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名篇鉴赏(九十三)
—— 欧阳修《采桑子》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此首列《采桑子》组词第三,描写“画船载酒”游湖的情景。从前首的“春深雨过”,后首的“群芳过后”来看,此首的时间应该是在暮春季节。
起句“画船载酒西湖好”,仍是交代游湖方式,点明赞美西湖的题意。与第一首“轻舟短棹”的简单随意不同,这番出游,显然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乘坐饰有彩画的大船,船上陈设了美酒佳肴。“画船载酒”四字,隐隐逗起醉意,摆好了一醉方休的架势。第二句“急管繁弦”,则告诉读者,船上不仅设酒,要酒添游兴;而且张乐,要乐助酒兴。管乐高亢嘹亮,节奏急促;弦乐纷然奏鸣,五音繁会。一个“急”字,一个“繁”字,形容音乐演奏的热烈欢快。奏乐是为了宥酒,热烈欢快的的乐声,让画船上的游人更加兴奋,于是“玉盏催传”,酒杯随鼓点或歌词依次传递,声停杯止,持杯者饮酒。“催”字回应上句的“急”“繁”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一众游人行令劝酒、觥筹交错、开怀畅饮的情景。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酩酊大醉,而这正是大家想要的结果。前结“稳泛平波任醉眠”,即写醉酒之后,相与枕藉乎舟中的可掬醉态。湖面波澜不惊,画船平稳漂行,一任醉酒的游人放心酣睡。
上片描写画船之上饮酒听乐、泛舟醉眠的情景,可谓放浪形骸,酣畅淋漓。与第一首相比,同是乘船游湖,第一首的上片是静观静听,取境偏静;这一首的上片是饮酒听乐,取境偏动。第一首由上片绿水逶迤、芳草满堤的静境,到下片“惊起沙禽掠岸飞”的动境;这一首由上片急管繁弦、传杯催饮的动境,借助前结动极趋静的“醉眠”,过渡到下片观赏湖中水天的静境。
后起“行云却在行舟下”,描写天上的流云在行走的画船下飘移,这应是醉眠的游人睡醒之后,惺忪之际所见湖心之景。当然,你也可以把“醉眠”理解为醉卧,即不胜酒力躺下休息,却不一定非得入睡。如果是那样当然也很好,醉眼朦胧地观赏湖景,更容易产生幻觉和错觉,为游赏添加乐趣。只是赏景的时间与饮醉是前后衔接、不曾间断的,无须在中间插入一段睡觉的时间。“空水澄鲜”四字,借用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成句,恰切现境,形容天空与水面一样清澈明净,可谓春水共长天一色。“俯仰流连”四字,说游客一会儿低头看水,一会儿抬头看天。俯身看水时发现飘着云朵的天宇在船下水底,于是抬起头来仰观,发现那船下水底的天宇云朵又到了头顶天上。“流连”二字值得玩味,醉眼迷离的游人觉得水天辉映之景煞是好看,于是反复观赏,想要确证云天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结句“疑是湖中别有天”,将上一句里的疑惑点明,游人觉得自己乘坐的画船好像行走在两重天空之间,经过“俯仰流连”的反复观察确认,天宇和云朵确实还在头顶天上,但是水底分明还有一重天在,疑惑仍然没有解开。“水底别有天”不仅是一个新奇的设想,而且已把水天一色的湖景幻化为别有天地的仙境。
这一组《采桑子》词,清新活泼,生动真切,体现出北宋词写景抒情“不隔”的美感风格。尤其是多写游湖赏景过程中的心理错觉,最值得关注。认假为真,正是审美陶醉心理的具体表现。仅以这一首为例,表面上看,疑惑水中另有一重天空,是因为醉酒,神思和目光都有一些迷离恍惚,所以出现了错觉。但这种错觉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陶醉心理,饮酒催化和加强了审美的陶醉感。而能让人频频产生错觉和幻觉,西湖风景之美美何如哉,已不待言。可以说,词人不着一字,通过游人赏景时的心理错觉描写,即对西湖风景之美做了最高的褒奖,这种写法是非常高明的。
这首词的字法十分细密,上片的“船”“泛”、“湖”“波”、“酒”“盏”“醉”之间,一线串联。“管”“弦”二字,也是由酒派生,古人尤其是善于享乐的宋人,饮酒焉有不听乐歌之理?上片的熏熏醉意,暗中又诱发了下片的心理错觉。下片的“云”“舟”、“空”“水”、“俯”“仰”、“湖”“天”,互相呼应绾合,堪称“四照玲珑”之妙笔。比较今人的新诗写作,头上脚下,前后不搭,游词赘语,枝蔓芜杂,大多不解“字法”为何物。即此而论,在语言的层面上,新诗人应该向古典诗词的“字法”大力学习。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南乔,河南鲁山人。二级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搜狐教育全国分省十大最受欢迎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诗歌教学、研究工作,兼事诗歌创作。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韵文学刊》《诗探索》《词学》等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中国古典诗学与新诗名家》《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传统与现代之间》《诗词曲新论》《不薄新诗爱旧诗》《花间集校注》《蒋捷词校注》等专著10余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等10余项。在《奔流》《河南诗人》《中华诗词》《小楼听雨》等刊物和平台发表诗作300余首,编有个人诗选《餐花的孩子》《时光留痕》《与经典互文》等。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获评中华书局年度十大好书、中原传媒好书、中国读友读品节百社联荐优秀文艺图书,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暨孟浩然新田园诗歌奖理论奖等奖项。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