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把1959年的钢产量定为3000万吨,陈云:最多1200万

喜见Talk 2025-04-21 15:33:29

钢铁是工业的重要基石,被看作是工业发展的“硬通货”。毛主席曾讲过:“有了粮食和钢铁这两大宝贝,其他事儿就容易多了。” 新中国诞生之后,钢铁一直是个大问题,要么是“有没有”,要么是“够不够”,所以每年的国家计划里,钢产量都是重中之重。为了经济发展多炼钢,这不仅是钢铁行业的执着,也是不少国家领导人心里的牵挂。

1957年2月27号,毛主席在谈到“咋样处理好咱们老百姓之间的矛盾”时说了这么一段话:大概过了三个五年计划,或者还得再多几年,咱们国家的钢产量能从解放前最高那年的90多万吨,就是1943年那会儿,涨到2000万吨,甚至更多。到那时候,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肯定都乐呵着呢。

在“大跃进”那会儿,1958年咱们国家定的钢产量目标是1070万吨。但你知道吗,从那年1月到7月,咱们总共才产了370万吨钢。到了8月份,中央在北戴河开了个政治局的大会,说是要“以钢为主,带动全国大跃进”,让大家伙儿一起努力,争取完成1070万吨的目标。会上,毛主席还放了话,说1959年咱们得产2700万吨钢,最好能冲到3000万吨。

会议一完事儿,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头儿赵尔陆就跟毛泽东讲:“我琢磨着,要是能搞定1600万吨,那就相当牛掰了。”

毛泽东琢磨了一会儿,开口道:“明年咱们实实在在争取产量翻倍,假如今年能做到1070万吨,那明年就争取做到2141万吨,翻倍之余,还能多出1万吨呢。”

没过多久,毛泽东再次找来负责全国经济事务的陈云聊天,想听听他对1959年钢产量目标的看法。陈云心里明白,即便是把指标翻倍到2140万吨,实现起来也非常困难。他跟毛泽东说:“我找人专门研究了下英国那边的情况。英国的数据显示,他们钢产量从869万吨增长到1655万吨,整整花了17年时间。”

陈云给了毛泽东一份国家计委年度计划综合局准备的报告,里面讲明,1959年咱们能产的钢,顶多就是1200万到1250万吨。毛泽东听了陈云的看法后,琢磨了一下,决定把1959年的钢产量目标再调低些,定在了1800万吨。

1958年11月底到12月上旬,中央在武昌开了八届六中全会,会上把1959年的钢产量目标降到了1800万到2000万吨。陈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偏高,但会议已经拍板了,他也没辙。会议一完事儿,陈云就去找写会议公告的胡乔木,跟他说,别把1959年钢产量的具体数字写到公告里头,因为一旦公布了,中央就一条道走到黑了,没法再变了。如果不公布,中央还能看后面的情况,灵活调整。

1959年新年一过,陈云就跟毛泽东聊起了经济工作,他又一次提醒道:“今年的生产目标有点难达到,定的指标太高了。1800万吨这个数字,我琢磨着有点悬。我仔细琢磨了要完成2000万吨的几个难关:头一个就是运输,接着是洗煤,然后是矿山那边,再有就是东北缺电,还有化工这块也得注意。”

后来的情况真就如陈云说的那样,1959年头三个月,咱们国家在钢铁和钢材生产这块儿,完成情况挺糟糕的,只搞到了原计划的77.3%左右。

这时候,毛泽东发现1959年的计划目标还是定得太高了。为了改变这个状况,他直接说道:“咱们得多听听别人的不同看法,有时候,一个人的见解可能比多数人还准确,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不是多数人。”他还夸陈云:“这家伙真够胆,犯错时勇敢,坚持正确观点时也勇敢。”

1959年4月份,中央在上海搞了个八届七中全会。多亏了毛主席的支持,陈云连着提了两回,说要减少钢产量那个目标,大家伙儿这才开始认真听。最后呢,会议一拍板,决定把1959年的钢产量目标给调低到1650万吨。

但陈云还是觉得1650万吨这个目标定得有点高,他不仅考虑了产量,还跟毛泽东说了说对钢铁质量的顾虑。他讲道:“那些小高炉炼出来的900多万吨铁,含硫量超标的,也就是比冶金部定的2‰标准高的,超过了四成,有的人说至少是五成。含硫一超标,这铁既不能铸东西,炼完钢后也轧不成好钢材,纯粹是白忙活还浪费钱。我就怕铁的质量不提升,铸铁的活儿干不成,炼钢也到不了1300万吨。换句话说,咱们就拿不到900万吨能用的钢材。”

陈云的看法因为理由充分,数据具体,特别有分量,最终被中央采纳了。没过多久,中央就正式宣布,把1959年的钢产量目标降到1300万吨,钢材生产目标调到900万吨。大家拼尽全力干了一年,到了1959年底,咱们国家好歹是生产出了1387万吨钢和897万吨钢材。

1959年,庐山会议还没开的时候,毛泽东在火车上跟石油部部长王任重聊起天来。他说:“国家有难时,就想找个能干的将领;家里穷了,就盼着有个贤惠的媳妇。陈云同志对经济挺在行,让他来管计划和财经工作,挺合适的。”

0 阅读:0
喜见Talk

喜见Talk

喜见Talk