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全球金融市场迎来历史性一幕,
美元指数盘中跌破100大关,创下自2023年7月以来的新低。
这一信号犹如一记惊雷,震动了从华尔街到东京、从伦敦到上海的所有交易员。
曾经被视为“避风港”的美元,为何突然失去光芒?
非美货币集体狂欢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全球经济变局?
此次美元跳水并非偶然。
导火索直指美国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
特朗普政府宣布对多数国家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甚至扬言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税率。
这一政策被市场视为“经济自残”,不仅加剧了全球贸易摩擦的担忧,更让投资者嗅到了美国经济衰退的气息。
亚特兰大联储的预测模型显示,美国2025年第一季度GDP或萎缩2.8%,为疫情以来最差表现。
市场对美联储年内三次降息的预期急剧升温,美元资产的吸引力随之崩塌。
美元霸权裂痕的背后,是多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一方面,美国经济陷入“三元悖论”:
高利率加剧债务压力,降息则可能牺牲抗通胀信用;
干预债市稳定流动性,又需承担资产负债表风险。
另一方面,贸易保护主义削弱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需求。
加征关税导致全球跨境贸易收缩,美元流通量预期下降,
投资者纷纷转向日元、瑞郎等传统避险货币,
甚至黄金价格一度突破323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
在这场风暴中,人民币的表现堪称“韧性突围”。
尽管离岸人民币一度波动至7.43,但在央行逆周期调节与中间价“稳如磐石”的引导下,迅速收复7.3关口。
专家分析,我国“稳增长”政策加码、内需潜力释放,正为人民币构筑“避风港”效应。
未来人民币或将在7.2至7.5的弹性区间内双向波动,
既是对冲外部风险的缓冲,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
而欧洲市场的反应则耐人寻味。
美元暴跌当日,丹麦OMX20指数飙涨12%,意大利富时MIB指数涨幅近9%,德国股市亦跟涨6%。
这波“暴力反弹”源于特朗普暂缓关税的“缓兵之计”,
但欧盟的谨慎表态暗示:
90天窗口期后,若谈判破裂,反制措施仍将落地。
这场博弈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却从不简单重复。
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美元全年上涨4.14%;
而这一次,美元信用危机与政策摇摆,却让全球投资者加速“投票”。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一针见血:
“当美国自身成为风险源,美元只能通过暴跌完成风险出清。”
这一幕像极了帝国黄昏的隐喻,
霸权从来不是永恒的,当支撑它的经济根基动摇时,崩塌只需一个契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场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短期的剧烈波动中,黄金、日元、瑞郎等避险资产成为资金“避风港”;
而长期来看,多元化配置、关注政策红利与新兴市场结构性机会,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密钥。
毕竟,当美元霸权裂痕显现时,全球财富的版图,正悄然重写。
(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