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每日一则小故事之《千字文》第六十八集

国学书融启蒙 2024-04-03 12:02:53

【南北朝:周兴嗣】

【导语】

齐桓公匡正天下之乱,汇合各路诸侯。《论语》里记载:“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九次召开诸侯大会,与各诸侯国一起制定盟约。“济弱扶倾”——帮助救济弱小的国家,扶植周王室。

【正文】

huán gōng kuāng hé

桓公匡合

jì ruò fú qīng

济弱扶倾

【译文】

齐桓公纠正天下诸侯的错误,会合天下诸侯,救助弱小的国家,扶助衰弱的周王室。

【故事链接】

齐桓公称霸

在齐襄公的时候,齐国的国政是很混乱的,在历经了一场磨难后,齐桓公成为了国君,是为桓公。

从公元前663年起,齐桓公连续帮助燕国、卫国、邢国打败了入侵的少数民族部落,齐国的威望大大提高了,齐桓公的威望也提高了。

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在中国南部,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自称楚王,与齐国争霸,不把周朝天子放在眼里。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约会了宋、鲁、陈、卫、郑、曹、许七国军队,联合进攻楚国。楚成王得知消息,也集合了人马,他派使者去见齐桓公,说:“齐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两国素不往来,为什么你们要来攻打我们呢?”齐国的管仲责问说:“我们两国虽然相隔很远,但都是周天子封的。当初齐国太公受封的时候,曾经接受一个命令:谁要是不服从天子,齐国有权征讨。”

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合诸侯,招待天子使者,这次会合的地点在葵丘,参加会盟的有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除此之外周襄王也来了。史书上记载在齐桓公九合诸侯中,以葵丘会盟最盛。在这次大会上,齐桓公代表诸侯国宣读了共同遵守的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水坑;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应该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友好相待。

通过葵丘会盟,齐桓公的地位被确立,于是齐桓公成了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霸主,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智慧链接】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 ,名“小白”。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3子、齐襄公弟,其母为卫国人 。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齐国北杏(今山东聊城东)召集宋、陈、蔡、邾等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代替周天子充当盟主的诸侯。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桓公拜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齐桓公任用管仲实施政治改革,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远见卓识,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一时霸业,并成为了春秋时期的霸主。

齐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春秋第一大国,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齐国的文化底蕴深厚。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了天下,被封在齐地,姜氏一系发展出的文化,代表了传统的道家文化。周公被封在鲁地,周氏一脉保存了周代的人文文化,发展出后世的儒家文化。因此,后世有用齐鲁文化一词,代称中国传统文化。

齐桓公北伐山戎以救燕国,平定狄乱以助邢国、卫国,曾解周王室之祸,定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征伐南方的楚国,迫使楚国订定了盟约,阻止了楚国的北进。齐桓公在位43年,先后纠合诸侯26次,真正是匡合天下、济弱扶倾。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本人精心整理《千字文》每一句话意思,有助于理解的故事和拓展知识,(内容参考多方面资料)意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账号并在下方评论您的观点!

0 阅读:0
国学书融启蒙

国学书融启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