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现将邓铁涛治疗胆结石、胆囊炎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本病一般属于肝胆郁结兼湿热内蕴的一类疾患,是常见急腹症之一。以胆绞痛、黄疸为临床特征。较多见于中年妇女。
胆腑以疏泄通降为顺,若肝胆郁结或中焦湿热滞结,均能引致胆道不通而发生痛证。气郁与湿热多与精神刺激、气候失常和饮食不节有关,加上局部某些刺激因素,如胆道内的异物、寄生虫体、虫卵或细菌等,引起胆道的感染与结石。
本病出现的寒热往来、恶心呕吐等,均属少阳胆经证。出现其他消化道的证候,是由于肝气郁结,侵犯脾胃,脾胃运化障碍所致;如果湿浊停留,郁湿化热,可以出现黄疸,所谓“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一、药物疗法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湿热、气痛、化脓溃疡、正虚邪陷四种类型。
● 湿热型相当于胆总管急性梗阻和急性胆管、胆囊炎。
证候:起病急剧,右上腹剧痛,恶心呕吐,厌食,口渴喜饮,高热,恶寒,发黄,右上腹硬满拒按(压痛,反跳痛,肝及胆囊肿大),小便少,大便秘结,粪便白色。舌质微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以清热、利湿、利胆为主。
方药:
1、胆道排石汤一方:黄芩10克,枳壳10克,枳实10克,木香20克,大黄6克,茵陈蒿30克,银花15克,芒硝30克(冲),加水约4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2剂,分4次内服,即每6小时服100毫升(孕妇不忌,但芒硝、大黄应减量)。
2、胆道排石汤二方:黄连3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木通10克,大黄6克。每日1剂。
上两方可酌情加入金钱草30克或大叶蛇总管(虎杖)30克。
● 气痛型相当于无明显梗阻与感染的肝管、胆总管及胆囊结石及某些慢性胆囊炎。
证候:右上腹短暂的或轻度的隐钝痛,间歇时如常人。常有口苦,恶心,食欲不佳,或食后心窝部不适,或有轻度巩膜黄染,上腹部轻度或明显压痛,小便清利或黄,大便如常。舌苔薄白或净,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通瘀。
方药:胆道排石汤三方:黄芩10克,枳壳10克,茵陈蒿3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青皮10克,陈皮6克。
▲黄芩
● 化脓性溃疡型相当于胆石症并发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胆囊穿孔、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肝脓肿等。
证候:除有湿热型证候外,尚有寒热往来、谵妄神昏、持续腹痛、肌紧张、拒按或反跳痛、休克等征象。
治法:宜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 正虚邪陷型相当于胆石症伴有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者。
证候:隐钝痛持续存在,神志不清或昏迷,面色枯萎,语声低微,皮肤黄晦,间或青紫,甚至有出血倾向;腹部气膨,轻度压痛,肝脏肿大,并多有触痛,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绛紫,舌苔干枯如砂皮样,脉弦数或沉数。
治法: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
方药:发生肝昏迷时,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若舌质紫绛而干,宜用清营汤。若语声低微,可加西洋参(或党参)。
二、针刺及其他疗法针刺疗法取穴:胆囊穴、阳陵泉、胆俞(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太冲、内关、足三里。
针法:每次选2~3穴,取中强刺激。亦可用电针。
耳针疗法取胆、交感、神门穴。可配体针胆囊穴,均强刺激。
本病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有寄生虫病者,要彻底治疗。患过胆囊炎的,应注意不要过食燥热食品,或定时煎服金钱草作清凉饮料,以预防复发。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内容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国医大师卷:邓铁涛》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邓铁涛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