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档雨田君见证了《哪吒2》登顶影史票房总榜的辉煌,当然也看到了《蛟龙行动》所代表的军事战争题材片的落寞。
其实在过去的一年,不仅是《蛟龙行动》,同类型陈导推出的年度剧作《志愿军》第二部表现同样很挣扎,未能达到预期。
很多所谓的业内人士认为《志愿军》和《蛟龙行动》票房未达到预期,是因为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审美疲劳,或者说是某些人恶意差评。但《哪吒2》用内容出圈,也证明只要是好内容和质量过关,不管什么样的题材,都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因此!本期我们就以《志愿军》等为例, 和《大决战》来比较,从单纯的内容上去看,现在的国产战争片和老一辈的相比究竟差了什么?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3ad4d89f2c701b3a62b15b9fee54e1.png)
今年票房表现未达到理想的战争票
首先,现在战争电影缺乏创作沉淀这里雨田君先来说一下,咱们老一辈革命家对于战争电影的严谨和创作的态度真的让人佩服。
《大决战》剧本的创作,同样也是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和电影人“匠人精神”的体现。
其一,就是剧本的打磨,经历了差不多3年半。
在1980年的时候,为了展现战争年代我军重大历史突破事件,八一厂就将拍摄气势磅礴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提上日程,并将其当成对标老大哥经典的《解放》系列这样的世界级电影来立项。而为了能在剧本上匹配这样的史诗电影,八一厂的编剧们,如史超、王军和李平等人在总编徐怀中老先生的带领下,也开始了剧本创作。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bdeafdb70c426bcd05895a4eb0804a0.png)
《大决战》的编剧徐怀中老先生(正军职退休)
从剧本的立项再到创作完成,一共经历了1000多天(3年半),编剧们查阅了将近6000万字的文献。这里面除了翻阅我军的战史之外,还找了很多老一辈革命家进行授课,为此八一厂的编剧们还特地去采访和咨询这些老革命家,比如当时经历过辽沈战役的聂老总,甚至是当时已经特赦且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前国军将领黄维、杨柏涛等人。
在创作最关键的时候,废寝忘食编剧们都埋头在文史档案馆整个月都不出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e2012061fd4770fc18414f811e6c86b.png)
深入一线的《大决战》导演组
其二,就是为了追求真实和对于三大战役的还原,剧组背后庞大的顾问团队
别的战争电影,请顾问可能也就是仅仅挂一个名,可大决战为了更好的拍摄以及对于三大战争的极致还原,却请来了“天王级”的顾问团队。
在大决战的顾问的7人团队中,既有当时我军经历和参与过三大战役的苏静、张震和杨国宇将军,也有我军新闻、文化和宣传部门的老一辈工作者,有文有武相得益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2e8ee0c5fe3168367fdd7654a727d91.png)
《大决战》强大的顾问团队
同时除了顾问团队的之外,在剧本和影视审核方面,剧组也是做到了严格的把关。
在拍摄结束过后的审核阶段,杨公甚至还亲自上阵观看并对电影进行点评和意见指导。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当时在创作《辽沈战役》的时候,因为历史原因很多人想要建议将101的戏份减少或者干脆不出现,但杨公却说
“如果不写101,那东北战场的仗都是谁打的?”
可见,杨公的坚持才能让101的形象在《辽沈战役》中这么饱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c101fb4d79bd773bd220f4ecdb51ed.png)
杨公多次支持和参与《大决战》的拍摄幕后
而正是在这些编剧们逐字逐句的雕琢,才让大决战诞生出了这么多“硬核”到现在都朗朗上口的台词。
比如,《辽沈战役》中101对刘亚楼下达攻击锦州的命令,再比如《淮海战役》中老蒋为徐州经典的——“60万对80万,优势在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d38c3b18b25a0ffe84628c7fbf6e18.png)
老蒋的经典台词
而很遗憾,在《大决战》三部曲身上的“匠心”,在我们现在很多影视剧中却显得那么的“凤毛麟角”。
在现在快餐影视文化占据主流的今天,很多影视战争已经缺乏对于剧本的打磨,甚至很多电影中都出现了很多细节上的硬伤,比如新版电视剧《大决战》中,国军将领杜聿明居然叫陈诚叫“辞修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8c15ea5600287a4870c090dd4ae7ed7.png)
在很多人吹捧的电影《八佰》中居然出现了国军士兵大量杀俘的细节,更还有《某号》中掺杂着大量私货的情节,这些其实都是创作不上心以及想当然所导致的。
再比如《志愿军》系列中杂乱的故事线,以及《蛟龙行动》里面夸张的吹口琴情节,如果这些角色和编剧,多体验军人和潜艇兵的生活都不会出现这些漏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d6a74bea85a414c1204951e1d8d486a.png)
《蛟龙行动》名场面之吹风琴
其次,就是过于依赖流量走捷径现在的军事战争电影,缺乏打磨的另一个弊病就是“急功近利”
现在的战争电影,也从以前的内容为王变成了“流量为王”,很多电影都会邀请很多流量大咖和小生的卡司阵容参演,靠着流量明星的虹吸来吸引粉丝进入电影院观买单,而非单纯奔着电影的内容去。
以至于这些电影在创作的时候都是角色>内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566ff64983e8be36f198229007f52b.png)
