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开展ICD联合CCM(分期)治疗窄QRS波重症心衰

蒋济谈健康 2024-07-15 18:30:52
医•术 |沈医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一科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开展ICD联合CCM(分期)治疗窄QRS波重症心衰

6月28日,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一科起搏电生理团队,成功完成沈阳市级首台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植入手术,标志着医院在心衰器械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新疗法也将给心衰患者带来全“心”希望。

62岁的沈先生近2年来反复出现胸闷气短喘息,腹水及明显双下肢浮肿,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扩心病,全心衰,心功能IV级”,入院后给予抗心衰治疗后效果欠佳,并出现利尿剂抵抗,给予CRRT治疗后症状略缓解。2年来,患者反复多次入院治疗,本人及家属饱受疾病折磨,给家庭生活带来了沉重负担。2个月前,患者于外院植入ICD(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本次入院后,患者端坐位,喘息明显,双肺明显湿啰音,双下肢明显浮肿。BNP4600pg/ml,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EF31.6%,左房内径40mm,左室内径55mm,且该患者合并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心血管内一科副主任谭力力查看患者后,考虑患者为全心衰,心功能IV级,结合患者心脏超声及心电图QRS波宽度,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案为植入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改善心衰,但考虑该患者病情危重,平卧困难,手术风险极高。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调整抗心衰药物。并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给予患者局麻下行CCM植入手术。

手术当天,患者在扩血管药物支持下,心血管内一科团队顺利完成了CCM植入术。CCM术中需要在患者右室间隔同时植入两条导线,精准定位电极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难点,由于该患者之前植入过ICD,又增加了手术难度,不仅要求各导线的解剖位置和检测参数满意,还要同时兼顾三根电极的相对位置和间距合理。

在心血管专家于波教授指导下,心血管内一科团队密切配合,先后植入两根主动电极于右室间隔。术中测试两根起搏电极的起搏阈值分别是0.4V(RV)和0.8V(LS),感知阈值分别是7.0mV(RV)和5.0mV(LS),起搏阻抗均低于1000Ω,表明电极准确植入在健康心肌上。随即将植入导线连接至CCM脉冲发生器,设定输出为7.5V,脉宽20.56ms,CCM术中即刻稳定发放脉冲,患者无任何不适感,CCM联合ICD植入,预防猝死,治疗心衰。

右侧位电极位置 左侧位电极位置

患者术后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CCM稳定发放脉冲,患者气短明显缓解,逐步停用扩血管药物及利尿剂。

术后心电监护脉冲发放

慢性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血管界的最后堡垒,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下降,无法自理,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长期以来,针对窄QRS中度到重度心衰患者的器械疗法在全世界都处于空白状态,以前这类患者只能通过药物治疗,心衰反复发作,预后差,而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疗法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CCM发送的是非兴奋性电信号,在心脏的绝对不应期时发送,即感知心肌激动后30ms内发送,时长20.56ms,对患者心率无影响,不具有起搏功能,而是通过改善每个细胞的收缩力来改善心室总体射血力,且相对于正性肌力药物,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增加心脏负担。

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是一种先进的心力衰竭治疗装置,通过微创手术将刺激电极植入到患者心室,在心脏搏动的绝对不应期释放电刺激,这种电刺激不会改变患者心律,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的生理状态,加强心脏收缩能力,从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主要用于窄QRS(<130 ms)、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室射血分数在25%-45%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作为针对窄QRS心衰患者的一种独创器械疗法,心脏收缩力调节(CCM)疗法填补了当前国内慢性心衰器械治疗领域的空白,将为更多的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病例介绍仅供参考

专家简介

谭力力,心血管内科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副主任(主持工作)。辽宁省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肺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健康管理分会常委。师从著名心血管专家于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20年,擅长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起搏器植入术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急危重症抢救和治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沈阳市科技局课题3项,院局级课题6项,指导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省市课题10余项,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收录6篇,中文核心12篇。

0 阅读:10

蒋济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