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览太原尖草坪区
千载尖坪韵自长,春秋遗迹墨流芳。
贤才辈出人文盛,风俗承传意韵彰。
崛围翠影招佳客,美食珍馐唤远肠。
沉醉此中情不禁,愿同诸友共倾觞。
太原 “隐秘角落”:尖草坪区的前世今生
在太原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中,有一个地方常常被游客忽略,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就是尖草坪区。尖草坪区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城区之北,是太原市唯一一个横跨汾河东西两岸的县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 “上风头、水源地” 的重要地位。这里西傍崛围、北踞天门,于汾河出峡之地、群山环布之中,全区土地总面积 295.7 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 41.6 平方公里,截至 2023 年 7 月,常住人口达 53 万。
尖草坪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里是孔子为之回车的晋国大夫窦犨的出生地。岁月流转,到了明清时期,这里又诞生了著名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先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尖草坪区历经多次行政区划的调整。1927 年太原建市之前,大部属阳曲县地,仅下元、移村、西铭以南地属太原县。民国十六年(1927 年)太原设市后,又分属太原市、阳曲县、太原县。1997 年 5 月 8 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至此,尖草坪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历史底蕴:岁月沉淀的厚重篇章
尖草坪区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里,留存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无数的故事,每一处遗迹、每一段传说,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早在春秋时期,这片土地就已闪耀着文明的光芒,成为晋国大夫窦犨的出生地。窦犨,这位杰出的人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的乐章,传颂至今。孔子为之回车的典故,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崇高的色彩,让人们对尖草坪区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的敬畏。
时光流转,到了明清时期,尖草坪区迎来了又一位伟大的人物 —— 傅山先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才,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的天空;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魅力。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尖草坪人,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在近代,尖草坪区也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1949 年 4 月 24 日,解放太原战役中的牛驼寨战斗在这里打响。牛驼寨地势险要,是太原的重要门户,也是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防御阵地之一。人民解放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战斗,终于攻克了牛驼寨,为解放太原打开了胜利之门。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顽强斗志,也为尖草坪区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人文风采:贤士辈出的文化沃土
尖草坪区,这片充满人文气息的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才,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提到尖草坪区的历史名人,傅山先生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 ,号松侨,别号朱衣道人 ,山西阳曲(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学者,在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尊为 “清初第一写家”,在历史上有 “学海” 之誉和 “医圣” 之名。
傅山的书法,是其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他早年学习赵孟頫、董其昌,后来对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在精研晋唐笔法之后,自出新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提出的 “四宁四毋” 理论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草书作品,如《双寿诗轴》,笔画连绵不绝,气势磅礴,犹如蛟龙出海,又似万岁枯藤,充满了灵动与力量,将明代狂草发挥到了极致,展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境界。他的书法不仅在国内备受推崇,还远播海外,受到日本等国家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除了书法和医学,傅山在思想、文学、绘画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是一位坚定的反清复明志士,明亡后,他坚决不仕清朝,以道士的身份隐居,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进步倾向,反对理学的束缚,主张经子不分、经子平等,对诸子百家的研究深入透彻,尤其是对《庄子》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的绘画作品,以山水、梅、兰、竹等为题材,笔墨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傅山的成就和精神,对尖草坪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尖草坪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尖草坪区,人们为了纪念他,修建了中华傅山园。中华傅山园坐落于太原市尖草坪区西村,是傅山的故里。这里不仅是人们缅怀傅山先生的场所,也是传承和弘扬傅山文化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游客和学者来到这里,感受傅山的精神世界,领略他的文化魅力。
