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传奇故事:呆官(下)、道宪、刘羽冲、味江山人、奇少

文友笑古奇今 2025-02-07 11:08:51

呆官(下)

也许有人要问:“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人吗?天下应该没有这样的人吧?”芗厈(作者)认真地回答道:“百姓闹饥荒,却问何不吃肉糜?古来有这样的帝王,世间怎么就没有这样的官员?而且此官的呆傻,胜过自以为精明强干的官员很多了。”

“比如说礼节颠倒,他还知道与仆人反复辩论,他的虚心胜过那些自满的人。他责怪东关地保,还能如实告诉对方原因,他的朴实直率胜过那些只知道迁怒别人的官。他用刑错误,还能自觉发现错误,知错胜于偏执者。”

至于克扣工钱这种事,如今已经被看作理所当然,这个呆官还能够当堂发放,他的廉洁胜过很多贪官了。唉!世上任人唯亲,贿赂公行,买官卖官,投机钻营,挪用亏欠,跟这个呆官比起来,不知是谁更呆啊。至于师爷的那一通话,其实是眼界不高中下等人的看法。轿夫使用的混名至今还在用,大家都是知道的。”

我曾经到过一个县,看到过士绅百姓发布檄文声讨做官的人。那文章模仿骆宾王讨伐武则天的檄文,附录在后,供观赏。

为某县某令者,人本龌龊,家起寒微。昔逢糊目试官,曾以芜词中式。洎乎入仕,大玷官箴。潜萌弄法之奸,阴图受赇之实。入门见贿,鲸吞不肯让人;掩袖进私,狐媚偏能惑宪。移某县之毒手,剥某邑之脂膏。加以鬼蜮居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深恶贤良。罔上欺君,虐民酷吏,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巨室,邑之富户,绳之以小愆;妾之私亲,委之以重任。呜呼!包龙图之不作,海忠介之已亡。国赋横征,任呼嚎而莫应;关节周到,反保举以扬名。某令恃有护符,益逞贪墨,论案情之巨细,索价值之重轻。激胥隶之狂狺,良有以也;致绅衿之讦告,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闾里,因四乡之失望,顺万姓之同心。爰舒义词,以儆孽宦。南连邻境,北尽本乡,冤黎成群,哀鸿遍野。米麦柴炭,折价之计靡穷;盐当牙行,剥削之谋何尽。嗟声动而悲风起,怨气冲而明斗昏。暗鸣则贫富恐惶,叱咤则男妇觳觫。以此谋利,何利不兴?以此害人,何人不害?某等或居要地,或到公堂,或膺摧折于詈言,或受扑责于非理,事犹在迩,孰肯忘情?三尺之法未亡,一纸之书可托。倘能转祸为福,改过自新,共矢精白之心,立洗腥膻之秽,誓以皦日,安镇此邦。若其眷恋铜山,徘徊阿堵,坐昧先几之兆,必遭盈满之诛。请看今日之檄文,岂是寻常之泛话!

(出自《客窗闲话》)

道宪

唐代圣善寺的和尚道宪,俗家姓元。唐玄宗开元年间,他在江州大云寺做住持,得到僧众们的称赞。

当时的江州刺史元某,想要画七幅观世音画像,他认为道宪和尚做事干练,品行高洁,就将这件事交给了道宪。

道宪让画工吃斋沐浴,所有的彩色颜料都用乳香代替胶水,非常的干净清爽。元刺史相当赞赏。

事情办完后,道宪又带人去往预宁砍树扎排,准备建造文殊堂。木排扎好,即将返回时,道宪突然落水。当时江流湍急,同去的僧侣想要施救,却没有办法。

道宪落水之时,心里便想着观世音菩萨。他看到水底有异样的光,凝神注目,发现所画的七尊菩萨就站在自己身边,对自己说:“你只管念南无菩萨。”

道宪在水里行走,感觉就像白天一样。但他知道自己还在水底,担心难免一死,于是想了想说:“我念阿弥陀佛吧。”

道宪又开始念阿弥陀佛,七个菩萨并未捧他的脚,就将他带到了水面上。道宪的衣服一尘不染,也没有湿。

道宪与木排相随而行,走了四十多里。道宪是在天宝初年圆寂去世的。如今江州大云寺里七尊菩萨画像还在,同时也画了道宪落水一事。

(出自《广异记》)

刘羽冲

刘羽冲,不知名是什么,沧州人。我的高祖厚斋公常和他用诗歌唱和。他性情孤僻,喜欢讲过去的章法规制,理解迂腐,实际上都不能施行。

他曾请董天士作画,请厚斋公题诗。其中《秋林读书》画题道:“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大概是规劝他。

他偶然弄到一本古代兵书,伏案攻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自称能带兵十万打仗。恰好当时有土匪,他自己训练兵士跟土匪较量,结果乡兵大败,他几乎被活捉。

他又弄到一本古代讲水利的书,钻研了有一年时间,自吹可以使千里之地成为沃土,画了图游说州官。州官也好事,就叫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刚挖好沟渠,洪水就来了,顺着沟渠灌进来,百姓差点儿成了鱼。