《志愿军》的演员表
而对于某些人来说,主旋律电影是什么他们压根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在这样的电影能给自己叠多少层甲,或者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后续的流量。
哪怕是仅仅客串他们也能说自己主演过几十亿票房的主旋律电影,可这些人甚至连剧本都没看完,或者缺乏对角色的塑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95a843ae6571b3cec449441b4bcfbf.png)
《志愿军》的卡司阵容
同时,除了启用流量明星之外,现在的战争电影走捷径的另一个通道就是各种话题找流量。
近几年的战争电影在宣发上都是利用短视频的话题传播来为电影制造热度,比如《蛟龙行动》里面的某位演员就说过,他们在对台词的时候为了保密,看到国际演员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躲过去,美其名曰是为了保密(有点欲盖弥彰的意思)。
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宣发,显然也是为了流量和话题走捷径的例子,但他们没想到的却是被流量所反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9c6cdf6d547dd924b1e542182a5af28.png)
《蛟龙行动》之经典保密宣传,堪称最失败的公关宣传
与之相反的则是老一辈电影对于“内容”的把控,真真正靠着影片征服观众。
在角色方面,《大决战》三部曲并没有启用所谓的“流量小生”,而是很多以苏林、古月等人为首久经考验的老戏骨特型演员。
而且对于演员的选拔也是不拘一格,比如之前一直没有演过戏的马绍信和谢伟才老师,他们在电影中却创造出了影史最经典的101和粟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7c8b4254f003d0b2c194b5a3545dc00.png)
《大决战》里面的经典角色502和101(剧照)
在剧组里面,每一个演员都要熟读那段历史,以及对于所饰演人物深入打磨。
比如马绍信老师在扮演101的时候,还特地去查找了其资料以及其身边的人请教生活和工作中的101,在《辽沈战役》拍摄期间,马老师早已成为剧组里面的101通,还经常跟剧组人员讲有关101的一些奇闻轶事。
就连杨公在接见101的时候也感慨道:
“你是个好演员,仿佛就是101本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49b90d6aca02f867b39060205d9d212.png)
杨公亲自和扮演101的马绍信老师握手
而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八一厂也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整个《大决战》电影中演员的费用仅仅占了不到4%(这里面还包含了住宿、以及对群众演员补贴),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在流量为王的现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费用有将近50%以上是演员片酬,这也让很多电影只能在其他如特效、场景等费用上找补,从而直接影响电影的质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7deb36a9401e18e21112cce7c3e050.png)
《大决战》的人员费用支出,少的可怜
最后,就是场面缺乏史实感战争电影,很大一部分群体是军迷和历史爱好者,因此对于历史的最大还原是电影能否被接受的重要依据。
很显然,《大决战》对历史的还原堪称是纪录片级别的。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是台词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比如101的很多话都是从东野和军委的台词中细抠出来,而且为了制造百万大军决战的场面,当时剧组还特地请来了我军帮忙,整个拍摄出动了将近330万人次的群众演员,不亚于再发动一次大决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57c7f29ec14316002fb7125f651145c.png)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东野入关现场,群众演员比现在的剧组要多10倍以上
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更是经典。
《辽沈战役》里面千门大炮一起对锦州城炮击的场景展现了我军强大的火力,至今一直被很多电影和电视剧借鉴。
《淮海战役》中黄维兵团行军的场景以及《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出动的画面都是一镜到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d663817cbc543de890080428d87f88.gif)
经典的黄维兵团行军镜头(剧照)
反观现在的战争片早已是失去了原来的“内核”。
再严肃的题材,他都能给你整出CP抽空谈个恋爱,军旅生涯不当刺头就不会演戏,掺杂着各种卖弄的情节,让观众看了更容易出戏,各种军事常识错误,以及小家子气的动作场面,更是愧对“战争片”这三个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05bf9bedb8b3754fb14adf239caff5a.png)
不谈恋爱不会演戏系列……
故而,从《大决战》这个标杆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创作的投入以及剧本的打磨上,根本没法和老一辈的优秀电影相比,缺乏沉淀,急功近利走捷径,也让现在的战争片开始走下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