独特风俗:传承百年的民俗风情
尖草坪区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百态,传递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项民俗活动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拔花花” 是尖草坪区一项极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体育竞技活动,集竞技性、民俗性、锻炼性、娱乐性为一体,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 “拔花花” 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清康熙年间,一位员外家的千金小姐到了婚嫁的年龄,员外为了给女儿挑选一个如意郎君,便想出了一个独特的招亲方式。他在村子里搭起了一个高高的架子,在架子的横梁上插上了各种美丽的绢花,让前来应征的青年们攀爬架子,谁能成功拔取到绢花,谁就能成为他的女婿。这个活动不仅考验了青年们的体力和技巧,还展示了他们的勇气和智慧。从此,“拔花花” 就成为了当地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二,人们都会举办 “拔花花” 活动,庆祝节日,祈求平安。
“拔花花” 的活动形式别具一格。活动前,人们会在村里选一处宽敞且人流量大的地方,用建房用的大梁和木椽搭起一个七八米高的花花架。在距离地面 5 米高的位置,固定一根 30 多公分粗细的大梁,大梁上面 1.5 - 1.8 米处再固定一根二梁,二梁上插满各种美丽的绢花。在大梁中间固定一个滑轮,轮上穿着一条麻绳垂下来。“拔花花” 的人需要抓住绳子,用 “鹞子翻身” 的方式一步步爬上去抓住滑轮,把腿搭到大梁上,想办法翻上大梁,再从大梁上站起来,扒住二梁的杆来回移动,拔取一枝心仪的绢花。
在 “拔花花” 的过程中,爬绳子和翻横梁最能体现游戏者的个人特点,他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既要动作灵活,又要姿势优美。爬绳子时,有的人会将滑轮两边的绳子握在一起向上爬,这需要过人的臂力和耐力;有的人则将滑轮一边的绳子缠绕住一只脚,然后拉着另一边的绳子把自己拉上去。爬到绳子顶端翻横梁时,技术性和难度更大,有的人用脚先勾住横梁,然后再翻爬上去;有的人则把绳子绕在一只脚上,用力一蹬,手一扒,就翻身而上。
“拔花花” 活动现场总是热闹非凡,吸引着众多民众前来观看。每年举办活动时,现场都会聚集成百上千的观众,男女老少都会饶有兴致地欣赏年轻后生们的表演,并为他们喝彩叫好。这项活动不仅为男青年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那些身手好的男青年竭尽全力,以敏捷的动作和过人的体力,吸引着姑娘们的目光。有的青年拔取最漂亮的绢花后,会从架子上直接抛给自己心仪的姑娘,场面十分浪漫。因此,“拔花花” 活动深受广大农村青年的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拔花花” 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也曾面临失传的危机。近二十多年来,举办者和参与者都几近绝迹。幸运的是,2021 年起,尖草坪区开始筹措资金,与中北大学、太原工业学院、晋中学院开展校地合作,对其实施抢救性保护。通过成立校地 “非遗学院”、打造传承基地(上兰村、傅山园),研发一系列 “拔花花” 文创产品,制作专题视频和动画作品等措施,“拔花花” 重现锦绣太原城。如今,这项古老的民俗活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传承着尖草坪区的独特文化。
文化传承:古老与现代的交融
尖草坪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尖草坪区拥有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尖草坪区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相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定期进行文物修缮和维护,确保古建筑的结构安全和风貌完整。同时,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拆除了影响文物景观的违章建筑,改善了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
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尖草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和传承。傅山拳法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尖草坪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傅山拳法,尖草坪区积极开展傅山拳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学校里,开设了傅山拳法兴趣班,邀请专业的教练为学生传授拳法技巧,让学生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社区里,组织了傅山拳法表演和培训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参与,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尖草坪区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平台。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尖草坪区都会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如社火演绎、文化庙会、线上文化精品展播等。