是应该做的,不必太客气。"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理解丁盛的做法。军区有些干部开始打听丁盛与王平的关系,甚至有人暗中记录两人会面的次数。面对这些异样的眼光,丁盛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态度。在一次军区常委会上,他公开表示:"对待老同志,要有一颗公心,不能忘记他们对革命的贡献。"

这种坚持,最终影响了军区上下对待王平的态度。渐渐地,来看望王平的同志多了起来,他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一切的转变,都源于丁盛的那次不期而至的探访,以及他持续不断的关心与支持。

四、军区大院里的春天

1974年春节前夕,南京军区大院内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一辆军区配给的小轿车停在了礼堂门口,从车上走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靠边站"多年的王平上将。这是他时隔多年后,第一次正式出席军区的重要活动。

当天的春节团拜会上,丁盛特意安排王平坐在主席台第二排的显要位置。会议期间,丁盛多次回头与王平交谈,这一幕被在场的人们看在眼里。一位参加会议的老同志后来回忆说:"那天的情景令人难忘,王平同志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这次公开亮相之后,王平的处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军区大院里,人们见到王平不再躲闪,而是主动打招呼。一些过去不敢与王平来往的老同志,也开始登门拜访。丁盛的态度,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信号:对待老同志要以诚相待。

同年三月,军区举办了一次老干部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回顾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王平作为与会代表之一,详细讲述了淮海战役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会后不少人围着他继续交流。这次座谈会,标志着王平正式重返军区的公共生活。

随后的日子里,王平开始定期参加军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每逢重大节日的茶话会,必有王平的座位。军区举办的历史资料征集会议,也经常邀请他参加并发表意见。在丁盛的支持下,王平甚至开始为军区的青年干部讲授军事课程,将自己的战争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1974年夏天,军区组织了一次革命历史故事会。活动中,王平讲述了他在朝鲜战场上与丁盛并肩作战的经历。他特别提到了丁盛在上甘岭战役中指挥若定的表现,以及两人当年默契配合的点点滴滴。这些往事的分享,让在场的年轻干部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丁盛还特意为王平争取到了一个重要机会。1974年底,军区决定编写《南京军区战史资料》,丁盛提议让王平担任顾问。这个建议得到了军区领导班子的认可。于是,王平开始定期到军区史志办公室工作,为战史编纂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段时期,军区大院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王平手持文件,在林荫道上与年轻的史志工作者交谈;或是在资料室里,认真审阅战史资料。他那挺拔的身影,成为军区大院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到了1975年初,王平已经完全融入了军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每天清晨,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军区大院的健身场地,与其他老同志一起锻炼。午后,常常能看到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是在战史办公室与同志们讨论问题。这种生活,与两年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不负春风一片情

1975年深秋,南京军区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经过上级批准,王平正式恢复工作。这一消息传来时,丁盛立即召开军区党委会,专门研究安排王平的工作。会议决定,聘请王平担任军区顾问,同时保留其战史编纂顾问的职务。

在王平恢复工作的欢迎仪式上,丁盛特意调整了自己的日程安排,全程参加。仪式结束后,他对在场的同志们说:"王平同志是我们军区的宝贵财富,他的经验对我们年轻同志很有帮助。"这番话,既是对王平的肯定,也是对过去几年坚持关心支持老同志做法的一个交代。

随后的日子里,王平投入到了更加繁忙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参与战史编纂工作外,他还开始为军区的年轻干部授课。1976年初,军区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军事指挥培训班,王平被邀请主讲"战役指挥艺术"课程。他结合自己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为学员们讲解具体战例。

这次授课获得了极大成功。参训的年轻干部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有的还专门记录下课程内容,在部队推广学习。丁盛得知后,立即要求军区教育部门将王平的讲课内容整理成教材,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1976年夏天,军区决定编写《南京军区历史上的重要战役》一书。丁盛提议由王平担任主编,亲自组织撰写工作。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王平带领写作组走访了江苏、安徽等地的老战场,收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历史文献。这本书后来成为军区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丁盛始终没有因为王平地位的恢复而改变对他的关心。每逢节假日,丁盛都会抽时间去王平家中走访。有时是带着慰问品,有时则是带着一些军事资料,与王平探讨军事问题。两位老战友之间的交往,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本色。

1977年春节前夕,丁盛在军区大院遇到王平的夫人,特意停下来询问家中情况。得知王平因为总是伏案工作,颈椎有些不适后,丁盛立即安排军医院的专家上门诊治。这些细节,体现了一位司令员对老同志的深切关怀。

同年秋天,军区举行建军五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丁盛的提议下,王平作为军区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大会上作了重要发言。他回顾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特别提到了军队院校教育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性。这次发言,是对他过去在军事学院工作经历的一次总结。

1978年初,王平开始为军区编写《战役指挥参考资料》。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理大量历史档案和作战经验。丁盛多次过问编写进展,并要求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这本资料集的完成,标志着王平为军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每当军区的同志们谈起这段往事,都会提到丁盛对王平的知遇之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丁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济济同舟渡,相扶携手行"。这份情谊,在南京军区的历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6 阅读:1440

林格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