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发展的三种制约,导致其尚未蓬勃,但已逐渐渗进电影艺术

娱之萌宠 2023-04-06 16:32:44

声景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时代文化、创作环境和创作者个人表达的驱使之下,北京城市声景逐渐成型,那些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信号曾建构出上世纪京城人民的日常点滴。

而在城市化已基本完成的当下,北京城市电影却再次开始面临城市声音同质化和无名化的问题。

在思考上述问题究竟从何而来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

其一,创作意识方面的制约。一直以来,人类都有着视觉至上的传统,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也会依据他们习以为常的视觉思维,或多或少地忽视声音本身具有的意义和文化功能。

图像时代到来之后,当代人的注意力更会为繁杂绮丽的视觉画面所吸引,而在这种意识的趋势之下,创作者本身也会更加重视视觉而不是听觉层面的创作。

其二,市场因素方面的制约。工业流程的发展加快了电影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耗时速度,同时,略显浮躁的市场环境使一些电影人更加重视影片背后的商业利益而不是艺术价值。

于是,这些影片“放弃了早期第六代电影中因清醒而痛苦、因迷茫而焦虑的灵魂写真,向着物质主义大踏步前行。”不同的创作模式导致不同的创作心态,不同的创作氛围则会滋生角度完全不同的城市作品。

现如今,随着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创作者身上背负的商业目标愈发沉重,因此,收获票房和观众好评也就成为了创作者不可避免的“追求”。

此种情况之下,部分电影的拍摄、制作时间被压榨,创作者的发挥空间愈发有限,记录城市变化、剖析社会问题、展现城市特质很少再成为他们创作的重点,电影声音方面的设计也就因而受到了影响。

其三,个人经历方面的制约。在讨论城市电影对现实的观察和反思时,“导演”的主体身份不容忽视。

电影这一视听媒介呈现出的城市空间始终建立在导演的个人认知和想象之上,而电影中所包含的现实状况,也会因导演对城市生活的态度看法而受到影响。

现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家庭出身的青年导演走进观众视野,前几代电影人也带着他们特有的时代气息逐渐离开一线。

现代化催生大量新兴城市,消费主义氛围的笼罩下,不同城市间的差别本就逐渐缩小,城市人能感同身受的景观差异自然也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如今的90后、00后对历史和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疏离感。

网络交流取代传统对话,快递外卖让他们足不出户,比起上一辈人,现实空间在年轻人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更低,地域性的城市边界也因此愈发模糊。

另外,继续和上一辈人相比,如今的年轻人本就在喧闹混杂、充满刺耳噪音的氛围中长大成人。

而长时间佩戴耳机、经常从影院或电视中获得强刺激性的听觉体验等习惯特点,或许也会影响他们对于声音的感知能力。

目前为止,虽然此种观点尚未经过科学研究确认,但若是从这一点出发,声音景观细节特征的减弱便可以得到一种全新角度的解释。

总结而言,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声景发展尚未蓬勃,但这并不意味声景建构和声景研究的价值会随之降低,现如今,声音依然可以是城市文化的传递者和城市历史的见证者。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经由高科技媒介传递而出的声音想必能带来更多的听觉可能。

声景发展的未来可能

作为城市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城市电影被当作一面镜子,以各种亲切熟悉的声画氛围让观众沉浸,构建并保留着城市的文化积淀和形象变迁。

在电影与城市之间,电影声景也搭起一座桥梁,一面从创作的角度辅助电影呈现城市事实,一面从文化层面出发给予城市镜像式反馈。

如今,声景理论已慢慢渗透进电影艺术之中,但就北京城市电影的创作而言,该理论其实可以被更为广泛的应用,从而赋予当下作品以更深厚的时代感和文化性。

对于声音景观的研究和创作层面的应用首先可以解决作品同质化和无名化的问题。

2005年,为了迎接万众瞩目的奥运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曾发布一张名为《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的音响专辑。

在这段长达2008秒的音频中,听众跟随想象中的主人公度过了一整天的北京生活。

在毫无视觉辅助的情况下,这段作品通过精准提取出的京味元素(如广播、鸽哨、京韵大鼓等)立体、全面地还原了当时的京城氛围和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多层次地给予听众沉浸之感。

由此可见,丰富、恰当的环境声景可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穷,对于电影创作而言,即便故事本身的本土色彩和地标性质有限。

特定声音元素的编排加入仍可以帮助影像明确空间时间、辅助电影成为城市生活的缩影。

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大幅增加作品中的文化厚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忠于现实的创作逻辑给予观众真实感,避免商业化创作中的虚假和架空。

另外,在当下的城市电影创作中,对声景的强调也不再等同于写实主义的还原。

电子技术给予人类无限可能,创作者也可以借此机会寻找全新的北京标志和时代信号,以任何风格化的方式创造基于现实、但前所未有的北京印象。

例如,在音乐音响化、音响音效化、音效电子化的声音大趋势之下,北京城市电影也可以以更本土的基础元素创造独属于京城的音响音效。

再者,语言方面,重视方言的回归和京味腔调在剧作层面的设置均可以增加影片的地域性,将九十年代的“北京爷”转变为2020年代的新“北京青年”,也不失为一种彰显京城魅力的独特道路。

其次,如今的数字技术似乎赋予了创作者无尽的“还原”能力,声音方面也有了能将真实听觉模拟到极致的杜比音效技术等等。

此种情况之下,城市电影的创作者得以打造出更加真实细腻的听觉空间,这种打造甚至可以与当下热门的4D、VR等技术相结合,共同催生出全新的北京城市电影热潮。

总而言之,交错并置的声音讯号中,导演和声音设计师可以借此捕捉下最鲜活的城市现实,让观众在城市这一公共空间中产生文化的自我认同。

在这一意义上,观众便不止从视听感觉的层面“浸入”电影,而是经由感官刺激触发内心情感,从而进入一种更为深邃和广大的文化时空。

不过,虽说贴近现实的城市声景可以创造和传递意义价值,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对声音元素的滥用。

有声电影诞生初期,好莱坞创作者就曾无节制地引入音乐和对话,这一举动大大影响了电影艺术的叙事发展和视觉艺术性,从而被以鲁道夫·爱因汉姆为首的诸多学者诟病。

声音并不与视觉对立,发展听觉也不意味将声音推向感官文化的中心。

米歇尔·布鲁和莱斯·拜克曾在其著作《听觉文化读本》中提到,“任何分离感官各自为政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同样愚蠢的是对感官的滥用和遮蔽,这与分离没有区别”。

而电影声音的理论先驱米歇尔·希翁也曾说过,“单凭声音不足以帮助我们重建对现实的知觉”,如果以声音文化代替视觉文化霸权,我们只会完完全全地陷入黑暗之中。

因此,对于电影创作者而言,视与听之间应当相辅相成而不是以线性的接替关系对抗存在。在建构城市声景之时,最好的做法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出发。

让所有的感官体验协调配合,恢复作品中日渐消失的城市全貌,在着手创作更精良作品的同时,也试图为时代留下新时期的文献声光影像。

0 阅读:1
娱之萌宠

娱之萌宠

关注娱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