其中,天美杉杉奥特莱斯太原店的春节社火活动,汇聚了高跷醉关公、舞龙表演、背棍表演、传统秧歌、划旱船、财神巡游等众多传统民俗表演,让市民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和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在 2025 年的非遗春晚中,尖草坪区更是将傅山拳法、晋胡独奏、非遗剪纸、传统武社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搬上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化盛宴,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了尖草坪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尖草坪区还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例如,通过制作专题视频和动画作品,将 “拔花花” 等传统民俗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研发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如以傅山文化为主题的文具、饰品等,既满足了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又传播了尖草坪区的传统文化。
特色景点:自然与人文的交织
尖草坪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这里有层峦叠嶂的山峰,有历史悠久的古寺,还有充满诗意的园林,每一处景点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崛围山,这座位于尖草坪区的名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原的大地上。它海拔约 1400 米 ,山势南北走向,南有青峰,北有飞云峰,二峰高峻挺拔,夹一深沟,隔沟对峙,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站在山顶向下俯视,四周群山如涛似浪,宛转盘旋,仿佛一个倒立的喇叭或硕大的圆盘,“崛围山” 之名由此而来。崛围山自古桦柏成林,景色秀丽,四季风光各有千秋。春天,山花烂漫,争奇斗艳,仿佛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夏天,松柏苍叠,郁郁葱葱,为人们带来一片清凉;秋天,红叶漫山,层林尽染,如诗如画,是 “古晋阳外八景” 之首,此时的崛围山仿佛被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漫山遍野的黄芦,一棵棵都披着一身火苗似的红叶,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发出一片飒飒的响声,像是燃烧得毕毕剥剥的火树,连脚下的白茅草也被辉映得泛着一抹轻烟似的红晕;冬天,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宛如一个童话世界。登上山顶,站在崛围山舍利塔下,极目远眺,晋阳风光尽收眼底,让人不禁心旷神怡,油然而生一种开朗、蓬勃向上的朝气。
在崛围山巅,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 —— 多福寺。多福寺始建于唐代贞元二年(786 年),原名崛围教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之一,唐代、宋代两代香火盛极一时。宋末毁于战火,明代洪武年间重建,成为晋王宗室的重要礼佛之所,弘治年间(公元 1488 - 1505 年)更名为多福寺,后又多次重修。2006 年 5 月,多福寺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古寺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千佛殿由南而北,鳞次列于中轴线上,构成三进院落,两旁钟鼓楼、配殿、禅堂相互映衬。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前后出檐均有明柱,屋顶四周琉璃剪边,宏伟而瑰丽。殿内供奉着三佛四菩萨,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是药师佛和弥陀佛,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分立三佛之前,在释迦佛背后还有一尊倒坐观音。大殿墙壁绘有 84 幅连环画,反映了释迦牟尼佛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画法娴熟,线条流畅,着色讲究,立体感强,形象逼真,是难得的明代壁画精品 。藏经楼是一上阁下洞的双层复合体,六根大柱把上下紧紧连在一起,浑然天成,相得益彰。洞名乘息洞,阁曰文殊阁,洞门石柱上有傅山先生的手书墨迹,颇为珍贵。在藏经楼东侧的红叶洞,是傅山先生曾经读书行医治病的地方。多福寺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见证了岁月的沧桑。
中华傅山园,位于尖草坪区西村,是为纪念傅山先生诞辰 400 周年而建造的仿古祠庙式园林建筑群,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 。园区占地 109 亩,以傅山先生的生平事迹、杰出成就和厚重文化为依托,弘扬 “医圣” 傅山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旅游、非遗传承、中医药治疗、康养保健、爱国主义教育及各类研学培训等活动。走进中华傅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楼,造型为三门、四柱、七顶式,正中石楼上刻有姚奠中先生题写的 “中华傅山园” 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中门立柱上刻有傅山先生的对联。沿着牌楼、明镜台、傅公祠、状元桥、真山堂、洞庭院一路走去,仿佛穿越时空,追随傅山先生的足迹,领略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就,感受他的精神世界。真山堂是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正长方形,四檐有廊,下承青石台基,上建重檐歇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青瓦素脊,又以青色为基调,间以紫红立柱,彩绘梁架加以修饰,形成了古朴端庄、典雅纯和、玄静清幽的明式道观风格。大殿内置花岗岩傅山先生雕像,采用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法,将一个端庄、刚毅、慈祥、富有气质的历史文化名人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肃然起敬。傅山坐像后正中央,悬挂有仿傅山生前书写的 “气生道成” 木匾,给人一种玄深之感。此外,园内的农耕院、民俗院、膳食院、非遗院等景点,分别展示了傅山中医、傅山拳法、傅山药食、傅山书法等不同的傅山文化内涵,让人们全方位地了解傅山先生的卓越贡献。
