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后台有人私信说,恒大地产未能清偿的到期债务累计超过3000亿,逾期商票也有2000多亿,让人难以置信。
这事咋说呢,虽然夸张,不过一看是恒大好像又理解了。而这只是显性债务,还有更多隐性债务,比如恒大关联公司的借款逾期、诉讼官司等等。恒大称,截至11月末,恒大地产未决诉讼案件累计标的金额达到4900.69亿元。
欠债5千亿,还要打近5千亿的官司,恒大要想咸鱼翻身,也很难。
而且,恒大总负债2.4万亿,这颗深水炸弹,可能还没展示出它的威力。
距离老许被采取强制措施已经过去数月,坏消息没有停下,而且有加速的意思,前有内乱升级,恒大物业把恒大告了,今有恒大汽车“救命钱”再生波折。
对恒大债主而言,哪怕清盘呈请聆讯已经7次延期,信心也被一点点耗尽,更惨的是,根本没有希望可言。
讽刺是真讽刺啊,10年前,老许还是富豪榜上的常客;3年前,恒大还是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1年前,老许还可以跟恒大高层们开会。
许家印,究竟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恒大的大起大落,不过是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
它有的毛病其它房企不一定全都有,但不可能全没有,有个百分之八九十都正常。而这一切,都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当时已经在国内全面实行的商品房预售制。
预售制简单来说,就是房子没有完全盖好,但只要达到一定楼层,开发商就能出售给老百姓,也被大家称作“期房”。这项政策的出台颇有时代意义,既帮助房企向购房者募集到建房资金,也改善了住房供应普遍不足的局面。
乘着这道东风,许家印97年金碧花园项目成功打响名声,轻松抱回第一桶金,到99年,恒大已经是广州地产10强,不到十年,就展现出向全国市场进军的雄心,可谓吃上了时代的红利,占尽了房地产和人口红利。
随着住房预售逐渐成为主流,也催生了房子的金融属性,特别是房价进入上涨通道,未来才交付的房子可以让开发商提前锁定利润,再加上房子不愁卖,房企就理所当然有了无限扩张的冲动。
于是,一个奇特现象就在我们的房地产行业诞生了:加杠杆,有利于做大规模;做大规模,反过来又有利于加杠杆。如此循环往复,难免就脱缰失控,而恒大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拆解财报可以发现,截至2022年底,恒大持有资产1.84万亿元,表面上已资不抵债,但这里面,开发中物业项目占大头,现金及现金等值物仅43.34亿元。对比2.44万亿负债规模,资金缺口巨大。
但是,当房价上涨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略掉这样那样的风险,更看重收益,于是乎,在房价暴涨那几年,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房价会涨,什么样的房子都有人买。我们的房地产市场才会在短短二十年间快速成长,2021年更是卖了18万亿。
到这个阶段,你已经很难说,预售制到底是成就了房地产,还是摧毁了房地产。
不过分水岭很快来了,随着国家先后提出“房住不炒”“三道红线”政策,初衷就是倒逼房企转型,只是没想到疫情一来,宏观经济受冲击不止,还接连出现地缘冲突、新生人口大面积下滑的问题,危机一下子集中爆发出来。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这两年奥园、当代、阳光城甚至碧桂园、融创都没撑住,行业内还蔓延着延迟交房、项目停工、债务违约的负面新闻。这个不是恒大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豪赌的结果,老许也好,其他房企也罢,最不该的,就是置千万买房人于水深火热之中,错误高估了金融,野心勃勃,嗜赌成性,疯狂扩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房地产实现自我革命的重要一步。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一直在推进,参看国家定调以及各地动作就知道,但越到后面,难度就会越大。
比如预售制改革提上新的日程,北京就先出来打了样,简单说就是预售资金的监管主体从银行变成官方。
这种监管模式相比已经有明显进步,避免了开发商挪用资金,但最终要彻底解决楼盘烂尾问题,不难显现,先推进预售和现售并存,进而逐步转向现房销售,是未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住房双轨制。简单说就是商品房和保障房分开运行,而重点就是这个保障房。作为开启住房领域新模式的重要拼图,价格不高,真正满足居住需求是特点。所以这个优惠只提供给真正缺少购买商品房能力、有实际居住需求的人。而且文件明确表示,对保障性住房实施严格的封闭管理,把关系户这个口子给堵住。但是下放到地方的话,会不会分给自己?怎么确保分给需要的人?估计得下狠手才行。
房说君有话说,很明显,发展房地产新模式还有硬骨头要啃,但恒大的下场摆在这,你不体面,就有人帮你体面。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为“每日房说”原创,严禁转载抄袭,发现必深究。(撰文:楼市隐隐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