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口,春节期间发布一项颇为严格的规定——全时段全地域禁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好似给城市拉上了一道严实的帷幕,将烟花的绚丽光彩全然阻隔在外。相关部门或许怀揣着守护环境、保障安全的美好初衷,可实际情形却令人感慨,引人深思。
照理说有了如此强硬的规定,城市应是一片静谧,不再有烟花的纷扰。然而,现实却宛如一出充满反差的故事。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本应是万籁俱寂之时,而那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却接连不断,响个不停。这声音,像是一个个急切的提醒,重重地落在规定的“关注点”上。
民众的心声呢?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未得到足够重视。民众对烟花的喜爱,是融入血脉里的传统情愫。过年过节时,放几串鞭炮,点几支烟花,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对传统习俗的延续。可如今,这小小的心愿却被规定极大限制。当民众的心声与规定方向不同,相关部门却似乎没有充分察觉,依旧执着于规定的“权威性”。
是监管存在漏洞吗?恐怕并非如此简单。执法人员或许在大街小巷忙碌奔波,努力查处那些违规燃放的行为。可烟花声却始终未断,这表明问题的关键并非单纯的监管不足。是规定本身与民众的意愿存在距离,缺少广泛的群众认同,才造成了如今的尴尬状况。一边是民众对烟花的向往,一边是规定的严格约束,两者激烈冲突,让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种微妙的处境。
在这场关于禁放的“故事”里,相关部门或许应当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民众的心声。一味地强硬禁止,不但难以达成预期目标,反而可能使政府与民众之间产生嫌隙。与其让规定成为难以落实的条文,被民众用烟花爆竹声“反馈态度”,不如重新考量政策,探寻一个既能满足民众需求,又能保障环境和安全的恰当方式。否则,这场关于禁放的“故事”还会持续,而民众的心声,也将在一次次的未被重视中愈发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