从此他闷闷不乐想不开,常常在庭院里独自踱步,摇头自语道:“古人难道骗我!”每天念叨千百遍,只有这六个字。不久,他发病死去。

后来,在风清月白的夜晚,常常能见到他的魂在墓前的松柏下,摇着头独自踱步。仔细听去,嘴里念叨的还是这六个字。有人笑出了声,他的魂突然消失了。第二天再守着看,他的魂还和前一天晚上一样在摇头踱步。

沉溺于古代的人很愚蠢,怎么能愚蠢到这个地步呢!阿文勤公曾教导我说:“满肚子都是书本知识能坏事,肚里一点儿知识也没有同样能坏事。下棋高手不忽视旧棋谱,但不照搬旧棋谱;名医不迷信古方,但不离古方。所以说:‘对待古书,将它研究透了,而保存自己的见解。’又说:‘它能给人定规矩,但不能让人生计谋。’”

(出自《阅微草堂笔记》)

味江山人

唐末,蜀州青城县有一个号称味江山人的读书人名叫唐求,此人性格纯朴诚实,非常热心求道,又旷达淡泊,几乎就是一个出家的道士。

他每次进城,总是骑一头青牛,到了黄昏时分才醉醺醺地返回。不是自己一类人,他不跟人家交往。有时吟咏得到一两首诗句,就将诗稿揉搓成纸丸,塞进一个大瓢中。二十多年里不知道塞进去了多少,写过的诗句也没有重复吟咏过。而且他赠送寄别的诗,什么样身份的人都有。

到了晚年卧病在床,他要人把那个装诗稿的瓢放到江中去。他说:斯文假如不沉没在水里,后来的人得到我的诗句,才会知道我的苦心。

后来他的瓢漂到了新渠江口,有认识的人说:那是唐山人诗瓢。于是有人就从水里捞起来,发现里面的诗稿已经被水浸润损坏,只有十分之二、三是好的。总共三十多篇流行于世。

其中《题郑处士隐居》,是这样写的:闻说最清旷,及来愁已空。数点石泉雨,一溪霜叶风。业在有山处,道成无事中。酌尽一樽酒,病夫颜亦红。

《赠行如上人》是这样写的:不知名利苦,念佛老岷沲。衲补云千片,香焚篆一窠。恋山人事少,怜客道心多。日日斋钟后,高悬滤水罗。

《题青城山范贤观》是这样写的: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昼傍绿畦锄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瑶花月满坛。

《赠僧》是这样写的:曾开半偈雪山中,贝叶翻时理尽通。般若常添持戒力,药叉誰算念经功。云开晓月应难染,海上孤舟自任风。长说满庭花色好,一枝红是一枝空。

草泽民间有隐逸得志的人,以经文典籍自娱自乐,以诗酒怡情,不炫耀自己的文彩,不张扬自己的姓名。那些趋炎附势苟且权贵的人,难道不在唐山人面前羞愧汗颜吗!

(出自《茅亭客话》)

奇少

虔州有个姓钟的武将,坐船去广陵(扬州),路过太和戍的时候,停船上岸。在岸边它看到一位少年,相貌非常端庄优雅,也去扬州,请求搭船。

钟某答应了,于是同船前往。到了下一个江边码头,两人上岸一道走在集市中。钟某看到肉铺里有猪头,想买,但身上没有钱。

少年说:“这是小事啊。”等回到船上,少年从衣袖里拿出猪头,还说:“刚才没钱拿了猪头,现在应该把钱还回去。”说完再次回到肉铺,对屠夫说:“我先付你钱,过一会儿再来取肉。”屠夫得了钱,少年却不再去拿肉。

等到了扬州,少年与钟某住在旅社同一间屋子里。有一天,有几个轻装简从侠客模样的人,在店里游戏打闹,少年指着一个穿青衣的人说:“这个人,今晚上一定会做贼,要提防一点。”

钟某并不太相信。到了半夜,钟某听到凿墙的声音。他等到墙洞打穿,有人伸头过墙洞,这才窦举起蜡烛将对方捉住,发现果然就是白天少年指的那个人。

少年对盗贼说:“你没偷到东西,不想杀你。”说完就任由盗贼离开了。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对钟某说:“这里不可久留。”催促钟某回去,钟某听从了他的劝告。

等到了小红沙日,朱瑾在昌化城中大开杀戒,百姓倍感惊扰。

‌‌小红沙日:农历中一种特殊的日子,具体是指每年的一、四、七、十月的酉日;二、五、八、十一月的巳日;三、六、九、十二月的丑日。小红沙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出行、嫁娶、盖房等。例如,有歌谣说:“起屋犯红沙,百日火烧家;嫁娶犯红沙,一女嫁三家;出行犯红沙,必定不还家”。这些说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小红沙日的忌讳和避讳心理。

(出自《江淮异人录》)

1 阅读:36
文友笑古奇今

文友笑古奇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