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农村19种经典的运输工具,有的已经消失,你见过几种

夜婉阅览过去 2025-04-22 14:03:11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一件运输工具就能撑起一家子的重担。

独轮的鸡公车、吱吱作响的三轮车、沉甸甸的扁担,陪着一代人走过春耕秋收,见证了无数汗水和希望。拉着满车庄稼,挑着柴米油盐,那些如今快要看不见的老物件,曾经是农家最宝贵的伙伴。有些运输工具只存在于回忆中,有些还静静地倚在老屋的墙角。

看着它们,脑子里总能浮现出父辈们忙碌的身影,那些“老伙计”承载着一段最真实的乡村岁月,你还记得几样?

拉一车汗水的“鸡公车”,村里最能干的老伙计

早些年,鸡公车是乡村最常见的运输工具。无论是在田里送肥料,还是把收成推到粮站,这一辆独轮车就撑起了一家人的希望。

鸡公车只有一个轮子,车面平整,能装不少东西。男人们推着它翻沟越坎,一路“叽咯叽咯”,像唱着一支干活的老曲。

车把上缠着布条,是为了不磨手。遇上上坡,后面还得有人帮着推一把。

别小看这一辆车,装上十多袋麦子也不在话下。一些壮汉甚至能用它推千斤重的货。

农忙时,鸡公车最忙。男人在前面拉,女人在后面扶,孩子坐在车上压车,太阳晒得人背上发烫,脚底起泡,但谁都不喊累。

中午累了,树荫下就地歇会儿,一壶凉茶,几口干粮,车旁坐一圈人,一边擦汗一边聊庄稼。

如今,它常被搁在院角,车把锈了,木架也裂了,但看到它,还是能想起那些年推着它赶集、拉砖、送粮的日子。

三轮车、架子车、扁担:哪一样不是庄稼人的“命根子”

比起鸡公车,三轮车算是“高档货”了。前面一车把,后面一个座舱,不仅能载人,还能装货。有篷的三轮车,能遮风挡雨,谁家有一辆,全村都羡慕。

尤其是“黄鱼车”,那时村里娶媳妇、送亲戚,最体面就是坐这种三轮车。

还有一种倒着骑的,叫“倒骑驴”。车厢在前,骑车人在后,在东北最常见。它操作灵活,不容易翻,适合在雪地里走村串户。

再说说架子车。这车用两只大轮支撑,靠人肩膀发力拉动。最常见的是收麦、送砖头,车上加个绳圈挂在肩膀上,拉一天肩头就青一块紫一块。可农村人硬是靠这车,一点点把地基垫起来,把庄稼拉回家。

有些地方,孩子小时候连车都是在架子车里学会走路的。母亲把孩子放在车上,拿根细棍做车把,推着绕着打麦场走。孩子摔了哭一会儿,拍拍土又爬起来,像极了家里那些拼命干活的大人。

而扁担,更是家家都有的“长工”。一根挑,两个筐,柴米油盐都靠它。下雨天扁担湿了,冬天肩头被压得红肿,全是常事。手上厚厚的茧子,就是这么挑出来的。

有经验的人说,挑扁担不能急,要稳。稳了,肩才不痛,货也不撒。用得久的扁担,中间发亮,像被时间磨出来的玉。

从“二八大杠”到“推车棒棒”:哪一样不带着一家人的希望

二八大杠,自行车里的“王者”,谁家要是有一辆凤凰或永久的车,绝对是村里头的风光事。

黑亮的车架,响亮的车铃,骑上它能从村头骑到镇上。后座绑个铁篮子,早市上拉着菜,赶集时装着货。孩子上学,爹娘轮着送,车后坐着娃,前面绑着书包。

不少人结婚时,二八大杠就是“婚车”。贴上红花,新郎骑车带着新娘,一路鞭炮声中进门。

那年头不讲排场,讲实用,一辆车能骑十几年,换几套胎,再抹点油,又是一年。

除了二八大杠,还有一些更原始的工具,比如“推车棒棒”。这不是哪种正式工具,是把一根粗木头架在货物下,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走。

上山运木、下河搬石,常用这种方式。没有轮子,全靠人力。抬得多了,肩头起水泡,脚底磨起老茧。

还有些地方用“木滑车”——在山地修梯田时,把石块放在木板上滑下来,人手拉绳控制方向。危险,但好用。没人说苦,因为每一块石头,都是家里人亲手搬回来的。

农村的运输工具,有的是一块木头做的,有的是铁皮改装的,也有些根本不成形,只要能用、能拉,就算好工具。那时候不讲科技,只讲实用。

鸡公车、三轮车、架子车、扁担、独轮车、黄鱼车、倒骑驴、二八自行车……这些名字,在今天听来可能陌生,但在七八十年代的乡村里,每一个都写满了生活的故事。

一辆旧车,一根扁担,拉的不是货,是那个时代一家人的日子。

如今走进现代,村里有了电动三轮、四轮货车,可提起那些“老伙计”,谁不心头一热?

人老了,东西不舍得丢。哪怕用不上了,还是放在屋角、挂在墙头,就像留着那段走过的岁月,偶尔摸一摸,也能记起当年靠着它过日子的踏实劲儿。



0 阅读:0
夜婉阅览过去

夜婉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