雁丘园,是汾河公园景点之一,于 2023 年 9 月 30 日开放,位于太原市汾河景区四期柴西高速桥以南 800 米,汾河景区东岸,西邻汾河水,北望崛围山 。雁丘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和他的传奇一生,总设计面积为 58424 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达 49643 平方米。园区以金末元初太原文学家、诗人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为核心要素进行创意设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赶考之路长廊、好问堂、双飞亭、只影轩、千山亭、狂歌厅等建筑小品及景观绿化、景观铺装等仿金元时期风貌古建筑 。据史载,元好问于泰和乙丑年(1205 年)赴试并州,适逢捕雁者捕得两雁,一死一脱网,脱网者悲鸣不去,竟自投地而死。诗人感慨万分,遂购得两雁,葬于汾河之畔,垒石为识,曰 “雁丘”,并赋《雁丘辞》。如今,雁丘园成为了人们缅怀元好问、感受爱情忠贞的地方。整个园区分为北园、中园、南园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元素。北园是雁丘园的主要景区,园内建有好问楼和元好问铜像,好问楼内展示了元好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让游客更加了解这位北方文雄。楼对面的石头上镌刻着赵孟頫书写的《摸鱼儿?雁丘词》,石头上方栩栩如生的双雁雕塑增添了动态的韵味,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元好问对爱情的赞美和对忠贞的执着。中园是雁丘园的文化展示区,园内建有双飞亭、只影轩、千山亭和狂歌亭等景点,这些亭子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元好问的词作,感受词中所营造的意境。园内还有一座元好问书法碑廊,展示了元好问的书法艺术,让游客领略到他的多才多艺。南园是雁丘园的自然观赏区,园内有一坡绿草和几段长廊,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放松身心,享受自然的美景。园区的整体设计以简约朴素为主,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让游客在绿草和长廊的映衬下感受到宁静和和谐。除了欣赏美景,雁丘园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如书法展、诗词大赛和文艺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园区的活力,也丰富了游客的参观体验。同时,园区还设有咖啡馆和餐厅,为游客提供休息和品尝当地美食的场所 。
舌尖盛宴:不容错过的美食之旅
尖草坪区的美食,是一场味蕾的狂欢,每一道佳肴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尖草坪区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
宇文红薯是尖草坪区的特色农产品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宇文村地处太原市北部丘陵区,耕地含沙量高,非常适宜薯类种植,所产红薯表皮光滑、果肉饱满、口感香甜。如今,宇文红薯已成为注册商标,并获批 “绿色农产品” 称号。村里主要种植的普薯 32,俗称 “西瓜红”,这种红薯无丝无筋,未加工前薯肉呈橘色,烘烤后会渗出像蜂蜜一样的金黄色糖汁,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人陶醉其中 。
柏板葡萄同样闻名遐迩,柏板村是尖草坪区的葡果之乡,这里的葡萄果肉饱满、汁水丰盈,轻轻咬开一颗,丰富的汁水瞬间在口中迸发,香甜的味道直沁心脾。每到葡萄成熟的季节,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宛如玛瑙般诱人,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
府西大米也有着一段传奇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府西大米曾与吉林延边大米、黑龙江响水大米、天津小站大米、北京京西大米共享 “北方优质大米” 的美名。府西大米产自太原府以西、太原盆地北端,也就是如今的尖草坪区。这里横跨汾河两岸,秋季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水源干净,土壤肥沃,使得府西大米具有韧性强、有黏性、外观品质好、米饭清香、干物质含量高、口感佳等特点。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水资源的减少,以及巨峰葡萄等经济作物的引进,府西大米在上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逐渐淡出人们的餐桌。2019 年起,太原北部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始试验恢复种植水稻,府西大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那熟悉的香味,勾起了无数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
打卤灌肠是太原当地的传统小吃,在尖草坪区也深受人们喜爱。它的做法独特,将荞麦面调成糊状,盛在容器里,上火蒸熟,冷却后脱离容器,便制成了灌肠。打卤灌肠的主流吃法是凉调,卤子调制得浓稠适当,灌肠的硬度适中,再加上一勺香辣提味的辣子,吃起来口感爽滑,香辣过瘾,让人欲罢不能 。
探索尖草坪,共享魅力文化
尖草坪区,这座隐藏在太原的宝藏之地,无论是古老的历史遗迹,还是鲜活的民俗风情,亦或是诱人的特色美食,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像一幅绚丽的画,每一笔都描绘着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