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蒜苔一上市,不少人抓上一把就走,回家炒出来才发现,有的清脆鲜嫩,有的却发柴带辣。其实,蒜苔分“绿头”和“红头”,区别不在价格,而在品种和用途。

有人专挑便宜的买,结果口感大打折扣;也有人一眼看准,挑的蒜苔脆得能响。
想吃得过瘾、买得实在,得先看清楚颜色、掐一掐根部、分清楚头尾。蒜苔虽小,门道不少,认准“绿头”和“红头”的区别,挑菜做菜都能省心不少,不吃亏。

村里老杨家种了几十亩蒜,每年春天最忙的活就是“抽蒜苔”。这活不轻松,得在蒜薹刚出头没几天的时候一根一根掐出来。
问他为啥这么讲究?老杨头笑了:“种蒜苔的和种大蒜的,本就不是一路货。”
原来,咱们吃的蒜苔,有的是“主产蒜苔”的地块专门种的,这种选的就是白皮蒜,苔粗直、汁水足,整块田就是奔着蒜苔来的;还有一种,是紫皮蒜地里顺便长的蒜苔,真正目的其实是要收蒜头,蒜苔只是抽一抽,免得影响蒜头长。

从田里就分了“主角”和“配角”,也难怪到了市场上,一个粗壮笔直,颜色亮,一看就想掂回家;另一个短瘦发红,还常常折着头,卖得虽然便宜,但吃起来差远了。
再仔细看,白皮蒜长出来的蒜苔,顶端偏绿,甚至白白亮亮的,一折就断,断口还有水珠。而紫皮蒜的蒜苔,头部发红,有点发紫,颜色深不说,还常常掰不动,得使点劲儿才断。
这些在地里种出来就定了调子的差别,是后面口感、做法、保存方式都不一样的根本原因。

前阵子下乡买菜,大棚门口堆了一堆新鲜蒜苔。一个老太太正在挑,边挑边念叨:“看颜色、看根、看尖,选菜就得细心点。”

第一步,看颜色。绿头蒜苔颜色发亮,翠中带白;红头蒜苔则有点暗,带点红头紫帽,眼力好的,一眼就能看出。
第二步,看根部。用指头轻轻捏一下蒜苔底部,能捏出汁水、有弹性,就是新鲜的;一碰就软,或者断面发干,那多半是采回来两三天了,不太新了。

第三步,看顶端。新鲜绿头蒜苔的尖儿是细的,颜色匀称,干净利索;红头蒜苔头上鼓着,颜色深,还有些尖头发黄的,那种容易老,口感柴。
第四步,试一试能不能掰断。把蒜苔折一折,清脆断开是好货;弯来弯去不断,掰了几下才断,口感十有八九不行。
市场上有些摊主会把红头蒜苔混在绿头蒜苔里卖,不熟悉的人一看全绿,拿回家才发现炒出来柴得很。这时候,手头功夫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根一根翻着挑,买少不怕麻烦,买对了才值。

蒜苔这东西,看着简单,用起来却讲究。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时节,做法还真得对路才好吃。
绿头蒜苔的做法最讲究“清爽”二字。切段之后直接炒,不用焯水,锅里先下一点油,烧热后下锅翻炒,火不能太大,大概一分半钟,加盐就能出锅。这种蒜苔本身带甜味,清脆爽口,炒鸡蛋、炒肉丝、炒腊肉都合适。凉拌也能吃,焯水五秒,过冷水,拌点麻油、酱油、醋,就是一道下饭菜。

红头蒜苔呢,适合慢慢炖。口感偏软,不适合快炒,容易炒“柴”。更适合和五花肉、排骨一起炖,或是腌起来做下饭菜。炖之前可先用开水焯一遍,再配着肉丁一起煸炒后加水炖,能把它的辛味压下去,口感也会稍微软中带韧。
有时候红头蒜苔便宜,一斤三四块,有些家庭图便宜买多了回来,结果怎么炒都没那种“脆响”,其实并不是不会做,而是蒜苔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适合慢火。

还有人用红头蒜苔腌成酸菜,切段后用盐腌一夜,再配上辣椒、花椒泡进坛子里,头半个月每天要翻一翻,之后就能存上一个多月,吃起来微酸带辣,特适合夏天吃面条下饭。
说到底,红头和绿头各有优势,买的时候要看清楚,吃的时候要对上口。别看都叫蒜苔,挑不准、做不对,这口味就是差着劲儿。

蒜苔一年一季,鲜嫩的就那一阵子。现在买菜不像过去一把一把挑着买,很多人图省事用手机下单,一不留神就把红头当绿头买回家。吃起来差别大不说,还耽误了一锅菜的口感。
其实分辨并不难,颜色、粗细、长短、顶端颜色,一对比就明白。要是不熟练,记住一句话:“买绿头吃脆,买红头吃炖。”

别被外头便宜的价格蒙了眼,选菜讲究的是值不值,而不是省不省。多花两块钱,吃着顺嘴,家人也高兴,比啥都强。
下次遇上蒜苔,不妨多看两眼、多摸两下,红头绿头心中有数,吃得香、买得准,不多花冤枉钱,才是实打实的会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