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又又又要跑路了。
短短三十天内,李嘉诚从香港楼市套现了至少百亿港元离场。
今年4月6日,由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开发的地产项目蓝色海岸,以2.29万/平的价格开售,相较于周边新房平均3万每平的价格,李嘉诚的楼盘售价直接打了七折,当天就几乎售罄了所有房源,套现了约75亿港元,刷新了香港新盘单日销售金额的历史记录。
几乎是同一时间,长实集团位于沙田的传统豪宅项目明日·九肚山也以23-32%的折扣开售,截止到4月21日共售出194户,成交金额约29亿。
5月份,李嘉诚位于新界地块的另一个住宅项目洪水桥LYOS以25%-32%的力度折价出售,项目全盘房源341户,截止5月中旬已售出298户,成交金额18亿元。
这并不是李嘉诚第一次在房地产市场上降价套现跑路了,去年8月,其名下的住宅项目亲海駅二期同样以7折的价格降价销售,项目开盘当日即完成售罄。
这件事当时在网上还传的风风火火的,由于李嘉诚在市场上一直以不赚最后一块钢板的行为标榜自己,因此他当时的动作被普遍解读为不看好香港市场后续的发展。
结果呢?
2023年,香港楼市成交量仅为58000宗,创下了1991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二手住宅成交量同样录得28年来的新史低,房产按揭方面,全年按揭宗数录得2001年来新低,楼花按揭宗数录得2005年以来新低。
用一句深度低迷来形容也不为过,而李嘉诚硬是在这种行情下,以一招降价销售瞬间清光所有房源套现离场,其商业目光可谓是老辣至极。
去年的降价销售是因为市场低迷,那这一次的呢?
要知道,香港在今年2月份可是祭出了堪称史上力度最高的楼市激励政策,宣布进行全面撤辣,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需再缴纳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
注:在粤语里,辣招”是指为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而采取的强制手段。港府此前为了应对楼市过热,防止过度炒作而采取的一些强力限制措施,就被称为辣招,而撤辣即为撤掉辣招的意思。
力度有多大?
按香港此前全辣期的政策,一套800万售价的房产,需要额外缴纳高达240万元的各种税费,2023年10月,由于市场低迷,香港财政司将税率减半征收,额外税费降至120万港元。
而到了今年2月,香港干脆一次性撤掉了三大印花税,仅留下了税率在3%的从价印花税,所需缴纳的费用也进一步下探至24万元。
也就是说,以总价800万的房产计算,短短一年时间,官方层面给出的现金激励就高达216万港元,占比约为20%,几乎相当于免掉了一个首付。
在如此重大的利好面前,李嘉诚为何还要再度给出7折的优惠空间呢?
02在铁一般的数据面前,我也只能再度感叹姜还是老的辣,李嘉诚今年已经96岁了,他对这种由政策所激励起来的商业周期的感知实在太过敏锐。
香港财政司在2月28日宣布全面撤辣后,整个香港楼市在3月份迎来火爆的小阳春。
整个3月份,香港楼市新盘成交量高达3799宗,总成交额达381亿港元,与撤辣前2月份的成交量229宗和39.2亿相比,分别增长了15倍和9倍。
而在二手成交方面,根据十大屋苑的数据,3月份成交单量约为371宗,是2021年以来的新高数据。
但是如此火爆的行情,只持续了短短1个月的时间。
根据美联物业的数据显示,4月份,香港一手市场成交量录得1816宗,环比三月暴跌56.18%,5月份的一手成交则更进一步下探至1411宗,环比3月下降66%。
为什么力度这么大的激励政策,只换来了一个月的爆火期?
从美联物业发布的一组数据或许能够窥得其中的原因,今年4月份,内地买家在香港一手住宅市场的交易金额,占比达到了57.1%,超越了香港本地买家。
而今年第一季度,内地买家在香港一手私宅注册量占比上升至约37.2%,为12年来的新高。
由于香港本地的楼市没有限购政策,因此港府针对楼市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调节税率来实现的,对内地买家而言,全面撤辣无疑是一场重大利好,因此在政策出台后便蜂拥而至。
换言之,本轮香港楼市的火爆,是受外来资金推动的,在后者的需求逐渐释放完毕后,本地买家并不能撑起如此庞大的量级,最终在4-5月份出现了回落。
李嘉诚显然是看到了这种趋势,所在在4月份推出的两套住宅项目相当干脆了给出了7折的降级空间,4月份开盘的蓝色海岸与九肚山项目几乎都是瞬间售罄,而5月份才开盘的洪水桥LYOS项目虽然同样折价销售,但受行情影响就没那么好卖了。
当然,这个没那么好是相较于此前的发售即售罄而言,对比同行来说,李嘉诚的住宅项目在市场上还是相当有性价比的。
5月行情的低迷其实也反映出了香港楼市目前的现状:即使经过全面撤辣减去高达20%的税费支出后,绝大部分的香港居民,仍然不愿意承担在本地置业的高昂开支。
03这种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受收入波动的影响。
香港本地支柱产业的凋敝,让主力购买人群对收入可持续性的预期下降,进入了被动防御状态。
提起香港的支柱产业,你第一个想起的会是哪个行业?
只能是金融没跑了,作为曾经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截止2022年,香港金融业拥有26.7万名从业人员,占全港就业人员的7.5%,然而其产值却占到了全港GDP的22.9%。
其第二、第三与第四大产业则分别为贸易、航运及旅游业。
可以说整个香港的经济,都是围绕着这四个支柱产业而展开的,但在2023年,他们却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首先是金融产业,由于过去几年里的震荡,香港在2022年痛失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的宝座,被同为亚洲城市的新加坡取而代之,同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过去几年里有大量的跨国企业将公司区域中心由香港迁往新加坡。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境外公司数量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222家,但地区总部却从2022年的1411家减少至2023年的1336家。
在金融业产值方面,2023年香港非储备金融资产整体增长了3537亿,占全港GDP的11.8%,同比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同时,根据香港统计局于去年12月发布的工资薪金统计报告来看,去年平均收入最高的行业是运输业,其月收入高达24800元,而这个位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金融业的宝座。
在贸易及航运领域,香港的日子同样不好过,2023年香港全年贸易总额8822.4亿港元,其中出口下降7.8%,进口下降5.7%,。
之相关联的数据则是港口的货物吞吐量,作为中国的桥头堡,香港此前一直都是世界与大陆的中转站。
然而在2023年,除了马来西亚与印尼两个国家在抵港货物上贡献了增量以外,其余各国的抵港货物几乎全面下降,由香港发往世界各国的货物同样录得了11.1%的降幅。
旅游方面的数据则更为惨淡,我们在去年年底做过一期香港与深圳地位两极反转的视频,其中有提到国庆节期间香港的出入境人数,本地居民比内地游客的数量足足高了三倍,形成了极其罕见的出境人数与入境人数的倒挂。
四大重点产业几乎全面受到冲击,自然而然的会让相关从业者在大额支出上更加谨慎,再加之过去几年里香港房价的一度下行,持币观望的大趋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恐怕也是李嘉诚7折抛售的原因所在,在没有探寻到一个新的增长方向之前,香港恐怕要沉寂好一会时间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