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商隐《夜雨寄北》之创作手法解析
文|王志伟
对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一诗,本人读过无数遍,每读一遍,都被深深感动。究此作为何能达到如此艺术效果?思之良久发现,总观其诗,有一种特有修辞创作技法,在全唐诗中独树一帜,非他诗能比。请看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先看题目,当是给北方的亲人写信,从诗句中又看出是给妻子写信。起句只是交代妻问何时归,正常人之书信往来,无他。而承句却不似平常诗之顺写及伏笔,啪的一下给出一副画面“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就出乎人意料了。一般诗人用画面表达感情,都是放结尾的,称之以景作结,浑厚无穷。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种手法,可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把自己融进画面中,感悟作者当时的心情。商诗第一句妻问何时回,第二句便出此法,告诉读者“巴山夜雨涨秋池”,这让读者亲自去体验一个人在馆驿,听着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看着涨满小池的秋水,那是多么孤独和想念亲人。在这里,是诗人给出第一个画面时空。
接再看转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又是一个画面,又是一个时空。此时,作者开始畅享回家后的那种温馨场景,“共剪西窗烛”,又把读者从遥远的“巴山”一下子拉回到“西窗”,来了一个非常大的时空转移。
最后结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正当读者体味“西窗烛”的时候,作者又开始整事了,再来一个画面,把读者拉回原处。作者回到家乡,在跟妻子缠绵“共剪西窗烛”的时候,向妻子诉说着当初在驿馆里,一夜的秋雨一夜的思念的情景。
正是这样令人称绝手法,在作者巧妙的锋笔下,不断地把读者从一个时空拉进到另一个时空,从一个画面拉进另一个画面,让读者在诗人笔下牵着鼻子来回奔走,于是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此诗除采用时空转移的方法外,还运用了另一种创作修辞手法,就是大段的重复,去重复(巴山夜雨)。重复的修辞手法,许多诗也用过,原本无他。然此诗的重复的是一个画面。承句的“巴山夜雨”画面,已经让读者体会到了作者的孤独与思亲,但这还不够,结句再接着重复这一画面,让你牢牢记住这一画面,在视觉听觉上再一次给读者以冲击,使诗又向上提升了一个高度。
综上所述,作者在一个仅有28字的绝句中,竟然运用了两种高明的修辞创作手法,而且运用的天衣无缝,怎能不在全唐诗中脱颖而出?
本人也模仿过其时空转换一法,并在《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组织的“ 第七届人间要好诗”大赛中获奖,诗云:
别妻去南方工作(新韵)
卿问车行到几程,夜深过站不播名。
只知挥手桥头雨,犹在打湿窗外灯。
以上个人陋见,欢迎老师们多批评。
王志伟 退伍军人,1971年生于山东威海,个体从业者,山东省作协会员,文登作协理事,《小楼听雨》诗词平台管理员,作品散见于《中华辞赋》《中华诗词》,多次在全国性诗词大赛中获奖。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