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除夕是一年的结束,又将从此开启新的生活,人人兴高采烈,家家张灯结彩。节日的夜晚鞭炮齐鸣,气氛热烈,可是身处异乡的游子,面对如此温馨和幸福的场景,心中却五味杂陈,更是充满了惆怅和思乡之情。
乡愁就像远方的高山,连绵不绝;乡愁又如近处的小河,流淌不息。乡愁更似梦中的老歌,萦绕心头。下面分享除夕之夜,张养浩写下一首七律,言辞悲切,充满乡愁。
客中除夕
元代 · 张养浩
野性峣峣不耐官,强颜尘土步邯郸。
移文久为云山笑,捧檄聊供菽水欢。
香返梅魂春一脉,愁丛灯影夜千端。
古人事业余何有,羞见茅斋岁又阑。
张养浩,字希孟,出生于山东济南,元代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他年少时苦读诗书,十几岁时就以其诗文崭露头角。由于张养浩生活的时代还未设立科考,诗人在23岁时便开始辗转奔波,希望在仕途中大展宏图。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担任县尹之时,虽然是一县的长官,生活却极其清苦,衙门里的事情也极其繁重。诗人不仅要应对各种杂务,而且还要经常参加很多应酬,让他感到心力交瘁,苦不堪言。诗人有一次外出公干,恰逢万家团圆的除夕,他却显得形单影只,无法与家人欢聚,心中充满了遗憾,于是赋诗抒怀。
张养浩在文中如此深情地说:我生性刚烈,不愿随波逐流,忍受不了官场中的争斗和倾轧。为了全家的生计,我有时不得不强颜欢笑,甚至邯郸学步,效仿那些达官贵人。我恭敬地为长官撰写文稿,却经常被那些隐居的高士耻笑;我卑贱地接过任命书,拿着朝廷的微薄俸禄,聊且可以奉养父母。
梅蕊飘香,也会将这种刚刚萌发的春意延续长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客居异乡的我,却在其间留下孤独的身影。岁末年关,我无法像古代风流人物那样建功立业,实在是羞于回到故园、面对亲友。
诗人从小志向远大、才学非凡,同时他又工作努力、关爱百姓,完全可以胜任县尹这一岗位。可是由于周围的官吏一味地贪图名利,媚上欺下,自己却一向遵循儒家的仁义主张,一时间让他感到无所适从。
首联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厌倦,诗人自嘲“野性”未消,为人旷达不羁,所以耐不住官场中你争我夺的风气。诗人又感慨自己有时不得不邯郸学步、强颜欢笑,心中却感到憎恶和羞愧。峣峣,形容为人正直;野性,指热爱自然、乐居田野的性情。
“移文久为云山笑,捧檄聊供菽水欢”,颔联具体展现诗人平日里的工作情况。移文是指起草和签发官府的文书,云山代指那些隐居林泉间的高士,北宋司马光曾有诗句,“直取云山笑,空为簪组羞。”
捧檄,化用东汉孝子毛义的典故,指接受任命。菽水欢,出自《礼记》,形容奉养父母。作者为了自己的前程,以及一家人的生活,有时候不得不表现得低眉顺眼,其实内心里却恐怕被人耻笑。
颈联转而描绘除夕夜的情形,“香返梅魂春一脉,愁丛灯影夜千端。”诗人欣喜梅蕊飘香、春回大地,很快就会展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同时这位希孟先生又悲愁,自己在热闹非凡的佳节中,无法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心中深感不安。一个“愁”字,采用移情手法,耐人咀嚼。
结尾传达出一份浓浓的乡愁,“古人事业余何有,羞见茅斋岁又阑。”诗人觉得自己沉沦下僚,无法效仿古代风流人物,难以成就一番伟业。他更羞愧在这一年的岁末,不能亲自侍奉双亲,有朝一日回到故乡的茅庐,更是无颜面对关心自己的亲友。
张养浩后来经过不断奋斗和积极打拼,终于成为社稷的栋梁之材,也终于实现了才子年少时的梦想。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年轻诗人在异乡的愁苦心境,反映出一位游子对故园和亲人的无比思念。文中提到的“香返梅魂,愁丛灯影”,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出作者在除夕夜的真切感受,令人如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