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后想让孩子复学,家长要做到放下与接纳,但不过度共情

爱读书的百合 2024-12-20 08:58:24

孩子休学或频繁请假后,家长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快点回到学校。

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父母迫切或焦虑的心情,对于孩子复学不仅没有帮助,还会让孩子更加逃避,更不愿意去学校。

在我辅导休学的家长后,发现能复学成功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情绪相对稳定的父母以及足够的耐心。

在孩子休学后,父母通常会着急得四处乱求医:

先是威逼利诱,逼着孩子去上学,讲道理,示弱,讲各种利弊和条件,但通常这种方法是最没用的。

原本孩子就不愿意去上学,父母一逼一吵一恐吓,孩子愿意去学校的心思更彻底没了,于是躺得更彻底。

父母眼见没有办法了,只好妥协,那就请几天假吧,等调整好了就去。

孩子也满口答应,等请了几天假后,孩子又找各种理由继续不去学校,父母逼得再紧,孩子就来一句:你们再逼我,那我去死好了。

父母看到孩子拿死威胁,而拒绝去学校,父母只好作罢,不敢再逼孩子去学校了,生怕孩子真的会出事。

但父母并没有放弃孩子学习和返校的期待,不想去学校,那也可以,咱们就在家自学也不是不行。

孩子刚开始也会自学几天,可是慢慢的就迷上手机和游戏了,自学也开始不了了之。

眼见孩子在家也不学习了,父母就会想办法砸钱给孩子请一对一补课,孩子在父母的软磨硬泡和金钱助攻之下,也能吊儿郎当的去补课。

补完课,孩子也会给父母提要求:我都去补课了,那手机和游戏要自由一下。不然下次补课我也不去了。

这个阶段是休学后,父母的第一个阶段:

恐慌与焦虑,不得不接受孩子不去学校的现实,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停摆。

但父母不管怎么的辛苦和砸钱,怎么不得不接受孩子的躺平,但孩子都没有好转的迹象。

因为此时,父母对孩子并不是接纳和对成绩以及学校的放下,只是不得不接受的无奈,父母一门心思想的还是复学,学习和搞学习。

而从来没有考虑孩子去不了学校的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是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学习疲惫和心理内耗了。

在父母用尽力气,疯狂砸钱后,还没有救赎孩子,父母不得不去求助和学习了,开始反思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家庭教育出问题了。

这是进入了家长自我觉醒的阶段,通过学习来一点点意识到可能是自己跟孩子的沟通方式、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对孩子成绩期待过高和要求过高,包办太多而导致孩子问题的集中爆发。

是的,孩子的厌学和休学,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期以来的高要求、高标准以及缺失的家庭教育问题凸显已久,而最终爆发的结果。

父母的觉醒程度以及自我疗愈速度,决定了孩子复学的速度。

不过,休学后再复学是一个很棘手的过程,不是父母刚开始改变,孩子就突然有明显变化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冰冻三尺的过程,而破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父母觉醒的阶段,最重要的练习就是接纳和放下。

接纳孩子的现状,只能是这样,放下对孩子成绩和学习的期待,目前尊重和接受现实。

而不是一边被迫接受,一边想方设法用各种小心思,外力或每天都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学习,上学,改变,快点好起来。

父母放下迫切想要改变孩子的心,孩子才有可能更快恢复状态。

反观那些孩子复学比较快的父母,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听劝。

我让父母不要管孩子,把关注力放在自己身上,父母就果真去搞自己了,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不应。

而不是每天嘴上说不管,身体却很诚实,一会一念叨成绩,一会一想学习,一会就忍不住管娃,一会又吐槽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怎么还这个鬼样子?

反反复复,焦虑像过山车一样的家长,孩子不仅恢复的慢,反而还会时不时出现过山车般的糟糕。

家长管不了自己的焦虑,管不住自己不管孩子,管不住自己想叨叨孩子的心,那就只能拖孩子后腿。

的确,放下和接纳是挺艰难的,但家长不练习放下,不去自己吃点苦头,那就只能坑孩子。

父母都说我爱孩子比我命还重要,但事实是家长爱孩子的成绩和前途,比孩子本身更重要。

孩子复学临门最后一脚,是父母的边界感,温柔而坚定。

接纳和放下,父母已经跃迁后,剩下的就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小孩,而不是过于卑微和呵护以及小心翼翼。

还是遵循着有求必应,不求不应的原则,但同时要做到温柔坚定。

原则以内的事,都交给孩子做主,但原则以外的事,温柔的拒绝,要有说不行就不行的决绝,这是父母的权威。

当做到接纳和放下,温柔而坚定,孩子复学已经具备条件了,只需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意愿与勇气,父母关键时候托举,基本成功复学就没多大问题了。

1 阅读:52

爱读书的百合

简介:专注于家庭教育父母心理陪跑,孩子厌学休学,沉迷游戏情绪内耗,缺乏自驱力,情绪疏导和疗愈以及女性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