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刚开学,怎么就有人提前认输?

曼文随心课程 2024-11-21 10:04:33

有人说,高一开学后的头几周,是一场潜伏的“淘汰赛”。

虽然没有哨声,没有成绩单,但那些早晨的赖床,晚自习的发呆,课堂上的神游,已经悄然为“掉队”的苗头埋下伏笔。

班级里,那些原本踌躇满志的少年,有些人早已松了弦。

有人在早读时低头玩指甲,有人在课堂上连老师的比喻都不愿听完;更有甚者,晚熄灯后开着手电筒“深夜卧谈会”,聊得比学术讨论还热烈。

仿佛一夜之间,理想成了摆设,努力是用来羡慕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

这不禁让人想到心理学家托尔曼的一句话:“行为的根本动力源自目标。”

没有目标,便如同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有了目标,才能一往无前。

然而,掉队的背后,绝非简单的懒惰或贪玩,而是目标感的模糊、自控力的失衡、时间的挥霍以及吃苦精神的缺失。

这些问题一旦积累,便成了“掉队”的温床。

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拉回正轨”?或许从三个方向去看,会更清晰些。

01 目标迷茫,是掉队的起点

目标就像导航,没有它,哪怕再豪华的汽车也只能原地转圈。

但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同学对未来的规划,居然比对游戏关卡还模糊。

比如一个学生问同桌:“你梦想什么学校?”

同桌一脸茫然:“没想过。”

学生继续追问:“那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同桌忽然激动起来:“等会食堂的麻辣烫必须吃个够!”

旁边的同学忍不住插嘴:“兄弟,你这目标精确到味觉,但有没有考虑过高考的苦涩?”

笑归笑,这种短视的“目标”是不是似曾相识?

实际上,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早起,会熬夜,会为了一个小进步而兴奋;没有目标的人,早晨起床靠赖床,晚上学习靠“躺平”。

同样是时间,前者像针线活,细致到每一分钟,后者则如撒沙,随风散去。

究其根本,还是内心没有一个非完成不可的“大事”在支撑着。

02 缺乏行动力,是掉队的助推器

拥有目标是一回事,行动起来却是另一回事。

有些同学嘴上说得响亮:“我要改变,我要努力!”但转头就是三分钟热度。

就像朋友圈打卡减肥计划一样,头一天清晨跑步发自拍,第二天默默删除,第三天人已经回归炸鸡的怀抱。

想起一个故事:一个同学发现自己的学习效率低,买了一大堆高效学习工具——闹钟、时间规划表、励志书籍,甚至还有一个倒计时小沙漏。

结果,用沙漏看了一节课,下课后感叹:“这个沙漏是真的好看。”

沙漏变成摆设,闹钟成了背景音,时间表连第一页都没写完。

学习呢?和那些工具一样,安安静静地躺着。

所以说,“等靠要”的背后,是对行动力的懒惰,明知需要改变,却始终停留在“准备改变”的阶段。

03 抱怨文化,是掉队的温床

行动力的缺乏,有时并非因为懒惰,而是因为抱怨给了人们一剂“麻痹药”。

有些学生的逻辑是这样的:

我之所以没努力,是因为外界太苛刻,而不是因为我自己偷懒。

某次晚自习,宿舍一个学生因为迟到被扣了分,立马在班级群里发长文控诉:“宿舍离教学楼太远,学校分宿舍的时候根本不公平!”

有同学点破:“你磨蹭了十分钟,怪宿舍远?”

这位仁兄却不以为然:“我的磨蹭是客观现实。”旁边的舍友忍不住调侃:“那你就继续现实吧,反正成绩是虚拟的。”

所以说抱怨,是懒惰最好的挡箭牌,而真正努力的人,只会想着如何用时间去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掉队并非不可逆,只要我们对症下药,拨开迷雾,每个人都能找回自己的节奏。

最关键的一步,是给自己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不管是短期的考试,还是长期的大学梦;接着,用具体行动填满每天的时间表,不给偷懒留空隙;最后,学会把抱怨化为动力,把吃苦当作成长的必经之路。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掉队的苗头,不妨从今天开始,每天为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比如今天上课认真记笔记,晚上背熟一个单词本。

这样的小进步,会慢慢积累成你最大的骄傲。

记住,高中的路虽漫长,却从不拥挤,真正的对手只有你自己!

0 阅读:5

曼文随心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